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女傭」這個詞,你腦海中會聯想到什麼?
在我們的意識裡,「女傭」可謂是個別致的詞,不免讓人聯想到精緻的茶盤、漿過的筆挺制服和《唐頓莊園》。
然而在《女傭的故事》一書中,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被「短缺」所統治。錢永遠不夠,有時候還會餓肚子;花生醬和拉麵常年唱主角;麥當勞是稀有的一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能依靠——沒有車,沒有男人,沒有住房。食品救濟券是重要的生存支柱,沒有這些政府資源,根本無法生存。
《女傭的故事》一書講述了一個母親的歷程,這位母親竭力想要為她的女兒創造安全的生活環境與家園。與此同時,她還要東拼西湊地靠著公共資源與當女傭賺來的微薄薪水苦苦生存。
書中母親的原型,實際上就是本書的作者史蒂芬妮·蘭德,作為底層人士的典型,她用一臺破舊的電腦不停書寫,最終翻轉了自己和女兒的命運。她通過樸實而有溫度的書寫,打破了人們對底層人的刻板印象,讓人們對貧薪階層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
這本書是一部回憶錄,是史蒂芬妮·蘭德的故事,也是所有奮鬥不息、 堅持追夢的底層人的故事。
01補貼制度多樣,卻弊端重重
美國的貧困救助體系是以家庭為單位——勞動貧困家庭、老年人家庭、殘疾人家庭、婦女兒童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所採取的各項措施。
對於不同類型、不同收入水平的個人和家庭(家庭人數的多少、家庭成員的年齡大小),美國人口署制定了總共48種可能的貧困線。這些貧困線的標準適用於美國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並不會因為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因而被稱為聯邦貧困線最低標準。
貧困家庭臨時救助金政策(TANF)、掙得收入退稅(EITC)、兒童退稅、醫療救助政策、額外保證收入項目(SSI)、家庭營養的補助政策(WIC)、補充營養幫助項目(SNAP)等政策都是貧困救助體系中的內容,不難看出在針對貧困救助領域,美國有著豐富的經驗,相關政策和補貼的覆蓋面、保障面也相對完善。
但是制度再完善,也依舊存在著問題和缺陷。尤其是在站在貧困者的角度上,如何能讓制度變得更加人性化和貼心化,顯得尤為重要。
收入提高了,要支付的帳單也多了,而政府的補助卻少了。所以有好幾個月裡,我們手裡只有50多塊錢,用於日常活動或是購買日用品。體力勞動耗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我卻連生活中的必備品都快買不起了,這種錐心之痛與日俱增。
這種被困於貧困卻又無法擺脫的局面,制度在支撐著史蒂芬妮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問題,同時也限制了她追求更好、更高的生活。
他並不知道我請了一個下午假去WIC領券,損失了我和米婭賴以生存的40塊錢工資。我的確帶著一本與損失的收人價值相當的購物券小冊子離開了WIC,但我還要因為改期面對不悅的客戶。要是再換一次時間,他們可能就要換一個人了,因為我這份工作的壽命是那麼短。反正在他眼中,這些購物券是由政府出錢的,而這些錢是他納稅上繳的。對他來說,他自己或許可以買上一桶我堅持要求的高級牛奶。但我一看就是個窮光蛋,所以我不配。
在超市裡,其他購物的人在看到史蒂芬妮用食品救遊券購物時朝她的推車投來批判的目光。一個老人高聲說道:「不客氣!」就好像是自掏腰包替她埋單似的。
最讓她受傷的一點就是敵意——來自那些遠比她幸運的人。這就是階級偏見,尤其是對體力勞動者的中傷。那些穿著西裝坐在辦公桌前的人居高臨下地從道德和智力角度去批判他們。
02原生家庭弊端,影響幾代人
電影《何以為家》的贊恩上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當法官問他為什麼要起訴自己的父母時,他回答道:「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12歲的贊恩,出生即淪為黑戶、父母無力撫養;街頭叫賣為生、被迫與家人分離,驚恐無助。小小年紀就要擔起生活的重擔,看著同齡人能夠在遊樂場開心玩耍,自己卻只能忍著飢餓看著並羨慕著。
原生態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令人心酸,一句「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讓人感慨萬千。而《女傭的故事》中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同樣讓人倍感無力。
我看見她親吻了一個年齡和我相仿的男人,接著就消失在了卡座裡。我覺得尷尬,可之後這種感覺又轉變成一種無從悲傷的失落。我想要媽媽回來。
爸爸也在一段時間後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自己照顧自己吧。」有一天在他們家附近的丹尼斯餐廳吃完早飯後,爸爸這樣對我說。
童年家庭的殘缺和父愛母愛的缺失,讓史蒂芬妮極度地渴望愛和家庭。這或許也是她和傑米在短短的幾次見面之後便確定了關係,並住進傑米露營拖車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後來懷孕後,哪怕傑米極力反對要孩子,哪怕孩子會耽誤她的作家夢,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把孩子生了下來。
