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中國發射了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它承載了無數人的期望,並且以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作品《天問》命名。最近有消息稱,「天問一號」再次完成軌道修正,在此過程中一共啟動了四臺發動機,歷時20秒左右。
雖然兩個月已經過去,但是人們對「天問一號」的關注度並沒有減少。科學家表示,進行軌道修正對「天問一號」來說十分重要,由於受到各種天體引力的影響,「天問一號」在漫長的飛行途中會偏離軌道,這個數字並不起眼,卻將決定整個飛行任務的成功與否。
在貼近理論軌道後,「天問一號」還將繼續按照計劃的速度飛行,直到到達火星附近,準備進入登陸流程。
根據目前公布的信息,「天問一號」已經飛行了1900萬公裡,遠遠超過了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而飛行的總裡程甚至比從地球到太陽還要遠。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不過科學家認為我們的速度仍需要提高,想要飛得更遠、歷時更短,就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與此同時,「天問一號」還在飛行途中執行了相關任務,比如為地球和月球拍攝合影,這聽起來就十分有趣。
在照片中,人們也觀察到,地球和月球都變成了彎彎的「鐮刀」。隨後有研究人員解釋稱,這是「天問一號」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左右拍攝到的圖像,由於距離太遠,已經無法分辨地球和月球了,如果人們有足夠的天文知識,或許還能夠找到一些線索。
對我們來說,火星一直十分神秘,尤其是人類還渴望將其作為第二家園,相對於月球還擁有更大的機會孕育生命,所以「天問一號」也身負重任。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僅僅探索火星還是不夠的,未來人類需要在火星表面進行環境改造,這樣才能夠擁有更多在此立足的機會。好在我們自己開始初步探索,按照相關計劃穩步前進,有利於為人類文明的移民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礎。
「天問一號」的漫長徵程已經開始,我們還需要為它默默祈禱,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它能夠創造新的奇蹟,為我國的火星探索活動提供更多有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