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若能一直活到宇宙盡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2021-01-15 新浪探索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存續時間能比其他哺乳動物更長嗎?


文明能存在多久?如果想繼續繁盛幾十億年,人類就需要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包括太陽的死亡到物質的衰變


談論遙遠的未來真的有意義嗎?如果我們連下個月什麼時候會下雨都不能預測,那麼預測幾十億年後會發生什麼似乎是更不可能了。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天氣一樣混亂。有時候,即使是非常遙遠的未來也是可能預測的,特別是在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中。


我們可以確信,2090年9月23日英國將發生日全食,因為月球、太陽和地球運行在可預測的穩定軌道上,只有非常小的擾動,而且引力定律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檢驗。同樣,我們可以利用已知的天體物理學來預測宇宙膨脹時可能發生的情況



這種方法可以被稱為「物理末世論」——這是天文學家馬丁·裡斯創造的一個術語,指的是用天體物理學來模擬宇宙的走向。


裡斯從神學中得到啟示,其中「末世論」是指研究諸如世界末日之類的終極事物。關於這個主題的經典著述是弗裡曼·戴森在1979年發表的關於開放宇宙中生命的論文,其中概述了可能存在並威脅到遙遠未來生命的災難事件,從太陽的死亡到恆星與星系的分離。


那麼,如果人類能一直活到遙遠的未來,那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們還不能說這些挑戰將如何(或能否)被克服,僅能做出一些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威脅人類生存的事件正在到來。



哺乳動物物種的典型存在期限大約是100萬年左右。對人類來說,目前的自然滅絕率遠遠小於我們給自己造成的風險。我們顯然還有其他迫切需要應對的威脅,比如核戰爭和流行病。想要解決當前存在的威脅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就不得不應對一些其他挑戰。


首先,在數萬年後,我們將不得不面臨間冰期的結束: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漫長冰河時代的短暫中斷之中。我們的祖先在冰河時代倖存下來,所以這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的——只不過他們是遊牧的狩獵採集者,而不是一個全球文明。


我們還可能面臨不同地質時代之間劇烈的氣候變化,過去的地球有時會比現在更冷,有時則更熱。


在始新世,地球氣溫升高了10攝氏度,北極出現了棕櫚樹和短吻鱷,赤道地區因為太熱而不適於沒有保護措施的人類生存。在更遙遠的過去,甚至還上演過「雪球地球」的劇情,幾乎所有的地表都被冰雪覆蓋。


此外,我們還會迎來超級火山活動、流星撞擊、伽馬射線爆發或突發生態破壞等風險。古生物學研究顯示,這些災難已經導致了大約每1億年一次的自然大滅絕。


智人作為一個物種可能不會長久,因為我們還可以演化成其他物種。人類會不斷地變異,服從自然選擇。更不用說讓人體與機器融合的技術了。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不太可能保持不變——除非在深思熟慮之後,我們決定將人類基因保護起來,並且能夠在地質時間的尺度上堅持這一決定。


如果「我們」在10億年後還存在,我們就將擁有可以任意持續發展的文明,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應對災難,並提前為地質時期做好計劃。而且很可能此時的人類與今天我們的差異就像我們與三葉蟲的差異一樣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了比其他哺乳動物存續得更久,人類必須變得與我們現在非常不同。



在大約十億年內(誤差為幾億年),太陽亮度的增加將毀滅地球的生物圈。具體而言,太陽的熱量將導致巖石風化加劇,進而導致某些化學反應,消耗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作為碳循環的一部分,二氧化碳的缺失將最終導致植物的消亡。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水蒸氣(一種強有力的溫室氣體)從海洋中蒸發,地球最終會過熱,成為一個失控的溫室。


一種方法是使用大規模工程來保護生物圈,儘可能延長其存在時間。我們可以在平流層中添加反射氣溶膠,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建立一個遮陽板,甚至推動地球向太陽系外側移動。


另一種解決辦法是把生命轉移到太空——這也是我們正想要做的事情。自給自足的太空棲息地似乎是可能的,那裡擁有的物質是地球表面的數十億倍。即使太空殖民基地看起來很難建造,但我們也應該記住,時間是足夠的。我們有10億年的時間來變得更熟練、更富有,能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到這個時候,人類若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將活動範圍擴展到整個太陽系的規模。



大約50億年之後,由於太陽核心積累的氦被重力加熱升溫,其亮度將開始更迅速地增加,變成一個巨大的紅巨星。太陽的表面溫度下降,但由於巨大的表面積,太陽光的總輸出會變得更大。


