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浙江一家三口在吃完浸泡兩天的黑木耳後中毒入院。其中7歲女兒病情危急,5處臟器衰竭、4次換血仍未甦醒。
當時,Dr.X看到這則新聞時,眉頭一緊,心想這會不會又是朋友圈裡的「垃圾謠言」?直到8月13日,浙江省疾控中心官網確認了這則消息,Dr.X才意識到這是真實新聞。
7歲女孩生命垂危
事情從兩天前開始說起,當天女孩母親隨手拿起泡發好的黑木耳,並在焯水後加入調料涼拌。作為典型的南方人,女孩一家都很愛吃涼拌木耳。不過弟弟似乎不怎麼喜歡吃,所以只吃了一點點。
當天並無任何異常出現,第二天傍晚,女孩開始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這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畢竟家人都以為她是拉肚子了。直到媽媽和弟弟也出現相同症狀後,大家意識到可能是食物中毒,隨即被送往醫院。
醫生初步斷定為食物中毒。由於女孩病情嚴重,並出現昏迷與肝功能衰竭等症狀,連夜被轉入省會醫院治療。
在詢問其家人後得知,女孩一家在發病前吃了泡發兩天兩夜的黑木耳,並初步斷定這是罪魁禍首,隨後當地疾控中心也在女孩血液中檢測出米酵菌酸。只是遺憾的是,這種毒素治療目前沒有任何特效藥。
由於女孩才7歲,為挽救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醫院先後4次對其血漿進行置換,每次置換量為1500ml。雖搶救及時已竭盡全力,但女孩的病情依然不容樂觀。
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有4個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就接近100%了。女孩同時伴有5個臟器衰竭,搶救回來的機會非常渺茫。
中毒不是第一次發生
2015年8月,常德鄧女士在吃完泡發2天的黑木耳後,出現食物中毒症狀。一天時間內,先後出現嘔吐、腹瀉、頭暈、腹痛等症狀。3天後病情加重,多器官衰竭引發嚴重併發症,搶救無效身亡。
2019年8月,深圳張女士在吃完家中泡發多日的黑木耳後,出現嘔吐症狀並就醫。隨後被檢查出肝、腎、心臟功能嚴重受損。在接受肝移植手術後,才脫離兇險。
...
引起這些慘劇的,都和一種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有關。那這個讓人害怕的米酵菌酸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般,這種毒素的產生和泡發銀耳、木耳的過程不當操作有關。如泡發時間過長,泡發的環境與空氣潮溼,食物接觸的容器或者環境衛生條件比較差等。
悲劇應該引起重視
木耳或銀耳在長時間浸泡後,被椰毒假單胞菌汙染,進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米酵菌酸中毒屬於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後一般情況都不容樂觀,死亡率超過50%!
中毒後,一般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抽搐、血尿和血便等。由於早期症狀和腹瀉很像,導致很多人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如果出現以上症狀,請回憶一下自己近期是否食用了泡發多日或者泡發環境不良的黑木耳。
嚴格來說,使人中毒的並不是食用的木耳本身,而是這種米酵菌酸。所以,在正常浸泡情況下食用不必過於擔心。但在夏秋季節,尤其是潮溼的南方地區,泡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環境衛生,以防止產生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的一大特點就是高溫殺不死,一般只有在高溫1小時以上才能殺死。但我們平時烹飪時,幾乎不會做到1小時以上,更不會高溫處理這麼久,這才為後來的兇險埋下伏筆。
如何預防中毒
首先在泡發木耳時應該勤換水,不要捨不得那點水。尤其是夏季最好不要長時間浸泡,如果條件允許請在冷藏條件下浸泡。
如果泡發時間過長,且自己在這期間忘了換水,不要有任何猶豫,直接扔掉。和我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相比,一盆木耳算不上什麼。
廚房環境衛生一定要搞好,餐具和鍋碗及時清洗。
如果在浸泡後發現有異味或者明顯感覺到木耳有黏液,感覺扔掉吧。
這些食物也需要注意
野生蘑菇:我國現有約400種毒蘑菇,毒蘑菇之所以毒是因為其含有各種帶毒物質,如毒肽、毒傘肽、毒蠅鹼、異惡唑類衍生物、光蓋傘素等。而不少毒蘑菇外形與普通蘑菇十分相似,造成每年都有不少人誤食。
所以,Dr.X的建議是一般只食用市場上購買的常見菌類,其他菌類謹慎食用。
豆腐乳:很多家庭可能都有製作豆腐乳的習慣,但在製作豆腐乳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器具不乾淨、發酵條件不好、菌種問題等,就會為肉毒桿菌提供滋生環境。
因此,儘量不要自己製作豆腐乳,選擇正規渠道購買正規品牌豆腐乳。
銀杏:很少有人知道銀杏中含有白果酚、白果酸、銀杏毒素等有毒成分,如果食用過多銀杏或者生吃銀杏的話,都可能引起中毒。
所以,在食用時一定要燒熟了!
黃花菜:這裡指的是鮮黃花菜,其中含有秋水仙鹼,如果秋水仙鹼在被腸胃吸收後,就會產生毒性更大的二秋水仙鹼。
一般只有過量食用和食用未煮熟的鮮黃花菜才會可能中毒,所以食用前將鮮黃花菜煮熟就不會產生這種擔憂了!
Dr.X說
炎炎夏季已經到來,在準備美食的同時也請不要忘記安全與健康。一定做到生熟分開、煮熟煮透、注意消毒與衛生,還有儘量不要讓食物存放太久~
▼關注我,走進臨床醫生的生活!
-Dr.X-
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
《學會看病》作者
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乾貨和育兒錦囊~
關注我,每天多一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