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截擊武器系統發展分析,預計2030年前出現實用化裝備

2021-01-19 聲振之家


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愈演愈烈,戰略轟炸機配裝核武器的組合成為震懾對手的利器。為了滿足國土防空的需求,儘早把對手的戰略轟炸機攔截於國土之外,提升飛行高度和飛行速度成為戰鬥機的一種設計思路,後來出現了專門的截擊機,也促使空空飛彈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專門的分支——高空高速截擊空空飛彈。


為了應對蘇聯的戰略轟炸機,美國空軍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實施了「試驗性遠程截擊機」計劃,其中XF-108戰鬥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最大飛行速度達到Ma3。AIM-47空空飛彈是休斯公司為XF-108研製的專用武器。隨著XF-108的下馬,休斯公司為了繼續AIM-47的研製,把其作為YF-12高速攻擊機的配套武器,使之最終成為首款高速截擊武器。


AIM-47A


P-40空空飛彈

AIM-47空空飛彈彈長4.2m,彈徑0.39m,翼展0.84m,重450kg,發射速度Ma3.2。AIM-47未經歷過實戰,只是在研製階段進行過多次飛行試驗,其中1963年3月進行了高速機彈分離試驗,試驗中AIM-47在22.8km高度和速度為Ma3的條件下完成了發射,機彈高速分離試驗為高速截擊武器系統的應用奠定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由於軍費需求過大,並且彈道飛彈已經替代戰略轟炸機成為核武器的最佳載具,美國取消了AIM-47的生產計劃。


與美國類似,蘇聯為了應對美國的XB-70遠程高速戰略轟炸機和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展了米格-25高空高速截擊機的研製,P-40空空飛彈即為米格-25專門研製的高速截擊武器。


P-40空空飛彈採用鴨式氣動布局,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長6.3m,彈徑0.36m,翼展1.45m,重量為460kg,發射速度為Ma2.5。P-40是首個防禦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飛彈,雖然沒有擊落臨近空間目標的紀錄,但其採用的大尺寸氣動控制面、大當量戰鬥部等技術為高速截擊武器進行臨近空間防禦提供了支撐。


20世紀70年代中期,米格-25的卓越性能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其飛行速度超過Ma3並可攜帶遠程空空飛彈。為應對這一威脅,美國為F-15戰鬥機研製了AIM-97空空飛彈,其彈長4.6m,彈徑0.34m,彈重590kg。AIM-97和P-40空空飛彈是僅有的兩款研製成功的防禦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飛彈。


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彈道飛彈的戰略地位日益明顯,戰略轟炸機的地位下降,用以配備高速截擊機為使命的空空飛彈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迅猛發展,高速截擊武器系統或將再次成為國土防空的重要角色。

現實的情況是,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已經成為國外的一項發展重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軍事大國已經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的研製經費。但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目前國外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大多還處於關鍵技術的演示驗證階段,部分項目正向實用化進行轉變,但距離裝備尚有一定的距離。


以美國為代表的軍事強國開展了眾多的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演示驗證計劃,通過對其發展情況的綜合分析,大體可以劃分以下三類。


目前,這類飛行器中發展態勢較好的典型代表是X-51A驗證飛行器。X-51A是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美國國防部預研局(DARPA)的聯合研究項目,主要是驗證超燃衝壓發動機推進飛行器的可行性,計劃將其發展為一種飛行速度為Ma5~7的高超聲速全球精確打擊武器。X-51A驗證飛行器由B-52轟炸機空中發射,助推發動機加速至超燃衝壓發動機點火進入巡航飛行,2010-2013年共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在2013年5月1日第4次的飛行試驗中,超燃衝壓發動機工作時間超過240s,巡航速度達到Ma5.1,關鍵技術取得較大進展。2014年4月,AFRL和DARPA提出了高超聲速吸氣式武器概念(HAWC)項目,作為X-51A的後續發展,標誌著臨近空間高速巡航類飛行器從關鍵技術演示驗證開始了實用化進程。


高速臨近空間飛行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使用門檻低,相對於彈道飛彈,它不受相關武器限制條約的限制,具備實現精確打擊的能力;二是可遠程快速打擊時敏目標,它的巡航速度為Ma6~8,攻擊距離可達1000~1500km,攻擊時間約為10min;三是作戰使用靈活,它採用空中平臺發射,可以根據作戰任務靈活部署。


