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國外玻璃纖維等抗彈材料的研究進展

2020-11-22 澎湃新聞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不斷研發和優化各類新型抗彈材料,以增強車輛和單兵的彈道防護性能。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具有輕質、高強、抗彈性能優異等特點,是研究最多、市場發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抗彈材料。以美國為代表的軍事發達國家特別關注高性能抗彈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發展,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等國防科研機構和受國防部資助的大學近些年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介紹玻璃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碳纖維、PBO和M5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在國外的研發、應用現狀與性能水平。

1.玻璃纖維

玻璃纖維(GF)的拉伸強度高、斷裂伸長率大、衝擊性能好、抗疲勞、化學穩定,不足之處是密度較大。GF複合材料是第一代較廉價的抗彈裝甲材料。美國步兵戰車、俄羅斯主戰坦克和印度主戰坦克的裝甲都採用了GF夾層。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和俄羅斯航母的幹弦也採用了GF複合材料抗彈防護結構。E-玻纖(E-GF)和S-2玻纖(S-2GF)是常被研究和應用的兩種型號。S-2GF比E-GF有更高的強度和延伸率。

研究人員等研究了S-2GF增強酚醛樹脂/氧化鋁陶瓷裝甲的抗穿甲彈性能,發現此複合裝甲有極佳的陶瓷/複合材料面密度比,對穿甲彈有很高的抗彈性能。研究了新一代艦船用GF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抗爆炸衝擊性能,其製得的夾芯複合板由E-GF、Dow510A-40溴化乙烯酯形成的麵皮和Tycor、聚氯乙烯泡沫、輕木(Balsa)形成的核芯層構成。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對GF增強的聚合物基複合材料進行了廣泛研究,並向陸軍研究實驗室提交了報告。其製備了基於S-2GF/SC-15環氧樹脂的複合材料;研究了由正交平織GF氈布和環氧樹脂基體構成的複合材料的尺寸效應對高壓載荷下行為的影響;開發了基於GF的高抗衝三軸準三維機織複合材料,並對其進行衝擊測試表明,三軸準三維複合材料的剛度比二維機織和層壓樣品分別高出12.5%和20%;通過樹脂傳遞模塑工藝製備了車輛防護板用玻璃纖維氈增強的SC-15環氧樹脂複合板,平均拉伸模量和拉伸強度分別為20.06GPa和383.65MPa,平均壓縮模量和壓縮強度分別為31.83GPa和258.60MPa,平均剪切模量和剪切強度分別為5.62GPa和97.43MPa,平均彎曲模量和彎曲強度分別為16.23和334.61MPa;最後他們還利用S-2GF氈布製得預製件,採用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工藝對預製件浸漬SC-15環氧樹脂,生產出車用複合保險槓支架。

美國陸軍工程研發中心還研究了負載碳納米管的E-GF複合材料的能量耗散和高應變速率動態響應。他們在E-GF氈上生長碳納米管,然後將負載碳納米管的E-GF氈與樹脂結合,形成複合材料。對材料進行力學性能和彈道性能測試表明,負載碳納米管的複合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比吸收能提高106%,準靜態應變速率下5個循環周期後能量密度耗散提升64.3%,V50值提高11.1%。

2.芳綸纖維

芳綸纖維具有高比強度、高斷裂伸長率的特點,在相同面密度情況下,芳綸/樹脂複合材料的抗彈能力是GF/樹脂複合材料的2~3倍,在很多領域可全面替代GF/樹脂複合材料。

美國克萊姆森大學聯合陸軍研究實驗室等機構採用傳統有限元法對抗彈纖維氈進行數值分析,用以確定材料的穿透阻力和對衝擊的整體撓曲、變形、破壞響應。該團隊的研究人員等還進一步對平織纖維增強的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彈道衝擊/爆炸防護計算分析模型進行了優化升級。2014年,又研究了PPTA(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基材料微結構/性能的關係,開發出多長度尺度計算方法,來確定不同尺度上各種微結構特徵對PPTA基氈布或PPTA纖維增強的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宏觀彈道抗侵徹性能的影響。

義大利卡西諾和南拉齊奧大學等將平紋織氈與熱固性樹脂複合製成層壓材料,並對製備的複合裝甲進行了Walker數值模型預測和彈道性能測試。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等以扁平條帶狀透明尼龍單絲為增強體,以與之折射率相匹配的透明環氧樹脂為基體製備出一種透光率約為40%的複合材料,並對材料進行彈道實驗,所得材料V50值大於305m/s,遠高於環氧樹脂和聚碳酸酯。

