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現在都在強調教學中要抓互動性、讓學生動起來,強調使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但是,教學一定是「場景化的」,而理論/理念則一定是「去場景化」的,這就會使得:無論看上去多么正確、多麼高大上的方法、模式,但在具體的某個教學場景中,就未必能走通,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最近幾年,從教育部長、到每所高校 ,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一個理念倡導,並沒有問題,但一旦落地,往往就絕對化、表面化了,往往就會被演變為「以學生活動為中心」.
課堂只有讓學生熱熱鬧鬧地參與進來,才是「好的課堂」嗎?——這嚴重偏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真正意義!
「以學生為中心」,是相對於「以教師為中心」的,意在讓老師在教學中,把學生的思維發展放在首位,而並非只是完成教學任務。
這也是為什麼王珏老師說「以學生為中心已經out」了,應該直接把理念改為「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的原因!
也就是說,評判是否好的教學,並非以「看上去」老師開展的是哪種模式、哪種方法、是否先進來決定的,而是由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為評判標準的!
——換句話來說,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可能是「先進的」,但未必是真正有效的!
而即使是最為傳統的「講授」,也可以是非常有效的!
關於這一點,最近我看到我大學時代的老師,北師大李芒教授的一段文字,剖析得淋漓盡致,特轉發過來,並向李老師致敬!
(以下為節選)
————————————————————
現代以來,由於受到激進的建構主義哲學觀影響,特別是對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的曲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似乎已經成為進行現代教育教學改革唯一正確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是不證自明的教育真理。
杜威針對以往教育中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問題,指出來自教師的刺激和控制過多,因此,他贊同和倡導「學生中心論」,認為學生是太陽。
然而,杜威在提出應該關注學生的同時,並沒有否定教師的作用,他指出「教師總是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國的引路人。」他還指出,教育過程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以及真正合作的過程 ,師生共同創造教育經驗。
讀過杜威的這些文字之後,應該能夠對他的「學生中心論」有正確和深刻的理解了。是後人極端化、絕對化和簡單化地理解了杜威原本是十分辨證的思想,並使用錯誤的理念指導教學工作,勢必將教學實踐活動帶入歧途。
「中心論」不能反映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活動的各要素中,不存在中心,只存在關係。當論者出言「以……為中心」的句式時,就已經陷入了泥潭。可以說,以「學習者為中心」與「以教師為中心」具有相同的反規律性。
……
教師為了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完成教師必須完成的工作,不可搞不負責任的放羊之學,讓學生承擔學生承擔不起的學習重擔。大學教學必須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 教師與學生達到行為責任的相互作用才是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要旨。由此可知,處理好教學各要素的關係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任何的教學效果皆是在關係之中產生發展的。
……
由於受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意識的影響,講解式教學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歪曲,已經發而有論者有意或無知地過分誇大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翻轉學習等方式的作用,造成了目前大學教師教育力的嚴重缺失,學生得不到有效及時的引領和指導,教師作用受到嚴重限制。
那種「老師拼命講,學生拼命睡」的原因,並非緣於講授式教學方法本身,而在於使用這種方法的人沒有把握住講什麼和怎麼講的精髓。
「我講你聽」並不等同於滿堂灌,看似一個人在滔滔不絕,但實際上,講者與聽者是在進行著美好的心靈溝通。「我講你聽」的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上與對話、質疑和辯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任何方法用過了火兒,用錯了地兒,都註定會適得其反。因此,課堂上很安靜,教師努力講,學生專心學的教學場景是典型的金課特徵之一。
筆者不認為課堂上鴉雀無聲就是水課,也不認為課堂上熱鬧非凡就是金課。大學教師講不講是個假問題,怎麼講和講什麼才是真問題。在實踐中,大學教師不能講,是沒有水平的表現,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
正象李芒老師上文所說的,教學是離不開教師講授的;講不講是偽命題,怎麼講才是關鍵!
李芒老師的觀點,印證了這樣一個悖論:
與理論界一直在倡導的花樣翻新、「先進」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是:大多數的名師金課、尤其是受億萬學生歡迎的網紅教師,都是以「講授」為主的
當然,想真正做到上述老師的教學水平,不是一天兩天能實現的(雖然也有章可循)。
但,如果我們能琢磨一下教學規律、了解一點教學原理,就可以快速改進自己的教學效果!
比如,講解效果不好其中有一個原因:
大多數老師都是按照教材中的知識表述順序,先介紹原理、再呈現案例
這種呈現順序對於教材來說,是合理的,
但對於教學來說,恰恰是不合理的,會給學生的理解製造困難。
在我的一篇文章《教學中,定義與情境,應該先講哪個?》提供了幾個教學案例。
其中一個案例是:電路中的《戴維寧定理》,只是簡單調整講解的順序,教學效果就天壤之別!
如果老師先講解大段定義,此時學生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
後面再講案例時,學生仍然處在稀裡糊塗之中,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其它都不變,只把案例放到前面講,定理放到後面總結,教學效果瞬間大幅提升!
王珏老師把上述案例所體現的教學原理,總結為「先情境、後語義」(而非教材中的「先語義、後情境」)。
你瞧,就這麼一點順序上的改變,居然可以帶來教學效果的巨大變化!——真的是「講不講是偽命題、怎麼講才是關鍵」啊!
要想快速地學習、正確地掌握「怎麼講」(也包括「怎麼互動」、「怎麼活動」),就一定要首先理解人的學習規律——這正是「學習科學」研究的範疇。
這也正是「學習科學」,能幫助老師們快速提高教學水平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