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新研究: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

2021-01-09 太平洋電腦網

最近,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以其獨特性能獲得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繼傳統螢光材料和重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三代發光材料。在過去幾年中,TADF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能獲得了長足進步。在天藍光區域,其外量子效率(EQE)已接近37%;在綠光區域,其EQE也已超過30%。而作為全色發光不可或缺的成分,橙紅光TADF材料的發展則明顯滯後。截至目前,橙紅光TADF材料的相關報導遠少於藍光和綠光TADF材料,並且基於橙紅光TADF材料的 OLED 的最高EQE仍停留在17.5%。為了填補這一空白,目前亟待開發更高效的新型橙紅光TADF材料。

【成果簡介】

近日,武漢大學楊楚羅、龔少龍團隊和臺灣大學吳忠幟(吳忠幟)(共同通訊)團隊合作,在橙紅光TADF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該工作基於電子給體-受體(D-A)分子結構,通過結合1,8-萘二醯亞胺(NAI)電子給體單元和不同的芳胺類電子受體單元,9,9二甲基吖啶(DMAC)和9,9-二苯基吖啶(DPAC), 構建了兩個目標分子NAI-DMAC和NAI-DPAC。兩個化合物均獲得了橙紅光發射,並且具有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60%和79%),優異的TADF性能(超過85%的延遲比率)和良好的水平躍遷偶極矩取向性(71%和74%)。基於這兩種橙紅光TADF材料的OLED獲得了目前最高的橙紅光TADF器件效率:在581-600 nm發射峰值範圍內,其EQE保持在21-29.2%的高水準。值得強調的是,這是目前首例報導的基於橙紅光TADF材料的EQE超過20%的OLED,並且29.2%的EQE遠超此前已報導的17.5%的紀錄,成為目前橙紅光TADF器件的最高效率。研究人員對高效率器件的內在機制進行了探索,發現了光學微腔效應對於提升激子利用率和發光量子產率方面的重要貢獻。該成果以題為:「Achieving Nearly 30%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for Orange–R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by Employing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Emitters Composed of 1,8-Naphthalimide-Acridine Hybrids」,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圖文解讀】

圖一 NAI-DMAC和NAI-DPAC的分子結構能級結構研究

a) TADF材料的分子結構式;

b)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出的分子前線軌道能級和激發態能級;

c) 優化基態結構的前線軌道分布(藍色為HOMO,紅色為LUMO);

d) 單晶結構;

圖二 NAI-DMAC和NAI-DPAC的光致發光性能研究。

a) NAI-DMAC和NAI-DPAC在甲苯溶液中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螢光發射光譜;

b) NAI-DMAC和NAI-DPAC在mCPCN摻雜薄膜中的螢光和磷光光譜;

c) NAI-DMAC和NAI-DPAC在mCPCN摻雜薄膜中的瞬態螢光衰減曲線。

圖三 NAI-DMAC和NAI-DPAC的躍遷偶極矩取向性能研究

a) NAI-DMAC和c) NAI-DPAC在mCPCN摻雜薄膜中的p偏振光致發光強度相對於發射角度的分布(實心方塊),擬和曲線(實線)與理論曲線(虛線,各向同性及完全水平取向);

b) NAI-DMAC 和d) NAI-DPAC基於含時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躍遷偶極矩取向和大小。

圖四 基於NAI-DMAC和NAI-DPAC材料的OLEDs器件性能表徵

a) 器件結構,相關材料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結構圖;

b-d) 基於NAI-DMAC和NAI-DPAC的OLED器件電致發光光譜,電流密度-電壓-發光亮度曲線,EQE和功率效率相對於發光亮度曲線;