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了加捻(twist)對抗彈纖維紗橫向衝擊性能的影響,並利用高速攝像機測量了由衝擊引發的歐拉橫波速度。結果表明,歐拉橫波速度隨纖維紗加捻數量的提高而提高,意味著更高的彈道性能。因此,在抗彈纖維氈中使用加捻的纖維紗能提升材料的彈道性能。研究了磁場對芳綸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彈道性能的影響。研究者分別將芳綸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夾在兩組相反的稀土磁體之間,測試磁場斥力對材料彈道性能的作用。結果表明,磁場斥力能抑制子彈進入芳綸纖維的前面板。

對芳綸纖維進行納米改性或對其複合材料納米填充也會改善抗彈性能。研究人員通過在纖維表面生長垂直的ZnO納米線來增強界面強度。纖維的界面強度比裸纖維提高了96.9%,拔出測試的峰值載荷提升達6.5倍。ZnO納米線強化了纖維的拔出性能,進而也提高材料的彈道衝擊保護水平。

研究人員等研究了納米顆粒填充劑對抗衝擊複合材料的影響,對研磨碳纖維和納米顆粒(碳納米管和核殼橡膠顆粒)同時填充的纖維複合材料進行了V50彈道測試。結果顯示,納米核殼橡膠顆粒填料由於空穴作用對衝擊過程中的能量吸收有效,同時也使彈道性能顯著提高。碳納米管填料能提高基體-纖維的界面性能,也使得彈道性能有顯著提高。二者對複合材料的V50抗彈性能有增強作用。複合材料添加質量分數1%的研磨碳纖維並添加1%的納米顆粒,能將V50相對於參照樣品分別提高7.3%(碳納米管)和8%(核殼橡膠顆粒)。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密度小、抗吸溼性能好、斷裂伸長率較高,是目前已經商業化的比強度最好的纖維之一。荷蘭帝斯曼迪尼瑪公司生產的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複合材料,是未來作戰系統實現輕質、防護性能的主要商用材料之一。該公司推出的由聚乙烯纖維增強的硬質輕型防彈複合材料,其強度比芳綸強40%。美國公司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開發並演示了一種車輛防爆系統。

國外對纖維及複合材料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人員等採用直接抓緊法測試了單纖維在多重負載速率下的拉伸性質,解決了由於纖維直徑太小和表面能太低而難以用傳統的黏著法進行準確測量的問題。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纖維正交層壓複合層板在彈道衝擊下的顯微斷面,推導出衝擊過程中層離、層開裂和纖維扭折等失效模式的發生順序,得到主要的能量吸收斷裂過程,並確定這些過程如何受製備條件和目標響應的影響。

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面密度的HB26層壓板的損傷力學和界面作用,以評價材料的極限速度和失效機理。對分別採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和分子取向條帶增強的HB50和BT10m兩種複合層壓板的連續侵徹變形和斷裂機制進行了研究,探討了HB50纖維和BT10m條帶增強的區別。研究人員使用纖維製造了具有不同偏度和構型的微編織物,通過一系列衝擊測試評估了不同微編織物增強的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彈道性能。結果顯示,微編織物增強的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彈道極限比由單向纖維製造的正交層壓複合材料提高了近20%。

研究人員比較了不同結構的均質、雜化熱塑性複合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破片彈道性能。這些複合材料體系的構成分別為多層芳綸氈布(Twaron,RUSLAN-SVM)/低密度聚乙烯基體複合層壓板。基於多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體系、以及雜化的芳綸層壓板。結果表明,溫度對芳綸氈布/低密度聚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複合材料的V50值影響較小,但在低溫下實驗數據的發散性提高。在高速衝擊下,基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層壓板的V50值和吸收能優於其他材料。但當射彈速度超過彈道極限時,其能量吸收能力急劇下降。

此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紗線抓持(yarngripping)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織氈彈道性能的影響,闡明了通過創建新型織氈結構可有效增強紗間摩擦的可行性。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厚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複合板針對兩種口徑破片模擬彈的彈道性能。研究表明,隨著靶板厚度的增大,樣品呈現兩段侵徹過程:第一階段是初始的剪切衝塞,侵徹發生在纖維剪切中,靶板不發生撓曲;第二階段是凸起,亞層脫離靶板並在纖維拉伸中經受了大的撓曲和侵徹。研究人員對侵徹的兩個階段進行了仔細研究,並開發出一個分析模型對之描述。

