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庹」作單位測量臥室的長度、用「拃」作單位測量書桌的長度……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四川樂山有部分學生把數學家庭作業帶回家,不少家長頓時崩潰:「連字都不認識啊!」還有家長誇張地表示:「示範了好多遍,差點血管爆了!」
原來,「庹」和「拃」是小學二年級數學課本上的內容。對此,有數學老師表示,這兩個單位不是現在的長度單位,只是藉助「身體尺」測量,讓學生們對「釐米」「米」等長度單位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也容易學習和理解長度單位。
家長崩潰:
「庹」「拃」咋念?太生僻了!
9月1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就有家長遇到了煩惱。「用『庹』作單位測量臥室的長度、用『拃』作單位測量書桌的長度……」一位家長曬出兒子的數學家庭作業,並吐槽說,「當時我就震驚了,連『庹』『拃』這兩個字都不認識啊,怎麼量?」
最終,在翻閱字典後,這位家長才知道這兩個字的讀音和含義: 所謂「庹(tuǒ)」,就是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約5尺;所謂「拃(zhǎ)」,就是張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間的距離。
↑一庹。
↑一拃。
原來,這是小學二年級的數學作業。還有一位家長表示,開學第一天(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示範了好多遍,差點血管爆了!」
對於「庹」和「拃」,有不少家長表示難以理解,這樣的單位不是常用的度量單位,不知道為何讓小學生學這麼生僻的知識。另外,根據字典上解釋,「庹」是成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小學生又如何去量?
老師釋疑:
培養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直觀感受
帶著家長的疑問,紅星新聞記者諮詢了樂山市某小學數學老師楊老師。她告訴記者,「一庹」「一拃」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課「長度單位」中的內容。
據楊老師介紹,古代人常以人體的某些部位來作為長度單位。「庹」就是雙臂伸展後的長度,「拃」就是張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間的距離。課本上有「拃」的注音,「庹」也給同學們講過注音和寫法,但是只要求他們認識,不要求他們會寫。
「因為生活中不可能隨時帶著一把尺,同學們剛開始學長度單位,對於釐米、米等長度單位都是完全陌生的,沒有概念。」楊老師表示,這節課的出發點是教同學們學會用身體的部位測量長度,相當於就是一把「身體尺」。
楊老師解釋說,「一庹」就是小朋友兩臂伸直的長度,跟身高接近。對應到二年級小朋友的身高,「一庹」大概就是1.3米。上課時,會讓學生互相量對方雙臂伸展的長度,這樣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1米」的概念。
此外,課本中除了「一庹」「一拃」,還有「一步」「一腳」等。比如正常一步大概50釐米,會讓同學們用腳步測一測教室的長度或者跑道的長度。
楊老師表示,雖然家長們可能一開始看到這兩個字很蒙,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看,學生們不僅不牴觸,還學得特別開心,非常感興趣,家長們完全不必擔心。
紅星新聞記者 顧愛剛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