這可能意味著地球末日的到來,因為它很可能在太陽膨脹時被吞沒。如果沒有被吞噬的話,地球也會在太陽的炙烤下變成一顆沒有空氣的焦黑行星。「不久」(10億年左右)之後,太陽將以星雲的形式排出大部分外氣層,變成一顆微小的白矮星。



為了生存下來,任何生活在太陽系的智能生命都需要遷移到其他恆星系。當然,人類也可以選擇適應,但是白矮星並沒有太多的光和能量


到達其他恆星系要麼需要非常高速的太空飛行器,要麼需要很長時間。對於已經生活在自給自足的太空居住地的人來說,讓他們前往新目的地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需要能持續使用很長時間的能源和足夠的物質來維持太空生活,並使太空居住地達到合理的速度,以完成數千年的星際旅程。


不過,最有可能到達其他恆星系的方法可能是藉助微型納米機器人飛船。與其用大量能源把巨大的星際飛船推到一個適中的速度,還不如用反射帆和強大的雷射來發射高速的微型飛船。


這些飛船體積雖小,但數量很多:如果一艘飛船不能完成任務,那就發送一千艘。它們還可以攜帶創造生命的基因元素——甚至是人類。



一旦到達目標恆星系,它們就會降落在合適的小行星上,展開太陽能收集器,開採原材料並建造更多的機器人、太陽能收集器和工廠。最終,這些飛船可以建立新的居住地,供人們在其中生活。


很可能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會離開太陽系。從這一點上,我們可能會質疑,未來我們到底是作為人類,還是作為一個新物種在宇宙中傳播?但如果我們的後代能在紅巨星太陽下倖存下來的話,那他們很可能就生活在銀河系的其他恆星系中。



宇宙中恆星的形成已經達到了最高點,在未來的幾百億年內,宇宙將達到「恆星頂峰」。當明亮而短命的恆星燃燒殆盡時,會留下一大堆穩重而長壽的紅矮星,它們可以發光上萬億年。但是,恆星的形成速度將會下降。在10到100萬億年後,甚至紅矮星也會噴射並消失。為了生存,生命需要星光以外的能源。


實際上存在很多可能性:利用褐矮星和氣態行星的氫進行核聚變;將物質傾倒到黑洞吸積盤中,收集釋放出來的能量;甚至利用所謂的超輻射散射(又稱為「黑洞炸彈」)直接利用黑洞的能量,無論如何,這都需要大規模的工程。那普通的核能呢?當中子星和超新星合併產生的新放射性同位素消失時,核裂變能量就會終止。當行星內部的同位素衰變並冷卻下來時,地熱能也會耗盡。



此時的「生命」或許也能適應低溫和奇異的環境。人工智慧和矽基生物可能會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隨著恆星的消失,以碳基生命和智能生物很有可能會退回到舒適的虛擬世界中,這個虛擬世界比外部宇宙要大得多,也複雜得多。


如果人類在恆星到達生命盡頭時倖存下來,那他們本身就將成為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來源。



隨機的恆星運動最終會導致星系溶解:恆星之間會不時地擦肩而過,並隨機地改變速度。有時這會給恆星一個脫離星系的逃逸速度,使其消失在巨大的虛空中,同時導致星系的其他部分稍微壓縮。



最終,在大約1萬億年後,所有的星系都會分散或落入中央黑洞。在與黑洞的近距離接觸中,圍繞恆星的行星也會被拋出。


為了生存,智慧生命需要引導恆星進入長期穩定的軌道。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在物理學上是可能的!至少在當今時代,人們可以通過放置反射鏡來推動恆星,此時恆星的輻射就像非常微弱的火箭發動機,讓它們以可控的方式彼此擦肩而過。


這類似於人類利用引力來幫助旅行者號探測器轉向和加速,只不過規模更大。當這些恆星改變軌道時,它們可以被用來進一步推動彼此,進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撞球比賽。


這將需要在每顆恆星周圍建造大型結構,並事先制定龐大的計劃,每個恆星系所需要的物質總量大約相當於一顆較大的小行星,而且物理學相對簡單。這個問題更多的是關於在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如何協調,對於已經處理了前述問題的人類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日常計劃。



這裡所說的物質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構成的。質子和電子通常被認為是完全穩定的(中子是通過質子來穩定的,其半衰期只有幾分鐘)。


然而,許多物理理論預測質子並不是真的穩定,而是會在極長的時間跨度內衰變。儘管物理學家已經進行了一些大膽的研究,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觀察到質子衰變。不過,這僅僅告訴我們,如果衰變確實發生,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