4.碳纖維

碳纖維的楊氏模量通常是傳統玻璃纖維的三倍多,是纖維的兩倍左右,在軍事裝備的輕量化和提高生存性方面有重要應用潛力。2015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發出一項基於聚丙烯腈(PAN)紡絲技術的凝膠紡絲連續碳纖維製備新工藝,製得的PAN基碳纖維的平均拉伸強度在5.5~5.8GPa之間,拉伸模量在354~375GPa之間,拉伸模量比廣泛用於航空航天的IM7型PAN基碳纖維高出25%~36%,其具備的強度和模量組合是PAN基連續碳纖維的最高值組合。未來通過優化材料和工藝,PAN基碳纖維的強度和模量將會得到更大的同步提高。

研究人員研究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受到彈道衝擊時結構的剩餘強度,使用不同口徑的射彈在低速和高速衝擊下對材料進行彈道測試,觀測了試樣的損傷程度,然後製備衝擊後的拉伸、壓縮和剪切試樣,並進行力學測試。結果顯示,在明顯高於彈道極限的衝擊速度下,具有彈道衝擊損傷的試樣殘餘強度顯著低於原始樣品,但並不顯著低於具有與射彈相同口徑的機械加工孔的試樣。研究碳纖維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彈道損傷對飛機設計和損傷修復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致力於針織碳纖維(T300)複合材料的研究,目的是通過開發針織技術減少材料面內性能的衰減,這些面內性能都與沿厚度方向的增強技術有關,包括Z向增強技術、縫綴和簇絨技術等。研究人員開發出獨特的內部針織加工工藝,可以使z向纖維以不同的角度(±45/90°)嵌入到複合層壓板內部,並有效減少拉伸強度的損失,顯著提升壓縮強度。

5.玻纖-碳纖雜化

研究人員研究了熱塑性聚氨酯夾層膜片增韌的碳纖-玻纖/環氧樹脂雜化複合材料的多衝擊耐久性,具體內容包括熱塑性聚氨酯(TPU)夾層增韌的無褶皺IM7碳纖-S2玻纖雜化複合層壓板的製備工藝及其對衝擊性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通過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和固化/後固化工藝可以成功製備TPU增韌的雜化材料,且過程幾乎沒有或很少有扭曲和缺陷。樣品在衝擊測試中表現出良好的性能,但仍需開發模型以充分研究TPU夾層的增強機制。

為研究三維編織結構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人員對製備的碳纖-玻纖三維雜化織物複合材料及其SC-15環氧樹脂基體進行了力學測試。研究發現,編織構型對兩種複合材料在拉伸負載下的失效至關重要;碳纖/玻纖雜化複合材料在兩個方向上表現較不平衡,在經紗方向的強度和模量比緯紗方向高許多,且在經、維方向上的失效類型不同。

研究人員通過把環氧-乙烯基酯真空浸漬到雜化三維正交機織預成型體中,製造出平板複合材料。預成型體上面四層為玻璃纖維,下面兩層為碳纖維、玻纖與碳纖層之間是在填充方向上取向的雜化層。研究發現,如果試樣的碳纖維面受到衝擊,雜化三維複合材料的能量耗散將得到提升。

6.PBO纖維

PBO(聚對-亞苯基苯並雙噁唑)纖維最初由美國空軍研發,後來的產品由日本公司製造,PBO纖維被稱為是可替代芳綸纖維的未來超高性能纖維,這種纖維密度比芳綸低,而力學性能和耐環境性能遠優於其他芳綸纖維。

200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與美國陸軍籤訂合同,進行彈道試驗以確定Zylon纖維的抗彈性能。結果表明,Zylon纖維比Kevlar29性能更好,用於裝甲,會有效增強防護性能和機動性。儘管PBO纖維具有輕質高強高模等優點,但在防護應用中受限於使用過程的力學性能退化。為解決此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臨界CO2化學試劑擴散後處理工藝來處理PBO纖維,以降低其力學性能衰退速度,延長使用壽命。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對超臨界CO2後處理穩定化PBO纖維進行了研究,以超臨界CO2作為提取劑萃取PBO纖維上殘存的磷酸和水分,並以之為媒介引入多種物質中和磷酸,減弱水和酸對PBO纖維的降解作用。

