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作者:陳光
上市首日頂格漲停,券商預言它還將有17個漲停……風頭無兩的華大基因,以及它所代表的基因科技,究竟做的是什麼生意?
【1】
基因,生命的基本構造,儲存生老病死之奧秘的天書,32億個鹼基對組成的人類基因組,包含了人類生命的所有信息。
自1909年該詞彙誕生以來,基因始終是人類徵服的終極目標之一。一百年後的今天,基因似乎走出了文學和電影世界,來到普通人面前。
7月14日,沸沸揚揚了2年後,被譽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N華大:300676)終於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華大基因發行價13.64元,上市首日實現頂格43.99%上漲至19.64元,市值達78.58億元。
在券商等機構看來,如此股價與市值還遠遠不夠。多家券商陸續發布研報,給予其最高看到近百元的目標價,預測其股價還會至少17個漲停。
不論後續股價如何,毫無疑問,華大基因是近幾年來A股市場最受關注的一次IPO,其原因不止在於華大本身,更在於其所處的行業。
這兩年,基因檢測紅得發紫,政府、資本和創業者均對其趨之若鶩。
2015年初,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首度提出「精準醫療計劃」,引發世界關注,而精準醫療正是建立在基因測序與檢測的基礎之上。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科技部也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的精準醫療計劃。其他國家也或早或晚地加大了對於基因/醫學的研發投入。
資本市場對「基因科技」也是相當重視。
2014年至今,各類「基因」公司的融資從未間斷:從天使輪到IPO,從科學測序到醫學檢測,從設備商到數據商……資本對於基因的覆蓋可謂360°無死角,即便是資本寒冬最缺錢的時候,投資機構也從未放鬆對於基因的投資。
此次上市的華大基因,由虞鋒和馬雲創辦的雲鋒基金等頂級投資機構就早已參與其中,而雲鋒基金同時還投資了明碼生物科技(WuXi NextCODE)等基因科技企業。明碼生物由藥明康德基因組學中心和精準醫學大數據分析的領導者——冰島NextCODE Health公司整合成立,是全球精準醫學領域的引領者。
資本之所以如此青睞,是因為基因檢測所展現的巨大商業前景令人怦然心動。按照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反覆提及的說法:科研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做到100億;醫療類的基因檢測,市場規模能做到1000億;如果每個人都對自己做完整的基因圖譜檢測,市場規模能達到1萬億。
更重要的是,基因科技還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對人類本身帶來顛覆性革命的行業。
這個行業到底將如何改變人類社會?
汪建的說法是,基因科技的發展將讓人類對生命完全可控,人人長命百歲將成為現實。而他給自己的目標是活到120歲。
甚至,他還以此為目標,給自己預製了墓碑,碑上放著他的一張黑色照片,刻著:汪建(1954-2074),以及「精彩人生」四個字。
如果汪建的願望可實現,這意味著,生於1950年之後的人,都有可能享受這活到120歲的基因科技改變壽命的紅利。
「基因科技的發展將會讓人類的宗教、倫理、法律、生活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戰,這場生物革命的影響力要遠高於工業革命。」汪建說。
但這樣一個重要的行業,大多數人,尤其普通百姓卻對其知之甚少。
【2】
安吉麗娜·朱莉是基因科技,尤其是基因檢測的最佳代言人。
這位好萊塢知名女星在2013年做了基因檢測,得知自己是BRCA1突變基因攜帶者後,毅然接受了預防性乳腺切除。兩年後,她又因同樣的原因切除了卵巢和輸卵管。
朱莉的舉措引發軒然大波,也向輿論首次科普了「基因檢測」這一新技術。
該技術通過血液或唾液分析、測定個體的基因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被認為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
因為強大的功效,基因檢測被認為是改變世界的技術,也是截至目前人類「杜絕」疾病的最大希望。
曾經,出於昂貴的費用,基因檢測是名人富賈的專屬,但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演進,基因檢測的費用急速下降至1000美元左右,極大擴展了應用人群。
對於中產家庭而言,花費1萬人民幣做一個受益終生的檢查,絕對是一筆合算買賣。但很多人擔心,這項檢查是否真的切實有效?
