新華網廣州4月17日新媒體專電 題:中山大學1名碩士在寢室自縊身亡 「畢業季」大學生壓力如何紓解?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馮璐 廖婷婷
16日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內自縊身亡,死者在遺書中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高校自殺案近來頻頻見諸報端,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們為何如此輕率地說放棄?專家表示,學業、就業、情感等壓力壓垮了不少心裡脆弱的大學生,直至走上極端,其背後更反映出責任教育缺失等中國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而這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多維努力,才能築起堅實的生命防線。
中山大學一碩士生在寢室自縊身亡
17日上午,中山大學官方微博確認稱,16日晚,該校歷史學系一學生於校內身亡,學校相關老師第一時間前往現場,並通知了學生家長,目前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殺。
有中山大學的學生表示,目前正是提交論文的階段,事件可能與畢業事宜相關。還有學生說,研究生一般各自都很忙,見面時間都很少,更別談互相交流了。記者也了解到,死者在遺書中自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學生輕率自殺來逃避「畢業季」壓力,這已經不是第一例。據公開報導,2003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劉某跳樓死亡,遺書稱碩士畢業論文的開題做得不理想,學習壓力太大;2006年10月,華中農業大學一研究生在學校公共浴室內割頸動脈自殺,原因系其導師在國外不能參加他的答辯等一些程序上的工作,被學校研究生處延遲畢業而想不開;2009年6月,北大新聞學院研究生賈昊跳樓殞命,工作機會頻繁被各種「關係」奇怪刷掉,賈昊對讀博和工作前途很失望。
本應頭頂光環的學子,卻在心靈的困厄下不幸隕落,不少網友對此唏噓感嘆。有網友憤慨道,富有人文傳統的文史之學都無力滋養生命,反而認同面子比活著更重要,悲與痛,問教育還是問社會?網友「蘇挽_swansuyw」則認為,研究生自縊與教育有關,與形勢、時代、人性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跟三樣東西有關,一是家境,二是性格,三是思考,三點交互作用往往可能導致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