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增強的地球構造視圖

2020-12-03 百家號

導語:科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ESA)、重力場和穩定海洋環流探測器(GOCE)的數據,揭示了地球巖石圈的關鍵地質特徵——堅硬的外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

德國基爾大和英國南極調查局(BAS)的科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ESA)、重力場和穩定海洋環流探測器(GOCE)的數據,揭示了地球巖石圈的關鍵地質特徵——堅硬的外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增強的地球構造視圖。

本周發表的這項研究,是利用衛星重力數據(包括南極洲,這是整個板塊構造謎團中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塊),對不同大陸的結構和環境進行成像的探索邁出了一步。衛星重力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將這片遙遠的冰雪覆蓋的大陸與地球其他地方連接起來。增強的地球構造視圖。

這提高了我們對南極洲深層結構的理解,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其巖石圈的性質也會影響到覆蓋在上面的冰蓋。GOCE測量重力場的水平和垂直分量的差異,也就是所謂的梯度。這些梯度可能是複雜的解釋,所以作者結合這些來產生更簡單的「曲率圖像」,更清楚地揭示了地球的大規模構造特徵。增強的地球構造視圖。

我們的新衛星重力梯度圖像提高了我們對地球深層結構的認識。衛星重力數據可以與地震數據相結合,以3D的方式生成更一致的地殼和上地幔圖像。這對於理解板塊構造和深部地幔動力學如何相互作用至關重要。增強的地球構造視圖。

衛星重力正在改變我們研究整個地球巖石圈的能力,包括它最不為人知的大陸——南極洲。例如,在南極洲東部,我們現在開始看到更複雜的古代巖石圈分布。GOCE向我們展示了它的巖石圈和其他大陸的基本相似之處,但也有意想不到的不同之處。增強的地球構造視圖。

總結:這項新的研究展示了地球大陸地殼和上地幔的觀點,這是以前僅用全球地震模型無法實現的。作者指出,儘管它們具有相似的地震特徵,但巖石圈古老部分(即克拉通)的重力特徵存在差異,表明它們的深層結構和組成存在差異。這些特性很重要。因為它們是巖石圈最古老的核心,它們保存著地球早期歷史的重要記錄。