典型代表是HTV-2驗證飛行器,它由運載火箭發射,在100km高度經無動力滑翔再入大氣層,在2010-2011年共進行了兩次飛行試驗,儘管沒有取得成功,但積累了豐富的試驗數據。2014年3月DARPA與AFRL正式啟動了演示驗證「戰術推進-滑翔」(TBG)高超聲速武器項目,作為HTV-2項目的後繼,該項目的目標是將高升阻比氣動外形結構和熱防護系統按比例縮小,從而使其能夠成為機載空射或艦上垂直發射的戰術級武器。DARPA對競標者的通告上指出:「該項目將包括地面和飛行試驗,以推進技術成熟並驗證集成這些技術形成的系統可達到的性能。」


此類飛行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讓常規武器擁有遠程戰略武器所具備的全球到達能力;二是對現有反導系統具有一定的挑戰。其再入飛行速度達到Ma20,並且具有一定的橫向機動能力,相對於彈道飛彈來說,飛行航跡範圍更大,攔截難度較大。


典型代表是X-37B驗證飛行器,由運載火箭發射,可在外層空間執行任務,並在完成任務後返回地面,從2010年迄今共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飛行任務未對外界公開,在飛行過程中進行了多次軌道機動,最長留軌時間達675天。


已經成功進行過驗證的X-51A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極有可能首先演化為高超聲速飛彈。


此類飛行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快速天地往返,作戰響應速度快,目前採用運載火箭發射,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可採用渦輪組合循環(TBCC)動力實現水平起降,快速發射和返回;二是可快速構建武器系統,實現偵察/打擊一體化,即利用本身攜帶的偵察設備探測跟蹤目標,繼而發射武器進行打擊。

隨著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實用化進程的推進,未來它將在以下五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一是或將成為新的進攻性戰略武器。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美俄(蘇)兩國為了達到彼此的勢力平衡,一直在進行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談判。2010年兩國籤署了新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不得超過1550枚,所部署陸基、海基、空基戰略核飛彈數量不超過700枚,現役和預備役發射裝置不超過800個,削減目標須在2017年前完成。臨近空間彈道滑翔類飛行器具有高空高速的特點,未來搭載核彈頭將突破條約限制,成為新的進攻性戰略武器,從而形成重大戰略威懾。


二是或將代替中短程彈道飛彈,成為新的戰術打擊武器。根據蘇美兩國1987年達成的《蘇美兩國消除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蘇美兩國需要全部銷毀射程在500~5500km的中程和中短程彈道飛彈,而且以後不得試驗、生產和擁有此類武器。臨近空間高速巡航類飛行器可突破條約限制,成為新的戰術打擊武器。


三是或將成為獨特的遠程快速攻防戰術武器,對防禦體系提出重大挑戰。臨近空間高速巡航類飛行器從發射到攻擊目標約10min,並且飛行高度高、具有一定的機動能力,因此對其進行防禦存在一定困難。未來可與亞聲速巡航飛彈搭配使用,分別用於打擊時敏目標和固定目標,在作戰行動中對重點目標進行「定點清除」,為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隊進入戰場做鋪墊。


四是或將成為改變常規戰爭模式的「非對稱」手段。軌道往返類飛行器具備在航空空間、臨近空間和外層空間的機動能力,未來可裝備雷射武器,在戰爭中打擊敵方外層空間目標,摧毀敵方天基通信和中繼網絡,進而實現「非對稱」優勢。


五是或將改變傳統常規戰爭的運行模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前行」,充分體現了傳統常規戰爭對後勤補給等的依賴,比如空中加油、遠程運輸等,進而限制了「殺傷鏈」(指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的動作鏈條)的時間。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具有高速飛行的特性,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快速打擊作戰任務,對後勤補給的依賴大大減少,從而大幅壓縮「殺傷鏈」的時間,改變傳統常規戰爭的運行模式,甚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從20世紀60-70年代的發展情況來看,以P-40空空飛彈和AIM-97空空飛彈為代表的高速截擊武器具備一定的防禦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能力。隨著臨近空間高速目標的發展,高速截擊武器系統也應有所發展,或將成為未來臨近空間防禦的重要手段。高速截擊武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高速截擊武器系統具有高空高速的特點,在防禦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時具有空域的優勢:一是平臺本身在臨近空間飛行,相對於地面防禦系統,為武器省去了大量的能量消耗,有利於武器小型化;二是利用平臺高空高速機動飛行的特點,只需要較少的部署數量即可實現大面積的防禦。