這種衰變將意味著我們目前所知物質的終結。恆星和行星將慢慢變成輻射,加上自由電子和正電子,無法形成宜居系統。最後一顆冰冷的黑矮星將逐漸變成氦和氫晶體,在寂靜中逐漸蒸發,剩下的就只有輻射和黑洞了,一個空蕩蕩的宇宙。


我們能繞過這一結局嗎?正如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最後的問題》中那臺偉大的電腦所說,「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給出一個有意義的答案。」(任天)


相關焦點

  • 如果宇宙走到盡頭,人類將面臨的最長期挑戰是什麼?
    如果想繼續繁盛幾十億年,人類就需要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包括太陽的死亡到物質的衰變。談論遙遠的未來真的有意義嗎?如果我們連下個月什麼時候會下雨都不能預測,那麼預測幾十億年後會發生什麼似乎是更不可能了。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天氣一樣混亂。有時候,即使是非常遙遠的未來也是可能預測的,特別是在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中。
  • 科幻——從科學出發,旅行到宇宙盡頭
    扁鵲給出的診治意見是兩人互換心臟(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二人思慮片刻後,都同意了扁鵲的建議。於是,扁鵲讓二人喝了藥酒,剖開他們前胸找到了心臟,並將它們互換放置好。然後給他們吃了特製神藥。公扈、齊嬰二人醒來後都非常的健康。他們辭別扁鵲之後,公扈回到了齊嬰家,齊嬰來到了公扈家。
  • 殘暴的無形太空輻射:人類登陸火星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太空人有一天踏上火星展開長期探索任務時,他們將面臨著一個隱形威脅
  • 投資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洞見未來,卻看不到通向未來的路
    而在我看來其實這是個哲學問題,關鍵是人類的「欲望」到底自己能否控制?資本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這要看使用和控制它的人,資本的力量的確很大,所以要格外小心,儘量讓它服務人而不是驅使人。 近日我在參加一個資本圈內的幾個朋友座談的時候,談到了這個話題,我的感觸很深。
  • 人類到底能活多久
    絕對壽命指的是一個人理論上最多可以活多久。即使在人均預期壽命只有20歲的遠古時代,活到90歲的人也是偶爾可以見到的,兩者之間巨大的差距使得古人把長壽者敬若神明。但是,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大部分源於嬰幼兒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以及傳染病防治和外科手術技術的飛速提高,人類的絕對壽命並沒有增加多少。事實上,即使在遙遠的古代,如果一個人能夠健康地活到30歲,那麼他的平均預期壽命就已經接近60歲了。古今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古代至少有一半人活不到30歲,但如今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活到60歲,這些人對於長壽的渴望,催生出了一個市場規模巨大的老年健康產業。
  • 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是宇宙盡頭嗎?科學家給出解釋
    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是宇宙盡頭嗎?科學家給出解釋引言:不知道在大家的心裡,覺得最遠的地方在哪裡,是某一個很遙遠的目的地嗎?還是我們目光所到達不了的地方都很遙遠。古時候由於科技不發達,人們靠雙腿走路,覺得雙腿所能走到的地方就是一切生活範圍,而去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後來有了自行車,人們可以去到更遠一點的地方,但所到之處還是有限,再後來有了火車,人們可以跨越城市省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由於速度有限的原因,我們依然走不完地球上的角落,到今天我們人類有了飛機,可以飛到全世界任何一個想去的地方,走得更加遙遠了,甚至有了太空人,他們可以代表人類飛出地球,去到太空當中
  • 世界最大活火山若爆發,恐有50億人遇難?
    黃石公園24小時內,90餘次地震黃石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位於美國中西部懷俄明州西北角的黃石國家公園,佔地面積近9000平方公裡。而美國地質調查局最近發現,黃石國家公園及其附近,在24小時內,發生了90餘次地震。這是什麼概念?
  • 世界最大活火山若爆發,恐有50億人遇難?
    黃石公園24小時內,90餘次地震黃石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200萬年前的一次噴發出的火山灰等物質若堆在福建省,可高達20米;如果蓋在雲南可厚達6米。上次黃石超級火山噴出的物質覆蓋了今天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糧倉,世界上一半穀物的產地。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文中作者指出,21世紀的地球將進入人類世,全球將面臨兩大挑戰:人口激增與氣候變暖,基因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太空探索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將在幫助人們應對挑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新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和工程師有義務推廣其工作成果的有益應用,並對其弊端予以警告。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人類生存的「暗淡藍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原標題:【原創】2020騰訊WE大會 | 人類生存的「暗淡藍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1月7日,一年一度的
