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傳媒學研究動態」由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主辦,每月一期已然連載八年之久,連續多年的更新與推介依託的是中國符號學研究發展的蓬勃態勢和學界同仁的鼎力支持,同時,這一百期所匯集的學術思想也記錄了中國符號學界在諸領域的開闢與推進。
「符號學-傳媒學研究動態」作為電子期刊將國內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呈現在讀者面前,「動態」的連載既是為了展現國內外符號學研究的進展,也是為符號學研究者搭建資源共享的平臺。作為傳播學與符號學研究的陣地,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致力於研究與傳播符號學思想,電子期刊與微博、微信公眾號一起,已然構成了本所進行符號傳播的「三駕馬車」。
回顧這一百期的連載,我們的心是激動且忐忑的。激動在於,這一階段性的標記是對於一個歷史時期的回應。中國的符號學研究經歷了從開創到繁榮的上升軌跡,國內外學人的思想光芒在一期又一期的專輯中閃耀。作為載體的「研究動態」見證歷史並參與其中,我們開闢了一個窗口,讓符號學研究有了一個發聲和聚集的路徑。每一期電子期刊緊跟學界動態,推介符號學、傳播學研究著作的書評,並精選新近刊登的學術論文,讓不同的聲音在這裡繼續傳播。
伴隨著見證並參與歷史的激動,每一期的刊載又是忐忑的,新的話題一個個浮現,符號學研究的專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版,相關學術論文更是在深度與廣度上同時推進,所有這些成果都昭示著中國符號學研究的成熟。作為一個窗口,聚焦何種主題?刊載哪些評論?呈現哪些成果?……這些問題對於「研究動態」的編輯都是挑戰。
好在這一百期已經積攢了經驗,我們始終將選題與社會現實關聯,也會持續關注重點事件和經典論題。「數字時代」、「人工智慧」、「網絡社會」、「人工情感」等專輯是對於技術變革的理論回應;「中國古代名學符號思想」、「先秦諸子」等專輯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符號思想的開掘;「飲食」、「打扮」等專輯緊貼日常生活並以符號學範式彰顯其中意義維度;「反諷」、「標出性」、「符號敘述學」、「符號現象學」等專輯在學理的深度上繼續鑽研;馬克思、莫裡斯、皮爾斯、艾科等思想家的專輯研究則爬梳了這些符號學家的理論內涵及貢獻……符號學是意義學,關於符號學的研究呈現出繁榮圖景則是對意義世界的最好回應。
傳統資源、現實問題、未來趨向,這三個向度的具體問題都可以轉化成學術討論的話題,每一個向度都有著無限開闢的疆域,而符號學的研究疆域始終與意義相伴。我們希望「研究動態」成為見證疆域拓寬的「備忘錄」,用一期又一期的專輯去記錄開闢符號學研究疆域的腳步,並將其保存以待後人回溯。
當我們回顧這一百期的內容時,這些專輯的主持人依舊在各自領域深耕;當我們深思這些專輯時,相關話題的討論又積攢了新的成果。「符號學-傳媒學研究動態」一直在關注著這些新的趨勢和動態,也在持續關注各位同仁的研究與創新,期待和大家一起共同見證了一百期所承載的過去,也將共同鋪就下一個一百期的未來。
本文刊載於「符號學論壇」
編輯︱安雯
視覺︱歐陽言多
如果這篇論文給你帶來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