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要衝擊17個漲停,人人都能長命百歲?

2020-12-05 華商韜略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作者:陳光

上市首日頂格漲停,券商預言它還將有17個漲停……風頭無兩的華大基因,以及它所代表的基因科技,究竟做的是什麼生意?

【1】

基因,生命的基本構造,儲存生老病死之奧秘的天書,32億個鹼基對組成的人類基因組,包含了人類生命的所有信息。

自1909年該詞彙誕生以來,基因始終是人類徵服的終極目標之一。一百年後的今天,基因似乎走出了文學和電影世界,來到普通人面前。

7月14日,沸沸揚揚了2年後,被譽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N華大:300676)終於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華大基因發行價13.64元,上市首日實現頂格43.99%上漲至19.64元,市值達78.58億元。

在券商等機構看來,如此股價與市值還遠遠不夠。多家券商陸續發布研報,給予其最高看到近百元的目標價,預測其股價還會至少17個漲停。

不論後續股價如何,毫無疑問,華大基因是近幾年來A股市場最受關注的一次IPO,其原因不止在於華大本身,更在於其所處的行業。

這兩年,基因檢測紅得發紫,政府、資本和創業者均對其趨之若鶩。

2015年初,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首度提出「精準醫療計劃」,引發世界關注,而精準醫療正是建立在基因測序與檢測的基礎之上。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科技部也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的精準醫療計劃。其他國家也或早或晚地加大了對於基因/醫學的研發投入。

資本市場對「基因科技」也是相當重視。

2014年至今,各類「基因」公司的融資從未間斷:從天使輪到IPO,從科學測序到醫學檢測,從設備商到數據商……資本對於基因的覆蓋可謂360°無死角,即便是資本寒冬最缺錢的時候,投資機構也從未放鬆對於基因的投資。

此次上市的華大基因,由虞鋒和馬雲創辦的雲鋒基金等頂級投資機構就早已參與其中,而雲鋒基金同時還投資了明碼生物科技(WuXi NextCODE)等基因科技企業。明碼生物由藥明康德基因組學中心和精準醫學大數據分析的領導者——冰島NextCODE Health公司整合成立,是全球精準醫學領域的引領者。

資本之所以如此青睞,是因為基因檢測所展現的巨大商業前景令人怦然心動。按照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反覆提及的說法:科研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做到100億;醫療類的基因檢測,市場規模能做到1000億;如果每個人都對自己做完整的基因圖譜檢測,市場規模能達到1萬億。

更重要的是,基因科技還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對人類本身帶來顛覆性革命的行業。

這個行業到底將如何改變人類社會?

汪建的說法是,基因科技的發展將讓人類對生命完全可控,人人長命百歲將成為現實。而他給自己的目標是活到120歲。

甚至,他還以此為目標,給自己預製了墓碑,碑上放著他的一張黑色照片,刻著:汪建(1954-2074),以及「精彩人生」四個字。

如果汪建的願望可實現,這意味著,生於1950年之後的人,都有可能享受這活到120歲的基因科技改變壽命的紅利。

「基因科技的發展將會讓人類的宗教、倫理、法律、生活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戰,這場生物革命的影響力要遠高於工業革命。」汪建說。

但這樣一個重要的行業,大多數人,尤其普通百姓卻對其知之甚少。

【2】

安吉麗娜·朱莉是基因科技,尤其是基因檢測的最佳代言人。

這位好萊塢知名女星在2013年做了基因檢測,得知自己是BRCA1突變基因攜帶者後,毅然接受了預防性乳腺切除。兩年後,她又因同樣的原因切除了卵巢和輸卵管。

朱莉的舉措引發軒然大波,也向輿論首次科普了「基因檢測」這一新技術。

該技術通過血液或唾液分析、測定個體的基因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被認為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

因為強大的功效,基因檢測被認為是改變世界的技術,也是截至目前人類「杜絕」疾病的最大希望。

曾經,出於昂貴的費用,基因檢測是名人富賈的專屬,但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演進,基因檢測的費用急速下降至1000美元左右,極大擴展了應用人群。

對於中產家庭而言,花費1萬人民幣做一個受益終生的檢查,絕對是一筆合算買賣。但很多人擔心,這項檢查是否真的切實有效?