  • 宇宙盡頭到底是個啥樣,宇宙之外是什麼?
    其實問這個問題就像問地球的盡頭是什麼差不多,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各位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地球是圓的,人類如果不藉助飛行工具,或者嚴格意義上說不藉助具有逃逸速度的飛天工具,是無法逃脫地球引力的,也就是說出不了地球。而且在地球上,誰也無法到達地球的盡頭,因為地球本來就沒有盡頭。
  • 照向天空的手電光能不能到達宇宙盡頭?
    手電筒發出的光是由電能轉變而來的,本質上就是化學能轉變為電磁能,光就是一種電磁能量。光是電磁波(電磁波是交互變換的電磁場),手電筒能夠發出紅外光和可見光,而人眼只能看見手電筒發出的可見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看作光子,又可以看作光波。
  • 亞光速飛船需要多久才能飛到宇宙盡頭?
    如果乘坐亞光速飛船在宇宙中飛行,那什麼時候才會飛到宇宙的盡頭呢?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但這並不意味著從地球出發,飛了465億光年就能到達宇宙的盡頭。可觀測宇宙只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宇宙部分,而宇宙的另一部分目前無法看到,這是因為宇宙空間不斷膨脹,並且光的傳播速度和宇宙的年齡都是有限的。整個宇宙有多大目前是不可知的,宇宙空間有可能無限綿延,也有可能是有限的。
  • 人口爆炸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生態腳印
    人口爆炸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至2050年,地球人將會多至90到100億。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費、耗能、排汙和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積來分配是不科學的,必須用「生態腳印」的概念來評估。
  • 印度首次探索火星就成功了,為何還說「天問一號」面臨極大挑戰?
    火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極為關注的星球,若是要強行給八大行星的關注度排一下名,那麼佔據第一的肯定是火星,這不僅是因為其自身環境與地球十分相似,更是因為它可能是一個「生命星球」,而且還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生命星球」,這樣一顆星球怎麼可能會不吸引人呢?
  • 太陽若停止發熱,地球的溫度會有什麼變化?人類將面臨什麼問題?
    太陽若停止發熱,地球的溫度會有什麼變化?人類將面臨什麼問題?在電影《流浪地球》中,我們能夠看到地球未來的模樣。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太陽出現變故,地球的面貌出現巨變。由吳京飾演的航天員,為了拯救地球,開始與時間賽跑,阻止地球被木星吞沒。
  • 未來100年,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生活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現在的世界格局?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發展,還是科技發展?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不想說什麼全方位的世界格局,只說說在100年內的科技走向。未來100年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決定著人類未來的走向。但是,由於人類社會發展長期以來並不一定完全遵從自然規律,尤其是在一些政客鼓動下,導致自然環境遭到大破壞。尤其是近100百年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過去數千年累積總和,因此對地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日益加重,從而引發了人類生存危機,而未來100年,如何度過這個發展瓶頸,走出生存困境將是全人類面臨的最大課題。
  • 人類若在太陽系中其它行星上生存,能存活下來嗎?這顆星球最適合居住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如果目前人類離開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上生存的話,會有什麼挑戰在等我們,而當太空飛船出了問題,人類在這些行星上生存的話,能存活多久?白天你若沒穿太空衣,整個人就會燃燒起來,而在夜晚則會被凍成冰柱。水星表面的氣壓幾乎為0,在這樣的環境下,眼球內的水分可能會沸騰,肺中的空氣會被擠壓到體外,導致肺泡破裂。因此,人類在水星上就像潛入宇宙空間一般,必須閉上雙眼用力深呼吸才能將身體的傷害降到最小,在水星存活時間平均約90秒。
  • 從理論上講,人類可以活到1000歲,為什麼能活到100歲的人不多
    在《西遊記》裡有這樣一段,土地公跟孫悟空家講:「鼻子嗅一嗅,能活三百六;吃上一個鮮,能活四萬七千年!」這是神話,現實中談何容易,人類能活到100歲的都只佔到了很小的一部分。據相關統計,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高達146歲,是一位名叫Saparman Sodimejo的人;而且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是日本,人均壽命83.7歲。
  • 太陽的結局「黑矮星」:宇宙盡頭的守望者,至今尚未發現存在
    太陽的結局「黑矮星」:宇宙盡頭的守望者,至今尚未發現存在太陽是距離人類最近的一顆恆星,也是人們最為了解的一顆恆星。我們地球上能夠誕生生命,能夠擁有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是太陽的功勞。我們知道太陽的壽命是100億年左右,目前已經度過了45億年,太陽正值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