速度是能量的體現,相對於地面防禦系統,高速截擊武器系統具有速度的優勢:一是平臺可以使得武器獲得更大初始動能,從而獲得更遠的攻擊距離;二是武器速度的增大可以獲得更大的攻擊區域。


時間窗口是防禦臨近空間高速目標的重要需求,相對於地面防禦系統,高速截擊武器系統具有時間的優勢:一是平臺靈活部署,可構成多次防禦次數;二是平臺在空中值班,系統準備時間短。

機載高速截擊武器高速飛行時間較長,彈體氣動加熱嚴重,需要開展熱防護技術研究,通過採用合適的熱防護/熱管理措施減小氣動加熱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臨近空間高超聲速目標紅外特性明顯,適合採用紅外體制的導引頭對其進行探測,由於高速飛行時產生氣動熱效應、氣動熱輻射效應和圖像傳輸效應,對光學成像質量的影響非常明顯,因此氣動加熱對紅外導引的影響是必須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高效毀傷目標需要武器具有足夠的制導精度,機載高速截擊武器飛行高度可達30km以上,傳統的氣動力控制在高空效率下降,導致彈體響應速度變慢,難以實現較高的制導精度,需要採用新型控制方式,比如直接力控制,因此稀薄大氣中直接力與氣動力的耦合影響是必須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一般具有幾何尺寸相對較小、飛行速度高的特點,對傳統的毀傷方式提出了挑戰,需要引信具有前向探測能力,以保證引戰系統具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完成引戰配合,同時為了保證毀傷效果,需要戰鬥部具有定向毀傷能力。


隨著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快速發展,預計2030年前其實用化裝備將出現,對其進行防禦將面臨極大挑戰,機載高速截擊武器以其平臺的區域部署靈活、空間機動能力強、防禦時間窗口大等優勢,或將成為防禦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有效途徑。  