因為受原生態家庭的影響,史蒂芬妮渴望愛和家庭,但也因為這種畸形的渴望,讓她的生活陷入一團糟的狀態,遭受家暴、需要領取7種補助金生活的日子裡,同時她也讓自己的孩子陷入了原生家庭的泥淖中。
一想到要把米婭留在這個地方,我就感覺糟糕透了。她吃了那麼多泰諾,前一晚還吐了,但我別無選擇。
我也不願給她吃抗生素,因為我知道這些藥遮蓋了一個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讓她生病的。可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
「我恨你!」她雙腳踢打著,嘴裡反覆說,「我要殺了你!你去死!」她的爸爸抓住每一個機會給她洗腦,讓她以為是我不讓他們母女倆見面的,說米婭不在身邊時他是多麼的傷心。
身為一個母親,為了生存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不能給孩子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不能給孩子完整的父愛和家庭。我同情史蒂芬妮的遭遇,也懂得她的辛酸和難處。
但因為她的任性,在自己還沒有能力給孩子帶來基本的安穩和提供應有的成長環境時便倉促地決定生下米婭,讓米婭也經受著這些困難,這讓我無法苟同她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原生家庭的危害不斷地延續和擴大。
03女性成長裂變,真正的獨立
史蒂芬妮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女性走向獨立的過程,從外到內的蛻變和成長。
在女兒出生後的半年裡,史蒂芬妮靠傑米微薄的薪水生活;在父親家生活時,父親和繼母為她提供住所和食物;和特拉沃斯生活在農場的時候,她除了做家務、照顧女兒,還要在農場幹活。當特拉維斯再一次嫌棄史蒂芬妮的時候,她知道,自己該出去找工作了。
沒有學歷文憑、女兒要照顧、要兼顧農場的活,多方的限制使得她只能找到一份時薪10美金的女傭工作。
再後來,史蒂芬妮帶著女兒離開特拉維斯的家,住進了高速公路邊上,一間充滿黴菌的房間。生活還是要繼續。
當米婭和我需要買雙新鞋,哪怕只是一支牙膏,我都要核算一下釘在牆上的預算表,上面列好了每項帳單到期的時間,以及我銀行帳戶的進帳日期。上面顯示,如果有什麼意外發生,比如電費突然超支,我大概只有20塊錢可以應急。
我經常壓力大得吃不下飯,每次只是看著米婭一勺一勺地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裡、她每吞下一口,我都要為她慶幸。我的肌肉繃得緊緊的,其他地方則瘦得凹陷下去。
腳下的路已經崩塌了數次,我始終如履薄冰,知道哪怕只是一個不順利,我就會被打回原形,回到收容所去。我必須保持冷靜。面對眼前的一切,儘管仍有無法控制的未知數,我依然需要冷靜,成為米婭的依靠。我要去工作,把該做的工作完成。「絕不能讓自己崩潰!」我反覆默念。這句話成了我腦海中念誦的箴言,有時甚至會直接念出聲。
史蒂芬妮夾雜在生活的貧困和精神的崩潰間,艱難地生活著,帶著米婭生活著。就像莫泊桑說的: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史蒂芬妮就是這樣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直到她已經可以擺脫對其他人的依賴,能夠有足夠的勇氣自己去對抗各種困難。正如她在拿到退稅款的時候,花了200塊給自己買了件渴望了好幾年的東西——一枚鑲了鑽石的鈦金戒指。
我已經厭倦了去等待一個男人出現在我生命裡給我買這個。儘管這枚戒指超出了這幾年我給自己在不必要的東西上花的所有錢,但我需要向自己做一個承諾,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我能做到,全部都可以,靠我一個人就能很好。
04品質燦若星辰,希望和堅韌
羅曼羅蘭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所有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史蒂芬妮每天6到8小時的汗水與淚水,從整理、吸塵到擦洗。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神經性肌肉損傷—背痛、肩袖損傷、膝蓋與腳踝的損傷。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她每天都要服用劑量大到驚人的布洛芬。
遠在生理疲憊之上,或者說與之交織而來的,是她要面對的情緒挑戰。她堪稱心理治療師在輔導窮人時的「堅忍」典範。當她面對難關時,她雖然能夠想出辦法繼續前進,但重重的難關接連而來。出於對女兒源源不絕的愛意,她沒有崩潰。她對待生活的堅韌程度,讓人肅然起敬。
還有她一直追尋的文學夢,哪怕生活再艱苦,即使每天完成了清潔工作後精疲力盡,在哄完米婭睡覺後,她依舊抽時間聽課、寫作業、在網站上記錄和米婭的快樂時光。要對夢想有多執著,才能如此拼盡全力?
這就是《女傭的故事》,也是史蒂芬妮的故事,原本只要願意跪著清理馬桶,母女倆勉強有家可歸。但,女傭決定拿起筆,寫下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故事,奮力翻轉了自己的命運。
這個故事讓我們相信,哪怕生活處處有絕望,但我們總會比想像中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