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學實驗方法在醫學疾病模型中的應用

2021-01-20 動物神經科學與行為學

一、模型評價實驗方法

 

動物行為學已逐漸成為一門工具學科應用於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於醫學工作更具有獨特的貢獻,通過對動物自身行為的研究,逐漸揭示人類生命的奧秘。許多疾病的臨床表現,是通過患者的行為改變進行判斷的。疾病的發生,與平時行為習慣密不可分。同樣,行為學也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例如偏癱後的康復訓練,多動行為的矯正訓練等等。動物行為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各個領域都能夠見到動物行為學被廣泛應用的現象。

1.1 學習及記憶能力

 

Morris 水迷宮實驗:通過測定不同入水點下實驗動物尋找並爬上平臺所需要的時間,是一種評價擬痴呆動物模型的理想方法,用於評價動物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型號:XR-XM101

空間搜索實驗:依次從一、二、三象限入水點將動物放入水中,分別 3 次記錄動物 90 s 內在目標象限的遊泳時間(第四象限),有效區停留時間、經過站臺次數、經過有效區次數。多用於反應動物對事物記憶的保持能力。

 

探孔實驗 :將實驗動物放於探孔板(4×4 排列)的中心,記錄實驗動物在 3、4、5 min 時將頭深入探孔中的次數。為評價實驗動物基本探索能力的檢測。又稱洞板實驗,是基於小鼠具有探洞的天性,從而評價其對新環境的探索能力 。隨著時間的延長及反覆進入洞板儀次數的增多探洞次數明顯減少,從而產生適應性的特點,洞板實驗也曾被一些學者應用於評價對於小鼠的記憶力。1999 年,Brodkin研究東莨菪鹼對於洞板實驗小鼠記憶力的影響,以第一次進入洞板儀為熟悉行為,隨後多次進入及探洞次數,由此來評價記憶能力。

 

跳臺實驗 :給予箱底連續 5min 的交流電刺激,記錄每隻大鼠收到電擊後跳上平臺的次數,此為正常的躲避傷害性刺激的反應。將大鼠跳上平臺的次數作為學習成績。24 h 後重新實驗,在通電的情況下,直接將大鼠置於平臺上,記錄其第一次跳下平臺的潛伏期和 5 min 內的錯誤次數作為記憶的成績。常用於評價實驗動物的記憶能力。

 

Y 形迷宮實驗 :給予溫和的足部電擊,行為反應為動物逃避曾經遭受過電擊刺激的地方,以每隻大鼠受到電擊的次數作為學習成績,24 h 後重新測試時的潛伏期和錯誤次數則作為記憶的成績。能夠簡便的對學習記憶能力進行評價。

 

型號:XR-XY1032

被動迴避實驗 :第 1 天將動物放入有照明的箱內,實驗動物會通過小門進入暗箱,讓其滯留於暗箱中 30 s 後放回籠中。第 2 天同第 1 天,但是待其在暗箱中時,給予足底電擊,持續 1.5 s 後取出動物。第 3 天時記錄動物從照明箱進入暗箱的延遲時間。延遲的時間越長,代表其學習能力越好。

 

1.2  耐力及運動能力

 

轉棒實驗 :實驗動物在轉棒儀器上以4 r/min的速度適應 10 min 後,休息 30 min,以勻速 10 min 內 4~40 r/min,記錄實驗動物掉下的速度和轉棒上保持的時間,用於評價實驗動物的運動能力。

 

型號:XR1514

採用踏步實驗 :實驗動物沿著柵格移動時,前肢或後肢踩空,記錄為一次錯誤。正常的實驗動物,精細運動能力較好,踩空次數較少。而在缺血中風模型實驗動物中,踩空次數發生較多。檢測時,動物從一端放入,記錄 100 步所用時間、發生錯誤次數。

 

跑步機實驗 :將小鼠置於動物用跑步機上,在跑步機後部給予電擊。如果動物在後方點擊區域的停留時間超過 4 s,反應為動物力竭。記錄動物跑動的最長時間及受電擊次數。動物耐力用單位時間內受電擊的次數表示。

 

型號:XR-PT-10B

1.3 協調能力

 

平衡棒實驗 :採用兩個平行棒(直徑 1 cm,長115 cm,間距 2.5 cm),末端與平臺(15 cm×50 cm)相連接,記錄雙後肢位於平行槓上的時間,一側後肢掉下或者摔倒、搖擺等情況。記錄每分鐘每米的錯誤次數。用於評價實驗動物後肢的協調能力。


爬杆實驗 :將小鼠放在棒的頂端,頭部向下,使小鼠自然向下爬行。分級標準為,0 級:一步步向下爬;1 級:向下滑行;2 級:不能抓住棒;3 級:翻正反射消失。則是用於評價實驗動物協調性的實驗。