e)單層發光層薄膜和完整器件的瞬態光致發光衰減曲線。

圖五 EQE性能對比

EQE與EL峰值與此前已報導工作的對比。

【小結】

該工作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構建了兩個橙紅光有機發光分子。這些材料在確保優良TADF性能的同時,兼顧了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和良好的水平躍遷偶極矩取向性,最終獲得了橙紅光OLED破紀錄的29.2%的EQE,大大超越所有先前報導的橙紅光TADF 器件性能。研究還發現了光學微腔效應對於提升激子利用率和發光量子產率方面的重要貢獻。這項工作不僅為橙紅光TADF材料設計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思路,而且強調了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和器件結構優化充分挖掘材料性能的觀點。這對於設計和篩選高效TADF材料有著重要意義,尤其在分子設計要求嚴苛的深藍-紫外以及近紅外區域(其分子設計上很難同時兼顧發光材料各方面性能)。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楊楚羅Adv. Mater. :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
    【成果簡介】近日,武漢大學楊楚羅、龔少龍團隊和臺灣大學吳忠幟(吳忠幟)(共同通訊)團隊合作,在橙紅光TADF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兩個化合物均獲得了橙紅光發射,並且具有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60%和79%),優異的TADF性能(超過85%的延遲比率)和良好的水平躍遷偶極矩取向性(71%和74%)。基於這兩種橙紅光TADF材料的OLED獲得了目前最高的橙紅光TADF器件效率:在581-600 nm發射峰值範圍內,其EQE保持在21-29.2%的高水準。
  • 武漢大學在橙紅光TADF發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武漢大學新研究: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最近,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以其獨特性能獲得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繼傳統螢光材料和重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三代發光材料。在過去幾年中,TADF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能獲得了長足進步。在天藍光區域,其外量子效率(EQE)已接近37%;在綠光區域,其EQE也已超過30%。
  • 新技術通過釋放光子,使OLED可獲得高達76.3%的量子效率!
    目前OLE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白色OLED在燈或汽車內部照明等照明元件上的性能。這些部件在穩定性、角發射和功率效率方面都有更嚴格的要求。由於發光二極體只產生單色光,製造商使用各種添加劑混色工藝來產生白光。自20世紀90年代首次開發白色oled以來,為了在實際亮度水平上實現平衡的白光光譜和高光效,科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 OLED屏,電壓只要2.9伏,就達到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不再由含有半導體材料鎵的化合物組成,而是由以碳為主要成分的有機化合物組成。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OLED屏,它只有一層,由兩個電極供電。這簡化了此類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生產,並為可列印顯示器鋪平了道路。美因茨大學科學家們用他們的第一個原型展示了可以產生10000坎迪拉/平方米發射光的亮度,而電壓只有2.9伏——這相當於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在這種低電壓下達到如此高的亮度,是電流OLED屏的一個記錄。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研製出橙紅光波段螢光量子效率高達46%的碳納米點,為國際上最高值。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自由基OLED研究現新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基的OLED出現新進展。 圖片來源:Nature 11月22日,《Nature》雜誌刊發了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研究團隊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
  • 自由基OLED研究出現重大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基的OLED出現新進展。圖片來源:Nature11月22日,《Nature》雜誌刊發了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研究團隊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Richard
  • 快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在《科學》發表論文!
    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圖1)。
  • 通過提高空穴提取整體式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29%
    通過提高空穴提取整體式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29%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6:05:15 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Steve Albrecht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單片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通過提高空穴提取功率轉換效率高達
  • 新紀錄誕生!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達29.15%,穩定性能超300小時
    29.15%!新紀錄:29.15%就在5年前,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還只有13.7%,兩年前則就達到了25.2%,今年早些時候又增至27.7%.而在2020年初,HZB的Steve Albrecht教授帶領的團隊打破了之前由鈣鈦礦和矽組成的串聯太陽能電池(28.0%,牛津PV)的世界紀錄,創造了29.15%的世界紀錄。
  • 研究人員將串聯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到29.15%
    文/陳根長期以來,矽一直是太陽能電池的黃金標準,但現在它正開始達到極限。同時,鈣鈦礦已成為下一個具有潛力的太陽能材料。事實上,自從大約十年前鈣鈦礦突然出現在太陽能電池領域以來,它就以驚人的速度打破了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記錄。其中,矽或鈣鈦礦的效率通常達到20%左右。
  • 武漢29歲女醫生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全家都是醫護人員,2歲兒子還不知情
    2月23日,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協和江北醫院」)官微發布公告,院內29歲的消化內科醫生夏思思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月23日清晨6時30分,經救治無效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去世。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在《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成果!
    4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論文。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扭熱製冷」卡諾效率達到67%
    10月11日在線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刊文,報導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一支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研獲的一種柔性製冷新策略——「扭熱製冷」。他們發現,改變纖維內部的捻度可以實現降溫。由於製冷效率更高、體積更小且適用於天然橡膠、釣魚線以及鎳鈦合金等多種普通材料,基於這種方法製成的「扭熱冰箱」也變得前景可期。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
  • 武漢工程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武漢工程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武漢工程大學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熱忱歡迎廣大有志之士踴躍報考武漢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技術中心(基地),1 個 武漢化工新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
  • 武漢大學醫學院---簡介
    醫學院下設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公共衛生學院、HOPE護理學院,有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2所附屬醫院和33所教學醫院,設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五年制、臨床醫學七年制(本碩連讀)、預防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等本科專業。醫學院佔地面積850畝,設有藏書50多萬冊的武漢大學圖書館醫學分館。
  • 武漢大學李紅良被免兩職正接受審計,系研究喝茶抗癌小學生之父
    不過,事實上武漢大學官網早在5月6日已發布消息稱,免去李紅良武漢大學動物實驗中心主任和武漢大學ABSL-Ⅲ實驗室主任職務。此外,根據武漢大學8月28日發布的通知,武漢大學審計處已派出審計組,從2020年9月1日開始,對李紅良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審計期間為2016年12月20日至202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