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李百明
書接上回。
今天簡單說一下樹鷚,然後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小鳥唱歌會跑調嗎?
樹鷚(學名:Anthus hodgsoni),是小型鳴禽,體長15-16釐米,上體橄欖綠色具褐色縱紋,尤以頭部較明顯。眉紋乳白色或棕黃色,耳後有一白斑。下體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
野外停棲時,尾常上下擺動。多在地上奔跑覓食,性機警,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邊飛邊發出尖細的「警報聲」。
每年4月初開始遷來東北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下旬開始南遷,跟大多數候鳥一樣,春秋兩次路過青島。
很多讀者說,不仔細看很容易把樹鷚當成麻雀,有的地方也管樹鷚叫「地麻雀」,但其實二者差距還蠻大的,人家樹鷚好歹也是「歌手」。
樹鷚和麻雀一樣,也喜歡幾隻扎堆行動。但是,樹鷚擅長在樹下草地上快速行走,悠閒時左右腳依次邁開小碎步。看記者拍攝的照片,當時一隻與樹鷚同色系的橘貓正在附近晃悠,瞧這隻樹鷚警惕的小眼神,一隻腳已經高高抬起,隨時準備慌張逃命的架勢,讓人忍俊不禁。
而麻雀不能走路,只能兩隻腳一起蹦躂。據民間傳說,麻雀喜偷糧食,有次竟然太歲頭上動土——偷到了玉皇大帝的米缸裡,玉帝震怒給麻雀帶上了腳鐐,從此麻雀就只能蹦躂了。玉帝還說此事絕無例外,見到麻雀走路的人可當皇帝。
記者掐指一算,講到樹鷚這兒,鳥界「歌手」介紹得差不多了。青島候鳥傳系列稿件發布以來,得到了許多室友、讀者的指教和喜歡,有幾位讀者問小鳥唱歌跑調不,這可把我難住了。
按照生活常識,小鳥跟咱們人類一樣,出生後要跟著父母學「說話」,剛開始口齒不清而且經常跑調。隨著慢慢長大,小鳥會比對父母發音,逐漸糾正自己的發音。例如公雞打鳴,小公雞剛開始叫聲粗陋,如同把卡住脖子一樣難聽,長大後就會昂首挺胸、字正腔圓,偶爾跑偏能把自己嚇驚呆。
在鳥類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鳴聲漂變(song drift)。鳥的鳴叫除了本能驅使,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而學習、或者說模仿的過程,必然是不夠精確的。這就像是傳話遊戲一樣,由於一個隨機出現的「錯誤」,「以訛傳訛」,而導致曲目(repertoire)在代代相傳之下改變了。
這有點類似人們不同的口音,你是東北味兒的,他是河南味兒的,只要不影響交流,不是什麼問題。而且鳥類也有糾偏機制,好比河南人到了東北,為了融入當地生活,往往也必須掌握東北話。
最新研究表明,生活在城市裡的鳥兒,說話音調比生活在農村的鳥兒,音調要高不少,概因城市嘈雜,鳥兒交流不得不扯著嗓子吼。
連結:
記者將結合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等等,在半島新聞客戶端分20篇左右文章,講講鳥的故事與拍鳥的故事,權作為青島候鳥立傳。如果您曾拍到珍稀、有故事的鳥,可以通過半島新聞客戶端找記者欄目或者加記者微信(lbming125)聯繫,咱們一起為青島候鳥來個別樣科普。
鳥類知識繁雜且專業,記者如有失誤之處,也請您及時斧正。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