抗彈纖維的疊絲可能是性能衰減的一個因素。研究人員研究了摺疊對抗彈PBO纖維性能衰減的作用,通過實驗確定了這種失效機制對裝甲防護性能的影響。他們還進一步研究了摺疊對抗彈纖維內部結構的影響。日本研究人員對PBO纖維做了大量研究,例如,他們研究通過熱處理來提高高模PBO纖維的拉伸和疲勞強度,研究剪切速率對高模PBO纖維拉伸強度的影響等。

7.M5纖維

M5(聚2,5-二羥基-1,4苯撐吡啶並二咪唑)纖維是由l公司開發,其結構與PBO相似,但分子中含有羥基,故大分子鏈間可以形成氫鍵,壓縮性能比PBO要好。

美國德拉瓦大學曾與陸軍研究實驗室一起對M5纖維進行了系列基礎研究。首先,對M5纖維內分子間氫鍵的形成進行了紅外光譜分析和動力學研究,結果表明熱處理促進了纖維內聚合物鏈間的氫鍵的生成,計算得出分子鏈間的氫鍵形成活化能為14.8kJ/mol;又對比研究了三種高性能纖維的界面行為,結果顯示,M5表現出比其他纖維更高的界面剪切強度;還研究了氫鍵和水分循環對M5纖維壓縮性能的影響,發現氫鍵的增多將導致纖維壓縮強度升高,水分循環實驗揭示了材料中部分氫鍵的可逆性。