 

1.4  自發活動能力


曠場實驗:將實驗動物放入 25 cm×25 cm×25 cm 的空箱,與曠場中央放入單只實驗動物,予自由活動 10 min。試驗後噴灑酒精消除味道,進行下一隻動物的實驗。分析實驗動物在中央區域和周邊區域的活動距離和時間。用於評價實驗動物自發活動情況。

型號:XR-XZ301

高架十字迷宮實驗 :由兩條開臂和兩條閉臂組成,呈相互垂直「十」字形,實驗動物頭朝開臂,放入其中,予自由活動 5 min,分析小鼠進入開臂和閉臂的時間及次數。用於評價實驗動物對於新奇環境的焦慮反應。


Lat 實驗 :為給予大鼠一個視覺空間注意目標,分別記錄大鼠穿越角落的頻數(自發活動水平),直立和斜搭在牆上的頻率(非選擇性注意的水平)。Lat 迷宮實驗在大鼠自發活動及非選擇性注意水平的評價中可靠性非常高,已經成為有關注意缺陷疾病的常用模型之一。

如果您也對動物實驗感興趣,歡迎關注和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bioviewer,專注於動物神經科學與行為學的實驗知識的方法傳播與分享交流,您可以推薦給您身邊的朋友、同學以及老師,我們會定期更新您需要的相關實驗方法的視頻和文章,希望能對大家帶來幫助!