來源:《國際航空》2016年第2期

作者: 張蓬蓬 宋琛 顏博


更多精彩內容,請查看底部原文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相關焦點

  • 截擊作戰只是一方面而已
    殲-20規模不大,肯定不能當做是常用裝備,但是它必須要在關鍵點上發揮關鍵作用,在面對敵人完善的國土防空系統時,它要發揮出「一根針破一張網」的關鍵破襲作用。有人說,這叫做戰爭時的臨門一腳的作用,其實也對。
  • 俄軍加速武器裝備更新換代 「北極熊」再造大國利劍
    我們研究外軍裝備改革,是為加快建設適應我軍履行使命要求的裝備體系提供思路,為我國國防和軍隊改革、我軍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從本期開始,《兵器天地》將精心策劃多篇系列專稿,聚焦世界軍事強國改革現狀,釐清外軍武器裝備發展特點,剖析裝備革新這一改革強軍的「助推劑」。
  • 中科院高能所: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料2030年前建成
    中科院高能所: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料2030年前建成 2018-11-15 08:58:36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解碼北極博弈中的武器裝備
    利器盤點當前雪域主戰裝備分析與溫帶和熱帶地區相比,北極氣候獨特,相對封閉,地廣人稀,加之圍繞北極的鬥爭整體可控,因此,相關國家部署在北極的武器裝備數量和種類都比較少,但特色十分鮮明。瑞典赫格隆公司還開發出了享譽世界的BV206系列全地形車,在很多北極國家陸軍中都有裝備。新星崛起未來北極武器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各國對北極防務投入的增加,這片冰封的大地和海洋將迎來越來越多的新型裝備。
  • 微波武器能有效對抗無人機群嗎?----微波武器走向實用化
    都世民(Du Shimin)摘要:夲文討論新型微波武器走向實用化。並對這種武器系統存在的問題作一些相關討論。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司令埃特(William Etter)中將在博思艾倫漢密爾頓控股公司和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主辦的會議上說:「定向能武器將給國防帶來一個嶄新的時代。」美國軍方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這類武器,但很多技術障礙在克服之中。
  • 2018年中國伺服系統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三大應用領域拉動...
    我國伺服系統發展較晚,目前還處於成長期        國外伺服系統產品早在1950年前就已經出現, 相對國外,我國服系統發展較晚,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我國伺服系統行業發展歷程分析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伺服市場增長空間較大,增長速度明顯        近年來,伴隨著國內工業機器人、電子製造設備等產業的迅速擴張,伺服系統在國內應用規模增長迅速,整體市場規模增長空間較大
  • 中國鈾礦"鐵礦石陷阱":2030年前缺口高達21萬噸
    中國核電重啟已蓄勢待發;高速建設的核電,也加大了中國在核電技術和核燃料領域的對外依賴。  2012年年中,中國的核電步伐悄然重啟。  近日,《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已經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原則通過。
  • 美國殺手鐧武器,速度是殲20兩倍,可實現1小時打擊全球計劃
    美蘇爭霸期間,就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先進戰機。當時美國與蘇聯都希望能夠在武器裝備上超越對方,因此兩國都開始了各種先進武器的研發。其中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戰機黑鳥SR-71偵察機,就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研發出來的。
  • 中日十大現役武器裝備對比 到底誰更強?
    可是時間到了今天,日本人不得不承認中國軍力的發展早已超越了日本。下面十大現役武器裝備的對比就是最好的說明: 第一:中國空軍殲16多用途戰鬥機 VS 日本F15J戰鬥機 殲-16(J-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B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3.5代(原美標準)多用途雙座戰機。該機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戰機。
  • 艦船裝備材料體系發展與需求分析
    美國將大量鈦材用於通海系統的管、泵、閥換熱器上,以解決海水腐蝕,從而提高其使用壽命與可靠性。  鋁合金 鋁合金由於具有比重小,比強度、比模量高,耐腐蝕性能好,易加工成型,焊接性能好等優點,在艦船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用於快艇、高速船、軍輔船、航空母艦升降裝置、大型水面艦船上層建築、魚雷殼體等,鋁質船舶也從鉚接、鉚焊結構發展到全焊結構。
  • 美國新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發展軌跡及主要技術特點分析
    二、「哥倫比亞」級戰略飛彈核潛艇主要技術特點分析為降低成本和滿足技術要求,新潛艇的設計將綜合「俄亥俄」級與「維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先進技術。在動力系統和武器系統以及靜音技術等方面都將有極大改進。1.動力系統針對未來作戰的需求,將設計一個新反應堆,相關技術開發已於2010年啟動。
  • 2030年中國將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提升全產業鏈技術水平
    2030年中國將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提升全產業鏈技術水平 2020-12-16 10:29:26 來源:新華網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15日表示,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 淺析世界各國微波武器系統及我國發展概況
    國外高功率微波武器發展高功率微波武器可以幹擾或損壞敵方重要傳感器,毀壞關鍵電子元器件,對雷達、導航、通信系統、戰場感知系統等武器裝備有很大威脅,是信息對抗中的重要攻擊武器。同時,美國空軍希望實現其可回收能力,最終開發成為一種可回收、可重複使用的系統。通過CHAMP實現先前的電磁打擊,尤其是針對具有重要戰略目標的關鍵指揮通信與雷達系統實施電磁打擊,可為後續火力攻擊提供戰略時機。反電子系統高功率微波先進飛彈系統的出現對於奪取戰場大範圍內的制電磁權,以及對重要戰略目標進行先遣電磁打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引領超材料高速發展 光啟技術重定義新一代智能裝備機體結構
    其中,全國人大代表、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就表示,我國處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高端製造業發力的關鍵階段,未來10年、20年,新興領域製造能力的建設應是重中之重。  若將視線移向外部,會發現多國出臺新政策和規劃,力促先進位造業發展,如德國發布《國家工業戰略2030》;美國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日本發布《製造業白皮書2018》。
  • 尹浩院士: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2030年可應用—新聞—科學網
    法制晚報訊(記者 耿學清)在我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順利在軌測試的同時,2016年中國量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昨天在京召開。
  • 中國預計到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
    中國預計到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 e星球 發表於 2020-11-25 11:20:03 在首屆慕尼黑華南電子展上,探索科技(TechSugar)作為本屆展會的官方採訪媒體之一
  • 美空軍「空射快速反應武器」項目發展簡介
    「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ir-Launched Rapid Response Weapon,ARRW)作為一種高超聲速武器,則是美國空軍正在面向未來軍事競爭而發展的主要高超聲速武器之一。該武器項目於2018年啟動研發活動,計劃用四年時間即在2022年實現服役。
  • F-35將裝備雷射武器,但中國卻先行一步,一款革命性裝置亮相展會
    假使時間倒退個幾十年,我們將現在的先進武器帶到過去,一定會被感嘆是「外星科技」,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真是至理名言。一直以來,雷射武器就是人們的幻想,我們在各種影視劇中看見,各式戰機、武器以雷射作為攻擊手段,可以說這就是武器系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