基因檢測想像中的應用領域相當寬廣,當下業內實踐的主要是三大領域:一是生殖和遺傳病預防,主要表現是已經比較成熟的無創產前篩查;二是複雜病症的個體指導,核心是腫瘤的個性化治療與精準用藥;三是消費類市場,這個市場很難總結清楚,從減肥、測智力,到發現天賦等等,它幾乎無所不包。
三大領域中,無創產前篩查(NIPT)是國內首個允許臨床引用的基因測序產品,也是華大基因等業內主流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N華大招股書顯示,其2016年的9.3億營收中,生育健康類服務佔比54.62%,無創產篩貢獻了最大比例。
無創產篩針對孕婦腹中的胎兒,利用外周血檢測游離DNA,篩查包括唐氏症候群在內的病症。該產品在中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據華大內部信息,中國無創產篩覆蓋率依舊不足20%,未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相較無創產篩,業內一致認為,基因檢測未來的市場核心在於腫瘤領域。其主要應用有兩方面,一是腫瘤易感基因檢測,確認受檢者是否攜帶腫瘤易感基因;二是靶向藥靶點檢測,即實現腫瘤的個性化治療與精準用藥。
不過,這一最大頭更多停留在「計劃」階段。截至當下,國家一共只批了5家企業作為腫瘤檢測第三方試點機構,靶向藥靶點檢測的臨床應用則仍未開放。
醫療之外,三大領域中的消費類市場,是當下增速最快的領域,因為其門檻很低。
如今的網絡上,充斥著兩三百元的消費類基因產品,它們打著減肥、健身、早教、天賦發掘等各類口號,效果聽著逆天,產品卻完全是白菜價。
由於基因的神秘性,大批家長躍躍欲試,試圖找出孩子的天賦。但這類測試有沒有效果,只能說見仁見智。
按照業內說法,消費級市場目前沒有入行門檻和監管規範,競爭和應用十分混亂,效果也是參差不齊。「他們不是醫院、也不是具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給出的報告更偏向娛樂性。」業內人士解讀說。
即便是最善意的解讀,也只建議將這類報告作為參考,不要拿來作為診斷依據。要是因為一份報告就否定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那更是成了天大的笑話。
綜上所述,從三大領域看來,除無創產篩外,其他產品的實際效用,距離普通消費者仍有非常大的距離,那麼,基因的萬億市場,何時才能爆發?
【3】
從基因測序的全球產業鏈看,上遊是Illumina以及LifeTech等具有壟斷性的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其中Illumina是目前業內市值最高的公司(300億美金左右),佔據了全球測序設備70%-80%的市場份額;中遊是華大基因、達安基因、諾禾致源、貝瑞和康等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下遊是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以及各類消費者。
通過收購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華大也切入了上遊領域,完成了全產業鏈布局,其國產測序儀已經正式「服役」。
由於行業較新,可參考的對象只有Illumina一家,基因企業的估值被認為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券商及業內人士常以醫藥企業做橫向比較,市值1327億的恆瑞醫藥是最常被提及的比較對象。
但嚴格意義上看,這樣的比較並不嚴謹,因為基因檢測行業目前的實用性較醫藥行業相去甚遠。
《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稱一位美國姑娘在三家基因檢測公司做了檢測,其結果卻大相逕庭。究其原因,並非這三家公司坑蒙拐騙,而是其資料庫、分析方案不同。
這涉及到基因檢測最核心的問題:如何正確解碼基因。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員曾長青曾說:基因組有超過30億個鹼基對,個體的差異體現在330萬個鹼基對上,再加上疾病本身的複雜性,我們遠沒有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
「現在我國算是測序大國,卻是數據弱國,沒有一個像樣的資料庫。有公共數據,現在的利用和分析能力也不夠。」他說。
這個問題至今困擾著基因檢測——國內幾乎每家上規模的檢測機構,用的都是自有資料庫,沒有統一標準。而更多的平民化的基因檢測產品,依據則是西方人群的大數據分析,和對於測序結果的解讀。
更重要的是,即便積累更多數據,其本身也沒有價值,只有通過生物信息學技術,將數據變為指導性知識,數據才有價值。
受困於這些因素,基因檢測仍沒有發揮出預想中的作用,其檢測結果究竟代表什麼含義,也沒有完全弄清楚。
甚至有觀念認為:即便弄清楚測試的結果,也只是精準醫療的開始,從精準檢測到精準手術、精準藥物、精準康復、精準保健……只有全流程實現精準,才能叫做精準醫療。
無疑,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實踐積累。
因而,縱然華大基因等一批公司已經獲得相當的成功,但要真正培育並分享到萬億市場,甚至真正讓人人活到120歲,還有非常非常長的道路要走。
但也正因為此,它才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前景,華大的上市則代表著,基因科技的變革時代已經加快步伐撲向你我而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絡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百家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聯繫華商韜略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