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消暑吃涼菜,不少人愛吃涼拌黑木耳,但日前網上的一則報導,讓我們對木耳的食用方法有了更多的認識。近日,浙江一名7歲女孩雯雯因為吃了浸泡兩天兩夜的黑木耳中毒,並且出現多器官衰竭,至今還在ICU病房接受治療。
據醫生介紹,「雯雯7月31日送入我們醫院時已陷入昏迷,雖經過積極搶救,但目前全身多器官出現衰竭,情況不容樂觀。」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矩陣號:四川觀察
7月27日中午,雯雯的媽媽把泡好的黑木耳略微焯水,加入調料,涼拌給兩個孩子吃。雯雯愛吃,就吃了不少,弟弟不愛吃,只動了幾筷子。一盤黑木耳下肚後,姐弟倆照常玩耍。到了7月28日傍晚,雯雯開始出現嘔吐和肚子疼,精神萎靡。隨後,媽媽和弟弟也相繼出現類似症狀,三人被送往當地醫院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標是正常的幾百倍,醫生初步判斷是食物中毒。
雯雯的症狀特別嚴重,出現昏迷和肝功能衰竭。7月31日傍晚,雯雯被送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ICU,接診的醫生與雯雯家屬一聊才知道,雯雯媽媽是把黑木耳在室外泡發了兩天兩夜後食用的。
「是隔夜黑木耳造成的食物中毒。」醫生有了初步判斷。
據醫生介紹,在臨床,像隔夜黑木耳、變質的玉米面中,有種「椰毒假單胞菌」,這種細菌會產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它的中毒潛伏期多數為半天至一天,最長3天。患者初期僅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輕度症狀,隨後可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意識不清等症狀。目前對於這種毒素沒有特效藥。
為了全力挽救雯雯的生命,需要把體內毒素儘量排出,醫院對雯雯的血漿進行了4次置換,每次1500毫升,對於一個7歲女孩來說,這樣大幅的血漿置換,相當於全身血液換了4次。
據醫生介紹,「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米酵菌酸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率高達50%以上。」
這些年,黑木耳中毒的病例屢見報導。
2017年7月,福州總醫院急診重症監護室裡,28歲遼寧姑娘小雪因為一碗泡了兩天的黑木耳,陷入昏迷,出現肝衰竭、腎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黃疸。
2016年7月,溫州董先生夫妻倆吃了木耳炒雞蛋中毒。其中畢女士中毒較深,先是厭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兩天後出現肝衰竭、腎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黃疸、膿毒性休克等,被送入ICU搶救。
在這些中毒病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黑木耳都泡發了兩天以上,從而引起腐敗變質。那麼應該如何安全健康地吃黑木耳呢?醫生給出了幾點建議。
醫生還特別提醒,如果誤食這種有毒的食品或者含有毒素的野菜,在現場應儘快地進行催吐,減少毒物在體內的吸收,及時撥打求救電話。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 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