基因檢測想像中的應用領域相當寬廣,當下業內實踐的主要是三大領域:一是生殖和遺傳病預防,主要表現是已經比較成熟的無創產前篩查;二是複雜病症的個體指導,核心是腫瘤的個性化治療與精準用藥;三是消費類市場,這個市場很難總結清楚,從減肥、測智力,到發現天賦等等,它幾乎無所不包。

三大領域中,無創產前篩查(NIPT)是國內首個允許臨床引用的基因測序產品,也是華大基因等業內主流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N華大招股書顯示,其2016年的9.3億營收中,生育健康類服務佔比54.62%,無創產篩貢獻了最大比例。

無創產篩針對孕婦腹中的胎兒,利用外周血檢測游離DNA,篩查包括唐氏症候群在內的病症。該產品在中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據華大內部信息,中國無創產篩覆蓋率依舊不足20%,未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相較無創產篩,業內一致認為,基因檢測未來的市場核心在於腫瘤領域。其主要應用有兩方面,一是腫瘤易感基因檢測,確認受檢者是否攜帶腫瘤易感基因;二是靶向藥靶點檢測,即實現腫瘤的個性化治療與精準用藥。

不過,這一最大頭更多停留在「計劃」階段。截至當下,國家一共只批了5家企業作為腫瘤檢測第三方試點機構,靶向藥靶點檢測的臨床應用則仍未開放。

醫療之外,三大領域中的消費類市場,是當下增速最快的領域,因為其門檻很低。

如今的網絡上,充斥著兩三百元的消費類基因產品,它們打著減肥、健身、早教、天賦發掘等各類口號,效果聽著逆天,產品卻完全是白菜價。

由於基因的神秘性,大批家長躍躍欲試,試圖找出孩子的天賦。但這類測試有沒有效果,只能說見仁見智。

按照業內說法,消費級市場目前沒有入行門檻和監管規範,競爭和應用十分混亂,效果也是參差不齊。「他們不是醫院、也不是具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給出的報告更偏向娛樂性。」業內人士解讀說。

即便是最善意的解讀,也只建議將這類報告作為參考,不要拿來作為診斷依據。要是因為一份報告就否定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那更是成了天大的笑話。

綜上所述,從三大領域看來,除無創產篩外,其他產品的實際效用,距離普通消費者仍有非常大的距離,那麼,基因的萬億市場,何時才能爆發?

【3】

從基因測序的全球產業鏈看,上遊是Illumina以及LifeTech等具有壟斷性的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其中Illumina是目前業內市值最高的公司(300億美金左右),佔據了全球測序設備70%-80%的市場份額;中遊是華大基因、達安基因、諾禾致源、貝瑞和康等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下遊是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以及各類消費者。

通過收購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華大也切入了上遊領域,完成了全產業鏈布局,其國產測序儀已經正式「服役」。

由於行業較新,可參考的對象只有Illumina一家,基因企業的估值被認為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券商及業內人士常以醫藥企業做橫向比較,市值1327億的恆瑞醫藥是最常被提及的比較對象。

但嚴格意義上看,這樣的比較並不嚴謹,因為基因檢測行業目前的實用性較醫藥行業相去甚遠。

《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稱一位美國姑娘在三家基因檢測公司做了檢測,其結果卻大相逕庭。究其原因,並非這三家公司坑蒙拐騙,而是其資料庫、分析方案不同。

這涉及到基因檢測最核心的問題:如何正確解碼基因。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員曾長青曾說:基因組有超過30億個鹼基對,個體的差異體現在330萬個鹼基對上,再加上疾病本身的複雜性,我們遠沒有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

「現在我國算是測序大國,卻是數據弱國,沒有一個像樣的資料庫。有公共數據,現在的利用和分析能力也不夠。」他說。

這個問題至今困擾著基因檢測——國內幾乎每家上規模的檢測機構,用的都是自有資料庫,沒有統一標準。而更多的平民化的基因檢測產品,依據則是西方人群的大數據分析,和對於測序結果的解讀。