相關焦點

  • Science刊文發布首個高解析度地球核幔邊界綜合視圖
    雜誌刊發文章《序列地震圖:核幔邊界區域散射的全景圖》(Sequencing seismograms: A panoptic view of scattering i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region)稱,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序列器(Sequencer)的機器學習算法,分析了數千地震波沿著核幔邊界的地震回波(echoes)特徵,獲得了整個太平洋區域地震波回波的全景視圖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Android版谷歌地球更新 增加街景視圖支持
    新版谷歌地球加入了對谷歌街景的支持,儘管桌面版谷歌地球早就具備該功能,但在手機版卻一直沒有谷歌街景,不過谷歌此次僅在Android版谷歌地球中中加入街景功能,iOS版本中該功能依然缺席。
  • 地球歷史上的構造「運動會」
    與人類追逐「更快、更高、更強」的運動會類似,地球也向著更加成熟的方向,在地質歷史上進行著頻繁不斷的構造「運動會」,並逐漸形成我們現今的板塊分布。    全球主要板塊劃分  這些構造運動(tectonicmovement)主要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比拼,表現為地殼的機械運動,往往伴隨有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巖石圈的變位、變形,大洋的形成、增生及消亡,地震活動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遙遠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們正計劃根據太陽系內的發現尋找非類地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可居住帶、板塊構造等長期存在的觀點。Kornmesser地球、環境和行星科學教授Lenardic說:過去人們認為生命只能存在於行星恆星附近的狹窄地帶,因為你需要在那裡保持液態水。然後把飛船送到木星的一個衛星上,瞧,它顯示出了一個地下海洋的強烈跡象。這是因為還有另一種能量來源,沒有從木星的強烈引力中得到適當的潮汐力。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進行研究,這個國際團隊考慮從地球之外來尋找構造活動如何開始的可能解釋。正如該論文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亞雪梨麥考瑞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雷格·奧尼爾(Craig O'Neill)所說:「我們更傾向的說法是地球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只有內部過程重要。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了解兒童藝術科學啟蒙,記得關注我,HandyKid。我們會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創意手工教程等,和你一起給孩子更優質的家庭教育!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關於地球構造模型的新認識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眾所周知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殼組成,這對了嗎?很抱歉,現今科學家發現地球的構造並沒有這麼簡單。像巧克力中間夾有花生醬和蜂蜜似的,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遠比地表微妙,裡面有膠粘物質,樣子像花生醬似的。為此,科學家重新建造了地球構造模型,並將此新模型發表在5月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 劉嘉麒院士:地球處於構造活動高峰期
    在國外,由於阿拉伯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不斷碰撞,4月16日,伊朗東南部發生芮氏7.8級地震;同一天,巴基斯坦交界地區發生7.8級地震;17日,日本本州東海岸地區又發生5.7級地震……  地球到底怎麼了?面對頻繁發生的地震災害,我們還有安全感可言嗎?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請他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認識地震災害。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當前更多的對地觀測體系(衛星、地表臺站等),更細的時空解析度以及更強的數據處理(超級計算機),正逐漸促進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增強人類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並服務於可持續發展!內動力地質作用十分發育,表層地球被巖漿海所覆蓋,逐漸分異出地殼,地幔和地核。相比較而言太陽的較為昏暗,外動力地質作用較弱。現今地球在板塊構造體制下,內動力地質作用依然很活躍,同時太陽光度增強,外動力地質作用也非常活躍。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地球構造的形成契機或由昔日地外撞擊觸發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不破不立!地球有碰撞才有新生美國亞利桑那州溫斯洛附近的隕石坑(圖源: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很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又對生命演化有重要影響——甚至可以說決定了地球的可居住性。
  • 科學家發現不知名的「遺失」地球構造板塊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塊古老的構造板塊,該板塊曾經是加拿大北部下方地殼的一部分。先前已對具有不知名名稱「復活」的盤子的存在進行了理論化。但是,《生命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地質學家中,它仍然是一個棘手的話題,許多人都質疑它的存在。不過,現在,新的研究為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幾座火山的存在歸因於沿其邊界的湍流活動。
  •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14年4月2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於
  • 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板塊構造理論創建50年以來,很好地解釋了固體地球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日本的地震等等。該理論假設地球的外殼即地球「巖石圈」被細分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地殼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然而,迄今為止,科學界對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香港大學研究團隊基於最新模擬研究提出,早期的地球外殼升溫,導致膨脹,產生裂縫。這些裂縫逐漸擴大並結合成一個全球網絡,從而將早期的地球外殼細分為板塊。
  •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自182Hf滅絕後,體系不再產生放射性成因182W的積累,因此體系的182W/184W比值受後期地質過程影響較小,可記錄與地球早期演化有關的地質事件。 根據182Hf-182W體系的上述特點,前人對地球古老樣品進行了W同位素研究,在獲得了早期地幔分異和後增生作用的新證據的同時,也提出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範圍內,地幔W同位素組成隨時間的變化是否具有一個普遍的規律?
  • 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辦
    3月24日-2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行。 3月24日-2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行。
  • 多視圖立體視覺: CVPR 2019 與 AAAI 2020 上的ACMH、ACMM及ACMP...
    通過構造圖像金字塔,在不同尺度上捕獲歧義性區域的顯著性信息,並通過多視圖的幾何一致性來優化傳遞該信息。 此外,還提出尺度間的細節恢復器來保證場景的細節不在多尺度的傳遞中被湮滅。ACMM由於引入了多尺度信息,在弱紋理區域的深度估計方面具有突出的性能,性能相比ACMH有了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