文章來源:新材料新能源在線

原標題:《【科研進展】國外玻璃纖維等抗彈材料的研究進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行業資訊】高分子複合材料在裝甲防護上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因此,高性能纖維抗彈複合材料用於裝甲防護,能夠大幅度地減輕裝甲質量,或在相同質量條件下提供更高的抗彈性能,是解決裝甲裝備輕量化與強防護矛盾的關鍵材料技術。1.裝甲防護用纖維複合材料研究與應用進展纖維複合材料是採用高性能纖維織物或混雜纖維織物,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與樹脂基體複合而製得的具有較高防彈性能、能滿足特定防護需求的材料。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光機所低聲子全氟化物玻璃陶瓷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具有超低的聲子能量和獨特的構性優勢,是優異的中波紅外材料,廣泛用於科研、醫療、工業等領域。但氟化物玻璃缺乏傳統網絡形成體,料性短、穩定性差,通過傳統熱處理方法很難得到晶相可控的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導致不透明或半透明。全氟玻璃陶瓷的透明化製備是該領域的較大挑戰。
  • 航天新型高性能材料大匯總及最新研究進展
    圖3 為樹脂基複合材料和輕質金屬材料的比強度和比模量。美國戰斧巡航飛彈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如頭錐採用了Kevlar /聚醯亞胺,雷達天線罩、進氣道採用了玻璃纖維/環氧樹脂,進氣道整流罩採用了碳纖維/聚醯亞胺,尾翼採用了玻璃纖維/環氧樹脂、Kevlar /環氧樹脂,尾錐使用了玻璃粗紗/環氧樹脂等。
  • 玻璃纖維是什麼材料 玻璃纖維英文怎麼寫
    玻璃纖維是什麼材料 玻璃纖維英文怎麼寫 2020-02-21 14:47:06 來源:全球紡織網 玻璃纖維是什麼材料?玻璃纖維英文怎麼寫?
  • 應用型超導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2013年09月12日 06:10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將超導材料應用於電力傳輸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們一個夢想。
  • 玻璃纖維材料分類
    玻璃纖維經加工,可製成多種形態的製品,如紗、無捻粗紗、短切原絲、布、帶、氈、板、管等。 玻璃纖維按組成、性質和用途,分為不同的級別。按標準級規定(見表),E級玻璃纖維使用**普遍,廣泛用於電絕緣材料;S級為特殊纖維,雖然產量小,但很重要,因具有超強度,主要用於軍事防禦,如防彈箱等;C級比E級更具耐化學性,用於電池隔離板、化學濾毒器;A級為鹼性玻璃纖維,用於生產增強材料。
  • 聚苯硫醚PPS/纖維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將高強度高模量的增強纖維與 PPS 樹脂複合後,可以改善 PPS 質地脆抗衝擊差的缺點。在提高複合材料性能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常用的增強纖維有玻璃纖維、碳纖維、玄武巖纖維和芳綸纖維等。
  • 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重慶曆經十年研究,成果喜人
    在9月22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獲得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其標誌著,中國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掌握了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玻璃纖維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
  • iCAM 2017新材料網絡會議Day2:納米材料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11月2日,會議的Day2,納米材料研究進展與應用會場如期拉開帷幕,8位納米材料技術研發、應用專家及廠商技術專家分享了納米材料在新技術與應用方面的精彩報告。以下為報告內容簡要及報告專家解答的部分在線網友提問問題,以饗讀者。
  • 科研進展
    該成果在APL上發表後,被Nature Photonics,在Research Highlights中以All-optical switching single-photon power為題做了報導,稱中國科研人員實現了單光子弱光束控制強光束的全光開關。 鐵基超導體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高溫超導電性是一個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巨大應用前景的研究課題。
  • 納米陶瓷的研究進展與創新
    納米陶瓷是將納米級陶瓷顆粒、晶須、纖維等引入陶瓷母體,以改善陶瓷的性能而製造的複合型材料,其提高了母體材料的室溫力學性能,改善了高溫性能,並且此材料具有可切削加工和超塑性。因納米陶瓷與普通陶瓷相比,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因此,其在新材料與新技術方面將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防護與塗層 現階段,納米陶瓷最廣泛的應用在塗層與包覆材料方面。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31 星期六
    科研進展1、武漢植物園水環境耐藥基因研究獲進展2、遺傳發育所構建出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3、寧波材料所在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領域取得進展4、遺傳發育所等在秈稻高溫耐受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5、精密測量院在磷酸化調控蛋白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普知識】一文看懂車用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技術進展
    諸如直接(在線)配料長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D-LFT)、為改進長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LFT)模製品表面質量而採取的模具型腔感應加熱、LFT母粒、基於環狀齊聚酯原位聚合的纖維增強複合材料、LFT專用玻璃纖維與表面浸潤劑等新技術不斷湧現。對這些最新的工藝技術進展作一綜述,為開發車用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提供參考。
  •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2020-12-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芳綸纖維的改性研究進展
    超聲波處理對纖維表面起到活化作用,從而刻蝕纖維表面。在不同的酸鹼作用環境下,超聲波還能加快纖維表面與其他材料的靜電作用或化學相互作用。超聲波處理的缺點是改性後纖維比表面積的增大主要是由纖維的分絲和細化造成的。然而,增大超聲波功率的,給介質傳遞的能量也越大,纖維的強度和模量整體呈下降趨勢。
  • 紙基包裝材料的研究進展、應用現狀及展望
    本文從新版「限塑令」下包裝行業和造紙行業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的角度出發,系統性地探討了紙基包裝材料的研究進展及應用現狀,特別是紙基包裝材料中近年來的研究應用熱點材料——紙基複合包裝材料和紙漿模塑包裝材料,為拓展紙基包裝材料的應用領域和開發功能化紙基包裝材料的創新技術及產業化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思路。
  • 西安光機所玻璃與異質材料超快雷射微焊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賀斌副研究員團隊採用超快雷射在玻璃材料與金屬合金、單晶矽等異質材料微焊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據了解,該團隊採用超快雷射微焊技術,實現了多種玻璃材料(矽酸鹽玻璃、藍寶石玻璃、石英玻璃)與單晶矽、合金(銅合金、鋁合金、鈦合金)等異質材料的高強度直接焊接,目前完成的航天航空關重件樣件已通過性能測試,技術成熟度達到工程應用水平。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8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生態中心在顆粒物毒理方面取得進展2、合肥研究院開發出一種BTK激酶抑制劑3、上海光機所可見光雷射玻璃材料研究獲進展4、微生物所等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5、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綜述文章 6、南海海洋所等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獲進展7、東北地理所等發表氣孔響應CO2升高和乾旱脅迫研究綜述文章
  • 碳電極研究進展(鈣鈦礦部分)
    碳基材料具有合適的功函,價格低,長期穩定等特點,因此碳基材料是鈣鈦礦商業化的一種合適的候選材料。碳基材料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疏水性,它可以有效的阻止水分對鈣鈦礦材料的侵蝕,即使在未封裝的情況下也能維持相當長時間的穩定性。在1996年,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創始人Grätzel首次將石墨炭黑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對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