更重要的是,即便積累更多數據,其本身也沒有價值,只有通過生物信息學技術,將數據變為指導性知識,數據才有價值。

受困於這些因素,基因檢測仍沒有發揮出預想中的作用,其檢測結果究竟代表什麼含義,也沒有完全弄清楚。

甚至有觀念認為:即便弄清楚測試的結果,也只是精準醫療的開始,從精準檢測到精準手術、精準藥物、精準康復、精準保健……只有全流程實現精準,才能叫做精準醫療。

無疑,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實踐積累。

因而,縱然華大基因等一批公司已經獲得相當的成功,但要真正培育並分享到萬億市場,甚至真正讓人人活到120歲,還有非常非常長的道路要走。

但也正因為此,它才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前景,華大的上市則代表著,基因科技的變革時代已經加快步伐撲向你我而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絡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百家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聯繫華商韜略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概念股大漲 華大基因等多股午後漲停
    據最新消息顯示,基因測序概念股大漲,華大基因(300676)、昌紅科技(300151)等多股漲停,凱普生物(300639)、西隴科學(002584)等個股也有非常亮眼的表現。那麼,基因測序概念股都有哪些呢?下面就給投資者們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 華大基因百歲爭議背後:高科技企業還是金融投機?
    【文/觀察者網 奕含】「一百歲不封頂,我們所有的員工都必須做到這一點」、「我們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於醫院」……最近華大基因頻頻佔據財經媒體頭版,先是董事長汪建的「大嘴巴」語驚四座,然後各路媒體競相揭短。到底底華大基因是個什麼樣的公司?是民族科技企業標杆,還是造概念的金融投機團夥?
  • 華大基因CEO尹燁:基因即因,未來已來
    每一個人有幾十萬億個細胞,而一個細胞內大約有六十億個鹼基,三十億來自爸爸,三十億來自媽媽,但歸根結底都是由ATGC這4種鹼基所組成。我們可以猜一下,比如說,門口的一棵草和一個人共享的基因有百分之多少?答案是17%,我們跟一棵植物所共享的基因大約有17%。我們跟蒼蠅共享多少基因?答案是39%。同是脊椎動物的魚跟我們共享多少基因?63%。老鼠呢?80%。猴子呢?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按照這個計劃的設想,在2005年,要把人體內約2.5萬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的圖譜。換句話說,就是要揭開組成人體2.5萬個基因的30億個鹼基對的秘密。當時,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也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  簡單來說,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項規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本文共3459字閱讀完約3分鐘金融投資報記者 陳美近日,一則「華大基因編輯58個嬰兒」的消息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瘋傳。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有財經人士認為,光從聲明來看,華大基因完全將此事撇得一乾二淨,說自己沒做任何違法的事,但從胚胎幹細胞、核酸測序、技術效率,以及安全性評估等字眼來看,華大基因好像又在「炫技」。   要知道,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是一項顛覆性技術,這對於逆轉癌細胞,開創癌症治療新途徑有很大作用。
  • 華大基因入選「全國十佳法務部」
    基因測序行業龍頭企業華大基因成功入選「全國十佳法務部」的同時,華大基因總法律顧問兼董事會秘書徐茜也獲得「全國十佳首席法務官」稱號。  「華大業務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合作對象眾多等都對法務部的工作形成了各種挑戰。此次獲獎,可以說是對華大基因法務部在風險控制、專利保護、經營成果保護等方面的極大肯定。」華大基因法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 華大基因董事長:我們的員工不允許有缺陷,必須活到100歲
    汪董事長多年前就宣稱,「活到100歲是有可能的,信的跟我來」,所以活到100歲在華大基因還真是個「小目標」;此外,公司高層尹燁2017年曾贊成「喝王老吉可以延長10%的壽命」。語出驚人的高管、神秘的基因測序,華大基因的科學狂想已經留下一幕幕「精彩」。
  • 視頻|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闢謠:已報案!沒有「基因庫...
    近日,有微博用戶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某某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對此,華大基因(300676)12月8日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 華大基因在行動:助力宮頸癌篩查,許一個沒有宮頸癌的未來!
    11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此次發布是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標誌著全世界194個國家根據今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決議,首次承諾消除一種癌症。《戰略》強調通過有效的疫苗接種、宮頸癌篩查和治療三個關鍵措施,到2050年,可以減少40%以上的宮頸癌新病例和500萬相關死亡。
