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火花談歷史
說起鮑安烏斯賓斯基,這麼長的一段名字,大家一定不知道是誰吧。小編就來告訴大家他其實是一位目前仍然活躍於俄羅斯和歐洲學術界的著名語言學家、符號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他傑出的成就一直都是被世人所追捧的,在文學上他的貢獻也是數一數二的。在學術發展研究上他都做了什麼呢?這麼一說,關於他的事跡想必大家不太清楚的。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穿越時空去了解他吧。
鮑安烏斯賓斯基,在1937年3月1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文學家家庭,父親是一位作家,母親是一位法文翻譯家。1955—1960年,烏斯賓斯基就讀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期間他積極參加機器翻譯講習班,並開始嘗試學術論文的寫作,曾分別於1958年、1959年與他人合作發表了兩篇評論性文章,並且深受B.B.伊萬諾夫和C.庫茨涅佐夫等人的直接影響。
通過參加機器翻譯講習班,他還結識了B.H.託波羅夫,A.A.扎利茲尼亞克,.A.梅列楚克,E.A.博卡列夫等著名學者。1960年莫斯科大學畢業後,烏斯賓斯基被留校在普通語言學和比較歷史語言學教研室工作,並繼續攻讀副博士學位。1961年莫斯科大學將其派往哥本哈根大學由路易·葉爾姆斯列夫和伊萊·費舍爾·約根森領導的語言學和語音學研究所進修,這不僅促成他完成副博士論文《結構類型學的某些問題》,而且直接使他的語言學,甚至接下來的符號學研究烙上了哥本哈根學派的印跡。
烏斯賓斯基的學術研究發端於普通語言學,最早發表的學術論文均是探討語言學,特別是結構語言學,如不同語言的結構類型等方面的問題。對結構語言學的研究確立了烏斯賓斯基對符號學的興趣。他從1962年開始積極從事該領域的研究,開啟了其與洛特曼合作的塔爾圖一莫斯科符號學研究時期。他不僅和洛特曼一起見證了整個塔爾圖一莫斯科符號學派的發展歷程,而且兩位學者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有超過12篇以上的系列論文是在雙方密切的學術交往下共同創作而成。
正是在這段時間,烏斯賓斯基結識了P.O.雅各布森、..博加特廖夫、m.m.巴赫金、O.B.科諾羅佐夫、J..熱金、.V.伊維奇對符號學的鑽研從根本上擴展了烏斯賓斯基的研究興趣:他開始著手藝術等一批著名學者。理論和文藝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其間的《結構詩學》是烏斯賓斯基在這段時間的重要學術成果,它不僅是烏斯賓斯基在藝術理論方面研究的傑作,而且還是莫斯科塔爾圖符號學派結構符號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塔爾圖一莫斯科符號學派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專著。
它在20世紀俄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俄羅斯語文學領域進行結構形式描述的具有重大價值的最初嘗試之一。在該作品中,烏斯賓斯基運用結構符號學方法,明確地提出「視點」概念,並將其作為文學作品和其他種類藝術結構建構的基本因素揭示出來,同時與20世紀俄羅斯語文學領域,如M.M.巴赫金、B.H.沃洛申諾夫、B.B.維諾格拉多夫等的研究成果有機結合起來。此外,他還從事神話學、斯拉夫學、文化符號學和歷史符號學的研究。在烏斯賓斯基的學術生涯中,語言學與其他多學科之間形成了互動的輻射。
他的所有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離不開共同的研究方法語言學方法,正是該方法論奠定了他整個工作的理論基礎,而對其他學科的廣泛涉獵則促使其對語言學這一學科的認識更加深入。他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個交際的體系,而且還是一個信息保存和組織的體系,它不僅以一定方式組織我們所接受的信息,而且還以同樣的方式將信息的接受者統一成一體;因而,就此意義而言,文化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或者是各具功能的多種語言的綜合。
這裡所說的語言顯然包括自然語言和廣義的符號學語言。在不同的文化中外部世界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按不同方式進行組織的。烏斯賓斯基在總結自己一生的研究時認為,他的全部研究都是圍繞著文化符號學這個中心進行的。可見,烏斯賓斯基探討的是作為傳達內容的機制的語言,以及這種機制所利用的某種基本的符號系統。該種語言即使與人相對立的被理解的世界模式化,也模式化了理解的主體一人。
烏斯賓斯基的研究範圍和興趣極廣,涉及語言學、斯拉夫學、文藝學、藝術學、文化史學和符號學等多個領域,至2012年烏斯賓斯基共計公開發表一部學術論著。這些著述反映了作者學術研究的不同領域和方向以及他創作歷程不同階段的特徵,但這些領域相互之間都是有機且深層次地聯繫著的。他的文化符號學研究是從結構語言學的研究出發,繼而運用語言學的方法去探討非自然語言的符號語言系統,即塔爾圖一莫斯科符號學派所提出的第二模式系統」。
最後,小編總結了一下這位學者的主要成就。他在文藝學領域的研究中心是對文學文本與文化關係的研究,注重對文本發生功能的條件的探討。以他為首的莫斯科小組的研究風格直接影響了塔爾圖小組的文藝理論家們,促使後者也特別重視研究作為文學文本發生器的文學語言,並且對文學文本形成的機製作細緻的分析。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今天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了。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