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直徑大約為3476公裡,雖然看起來很大,但是我們在地面看到的月球就很小。由於月球與我們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為38萬公裡遠,當夜幕降臨時,在晴朗的夜空中我們只能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同樣的道理,地球的直徑雖然也很大,但是在外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也是很小,隨著距離越來越遠,我們看到的地球也越來越小,最後達到足夠遠的距離時,甚至可能就看不到地球了。
據新聞報導,我們國家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2020年7月27日回首看了一下我們的地球家園,還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拍攝到了地球與月球的合影,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當時探測器已經離我們地球大約120萬公裡遠,即大約相當於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多,在這麼遙遠的距離,看到的月球和地球其實已經非常小了。從分享出了的黑白合影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月球與地球大致的樣子,其中地球相對較大,月球相對較小它們都呈新月狀。由於距離已經非常遠,所以我們看到的地球有點像我們在地面看到的月牙那般,沒法看清楚地面的細節,也沒法看清楚地球海陸分布情況。
這些畫面中,看到的月球與地球之所像「月牙」的景象,是因為月球與地球本身並不是像太陽那樣自身可以發光的天體,只是反射太陽光。如果沒有太陽光的照射,我們看不到它們了。由於是太陽光照射,再加上這些天體並不是透明的,所以太陽光只能照射到地球與月球的一側,朝向太陽的一側會很明亮,而另一側背向太陽的一面就很陰暗。所以,我們看到的地球與月球都呈新月狀。
現在我們的探測器狀態良好,朝著火星飛去,離火星的距離會越來越近,與我們地球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在接下來,探測器可能還會持續拍攝到「旅途」中的各種景觀,我們靜靜地等待天問一號發回的捷報。
探測器發射升空,只是開啟了火星之旅的第一步,在飛往火星的過程中,還會面臨很多挑戰。當探測器即將到達火星附近時,探測器需要減速才能被火星的引力捕獲。這個過程,如果探測器制動時機過晚,可能會直接飛掠火星,最後錯過火星;如果制動時機過早,可能會直至飛入火星大氣層。
當探測器被火星的引力捕獲以後,就會環繞火星飛行,成為火星軌道飛行器。由於我們的天問一號一次完成3大步:環繞火星、著陸火星、巡視火星,所以在環繞火星飛行以後,探測器還需要釋放著陸器將火星車送上火星表面。這裡涉及到探測器與著陸器分離、著陸器軟著陸等方面的技術。由於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很遠,通訊存在很長的延遲,所以沒法在地面實時操控探測器實施著陸,所以探測器的自主能力要很強。當著陸器穩穩地將火星車送上火星表面以後,火星車才會駛離著陸器,開始在火星上面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