  • 繼證監局後 華大基因又被深交所問詢
    ■新快報記者 塗波 4月4日晚,華大基因收到深圳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以下簡稱《決定書》),被指「三個不規範」,包括「訂單型收 入確認依賴的系統存在漏洞」、「部分項目型收入核算與會計政策不一致」及「規範運作程度不高」。其中,部分項目型收入核算與會計政策不一致,使得該公司2017年多計收入1327.94萬元、淨利潤1244.94萬元。
  • 華大基因業績「奔騰」之後的深謀遠慮
    今天人們想要再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可能只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各國科學家們都在為當年「吹過的牛」而努力著,試圖揭開基因密碼與遺傳性疾病、腫瘤等之間的關係。只是沒想到,基因檢測這樣高深艱澀的科學,會因為一場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成為各國人士街談巷議的公眾話題。
  • 半年賺了五年的錢,華大基因高光時刻還有多久?
    但是在業績高景氣的背後,基因測序所依賴的測序儀正在全球範圍內遭遇Illumina的專利訴訟;而在行業內部,華大基因培養的高管和核心團隊近年來紛紛出走創業並形成了華大基因的競爭者。華大基因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而這不是一份靚麗的中報所能掩蓋的。 1、華大基因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如何?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仍在微信傳播 華大基因闢謠並報案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基因編輯58個嬰兒」仍在微信傳播 華大基因闢謠並報案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2月8日晚間,針對12月7日傍晚有微博發文表示「華大基因有大瓜要爆,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主任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從1000到100、從500到50,將產品序列編號「去一個零」只是一個象徵,更多地是寄寓著將基因科技惠及百姓的價格也「去一個零」的抱負。這就是華大的「頂天立地」,使生命科技更普惠、更接地氣;「頂天」是說做科學研究,「立地」是說能跟老百姓直接打成一片,也就是說能將每一個好的科研成果,都轉化為每個老百姓享受到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 ...Max;華為發布首款商用臺式機;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
    當時的老羅在某脫口秀節目上說道——始於 2018 年年底的 6 個億債務,到今天我們已經還了快 4 個億了。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未來一年應該也就差不多還完了。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造謠!已報案12月8日晚間,華大基因官微發布聲明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華大基因表示,已就此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 華大基因:決戰黎明破曉前
    顯然,無論是華大基因還是資本市場,都還沒有(或故意沒有)做好充分認知這場專利戰實質與潛在影響的心理準備——事實上,這是一場事關全球基因測序產業格局與華大基因命運走勢的智慧財產權戰爭。
  • 汪建對話郭臺銘,華大基因為何讓富士康生產測序儀?
    國內的基因測序企業多以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的模式布局中下遊,測序實驗室是中國基因市場的主要增長份額。如何提升基因產業的製造能力、市場競爭力?是本土眾多企業努力的方向。  3月2日,一篇題為「富士康將為華大基因批量生產儀器設備」的文章引起行業內人關注。一個是「基因測序巨頭」,一個是「晶片工廠」,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要「抱團合作」了,這將給中國基因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呢?
  • 華大基因千億市值背後暗藏哪些風險?
    【財新網】(記者 李妍)11月15日,華大基因(300676.SZ)盤中市值突破千億,躋身A股前列,引發次日停牌核查及估值爭議。相較於華大基因四個月前的發行價13.64元/股,昨日最高報價258.87元/股,已經累計漲幅超17倍,僅次於貴州茅臺,成為兩市第二高價股。
  • 華大基因回應無創產檢質疑:染色體質量異常不在檢測範疇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華大集團助理總裁韋煒、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育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彭智宇、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徐茜等出席會議。問題一:無創產檢是否存在濫用的現象?據彭智宇介紹,2017年深圳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TP)人群覆蓋度約為70%,在該年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