相關焦點

  • 關於動物行為學實驗,這份功課拿走不謝!
    動物行為學實驗是研究人類發病機制、評價動物模型造模效果和新藥效果的一種重要實驗手段,在生命科學、醫學、藥學、軍事醫學和心理學等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動物行為學實驗可以科學客觀地評價動物的溝通行為、社交行為、學習行為和探索行為等,它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探索認知、情緒和運動等複雜的生命現象。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小鼠模型已經成為研究基因功能與致病機制、建立人相關疾病模型和評價研發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等生物醫藥研究不可取代的模式動物。轉化醫學研究就是針對來自臨床患者實際問題,通過實驗室包括分子、細胞及模式動物的相關基礎及臨床前研究,最終實現解決臨床所面臨的已知與未知的難題。
  • 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複製的注意事項
    歡迎點擊↑「醫學實驗動物」關注我們!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康藍生物---Corelab Biotech 疾病動物模型研發轉化平臺      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業研究所之一。研究所是從事實驗動物學和比較醫學科研與教學的專業研究所,是國內唯一的集實驗動物和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創製、保種和生產供應、比較醫學技術研究、及實驗動物技術培訓於一體的研究單位,是國家級的傳染病和新藥創製研究的實驗動物技術平臺的承擔單位,是衛生部人類疾病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局三級實驗室。研究所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及國際AAALAC認證。1.
  • 小鼠模型在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致病機制,以及有效評價潛在疫苗與治療方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實驗動物模型就成為研究者們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實驗動物模型的優勢在於,不僅可事先設計實驗目的與策略方法,儘可能排除可能干擾實驗結果可靠性的影響因素,比如,病毒感染劑量與疾病形成進程的控制等,而且可實現無法在病人中開展的,但又相當重要及更加具有侵入性(如微創手術等)的實驗操作。
  • 關於建立海南大動物疾病模型暨分子影像評價中心和生物醫學實驗...
    現答覆如下:    實驗動物是人工培育,來源清楚或遺傳背景明確,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實行監控,用於科學研究、教學、生產和檢定以及其他科學研究的動物。其與全民健康、教育和生物醫藥產業息息相關,在醫學和藥學的科研、教學、藥物研究和食品藥品檢驗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是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類疾病模似性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材料。
  • 醫學英語詞彙匯總:實驗動物學(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醫療英語>正文醫學英語詞彙匯總:實驗動物學(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2012-12-24 22:07 來源:外語教育網
  • 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一覽
    2018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動物疾病模型是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原因及治療療效。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了近期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
  • 第二屆動物行為學研討會暨整合行為學研究技術培訓班第二輪通知
    動物行為研究新進展與新方法 - Carol Berman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人類學系;2. 紅外自動攝錄像及衛星跟蹤技術在野生動物行為研究中的應用-蔣志剛研究員,動物所;3.現代神經生物學技術在動物行為學研究中的應用-汪作新(Zuoxin Wang)教授,Florida State Univeristy, Psychology;4.抑鬱、成癮等精神疾病動物實驗模型的建立-隋南研究員,心理所;5. 神經遞質的在體分析方法-施國躍教授,華東師大化學系;6.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動物行為學(Animal Ethology)是以動物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是動作和動作的變化、信息的傳遞與接受及個體之間的行為互作,通常指動物的各種形式的運動、鳴叫、身體的姿勢,個體的通訊和能夠引起其他個體行為發生反應的所有外部可能識別的變化(Aubrey Manning,1998)。
  • 瞧這群「偉大」的醫學實驗動物
    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溫州醫科大學200多名師生手捧菊花向「實驗動物」紀念碑鞠躬,致敬這些為人類醫學發展而獻身的「無名英雄」。記者走進溫醫大實驗動物中心,揭開其神秘面紗。  「替難者」:豚鼠戴眼鏡、狗狗戴牙套,助醫生揭秘疾病  在溫醫大的科研實驗中,你會看到戴眼鏡、眼罩的豚鼠;戴心臟支架的小鼠;戴牙套的比格犬……這些都是它們在幫助醫生們揭秘疾病。例如,讓豚鼠戴上近視眼鏡就是為了探索人類近視的發病奧秘,因為人和小鼠、豚鼠正常的眼球基因表達文庫非常接近。
  • 代謝組學在醫學領域機制研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我們知道隨著代謝組學的不斷發展,對代謝物定性定量準確性不斷提高,代謝組學在醫藥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小鹿特地總結了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主要應用方向(機制研究、標誌物篩選和藥效評價)及其對應的實驗設計思路(見下圖)。
  • 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在廣東省實驗動物學會指導下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黃冰研究員、廣東省動監所心血管疾病模型研究中心主任楊豐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動物實驗中心主任蘇喬、暨南大學牛海濤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振烈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商海濤博士及賽業生物科學家俞曉峰博士就眼科實驗動物模型研究現狀、小動物心血管疾病手術模型的構建評價和應用
  • SARS小鼠模型的構建策略與應用進展
    深入研究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與宿主分子相互作用機制,探討病毒致病過程,建立SARS病毒感染疾病模型,對於指導臨床治療、疫苗和藥物研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論是疫苗研發還是新藥研發,以及基因治療,均需要精準的動物模型來驗證疾病的發病和免疫機制。一、應用小鼠模型研究SARS的意義與優勢?
  • 昆明動物所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
    該大樣本標準化模型可用於獼猴疾病模型的參考對照,推動個體化定量統計分析實現。 近年來,基因編輯、克隆技術在非人靈長類上獲得成功,使研究者能夠更為靈活地建立各種重大腦疾病的獼猴模型。但受到獼猴繁殖周期長、行為學訓練困難、動物專業門檻高及價格昂貴等諸多因素影響,建立單一獼猴疾病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經費支撐、長達數年的實驗周期,且最終得到具有相關行為表型的模型個體寥寥無幾。
  • 中國克隆猴技術領先世界 將解決實驗動物模型缺失問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郭瀚元告訴記者,克隆技術聽上去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首先取出被克隆對象的細胞核,這裡面含有被克隆對象幾乎全部遺傳信息。再準備一個去核卵母細胞,該細胞中幾乎不含遺傳信息,主要是為細胞核提供生存環境,二者融合培養,發育成胚胎後,移植到代孕母體內,由代孕母體為胚胎提供發育場所,最終也由代孕母體產下克隆個體。
  • Bioinf | 生物醫學網絡中的圖嵌入:方法、應用與評價
    最新的圖嵌入方法已在社會學和信息網絡上得到成功應用,但是尚未在生物醫學網絡上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實驗結果表明,最新的圖嵌入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結果,並在未來的生物醫學圖分析中值得更多的關注。模型設計將圖嵌入方法應用在生物醫學任務的流程如下:首先通過圖嵌入方法從生物醫學網絡中學習低維節點表示
  • 科普: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樹鼩
    ,但是對於《冰河世紀》中的倒黴蛋「松鼠」,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一種廉價的靈長類實驗動物,因此在醫學生物學上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受到廣大科學工作者的重視。我國從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開展樹鼩的人工馴養及繁殖研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昆明,實現了樹鼩的標準化人工馴養繁育,為樹鼩作為疾病動物模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AI+PICOS在醫學信息分析中的應用探索
    一、醫學信息學概要醫學信息學包括醫學與計算機科學、臨床信息學, 圖形信息學和生物藥物信息學等學科,是通過研究醫療資源、實驗設計和方法, 高效獲取醫學信息, 並進行管理和合理利用信息的。1965年由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開發使用的Medline是世界上第一個面向公眾,信息全面的線上醫學數據檢索平臺,且被一直沿用至今。
  • 【精準醫學】廣州組學與臨床大會11月舉辦,推進組學臨床應用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臨床上對疾病的研究愈發深入,過去從單一角度去檢測和診斷疾病的方式和技術已無法滿足臨床研究和應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