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德國神經科學家的「讀腦」研究存在學術不端

2020-12-08 騰訊網

原文作者:Alison Abbott

德國一科研資助機構表示Niels Birbaumer的研究數據不完整,並對其實施了嚴厲的制裁。不過Niels Birbaumer卻堅持他的研究結果。

德國的一個大型科研資助機構DFG發現,該國一位著名的神經科學家在研究中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該科學家曾宣稱自己研發了一種能夠讀取癱瘓病人思想的大腦監測技術。

Niels Birbaumer曾經對無法與外界溝通的患者進行過研究,得到了大量關注。| 來源:DPA Picture Alliance/Alamy

DFG對Niels Birbaumer的這項引人矚目的研究展開了調查,發現有兩篇論文的數據不完整,而且分析有缺陷,但DFG並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是否有效。DFG對Birbaumer的這項研究提供了部分資助。在9月19號發表的聲明中,DFG表示將對Birbaumer實施最嚴厲的制裁。Birbaumer在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和瑞士 Wyss 生物與神經工程中心(Wyss Center for Bio and Neuroengineering)均有職位。

DFG已禁止Birbaumer在5年內申請其基金,或擔任DFG的基金評委。DFG建議將其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兩篇論文[1,2]撤稿,還表示將要求其退回在該研究中使用的經費。

Birbaumer在一封發送給《自然》的郵件聲明中表示:「DFG發現我學術不端並對我進行了處罰。我必須承認我無法反駁對我的指控。在後來《自然》的電話採訪中,Birbaumer補充道,他無法對調查結果做進一步的評論,因為DFG還沒有向他詳細說明其一系列決定的理由。

Birbaumer表示他會堅守自己的研究。他說自己的研究「顯示,基於對血流和腦電波的計算機分析,是有可能和完全癱瘓的病人進行溝通的」。

DFG還發現,上述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Ujwal Chaudhary有學術不端行為。Chaudhary是Birbaumer在圖賓根大學和瑞士 Wyss 生物與神經工程中心的團隊成員。DFG禁止Chaudhary在3年內申請其基金或擔任DFG基金評委。Chaudhary並沒有回應《自然》的評論請求。

腦活動

對Birbaumer 和Chaudhary的學術不端指控和他們在2013-14年進行的研究有關。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對4名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的患者進行了研究。這些患者在家由親屬照顧。

研究者用放置在病人頭皮上的傳感器記錄了他們的腦活動。在2017年的一篇論文[1]中,Birbaumer和同事報告稱,他們通過分析腦活動記錄,可以判斷出病人是否以無聲的方式對簡單的問題做出了「是」或「否」的回答。這篇文章獲得了大量的媒體報導。

DFG在調查委員會的總結報告中指出,這些研究者並沒有將對病人的研究過程完整地錄下來,也沒有適當地展示分析細節,還作出了錯誤的論斷。

DFG強調,這些研究者對參與創新研究的病患負有「特殊的責任」,但是他們沒有負擔起這種責任,「特別體現在沒有完整記錄整個研究過程。」

Birbaumer表示,為了配合病患的看護需要(如從病人口中吸掉唾液),錄影過程常常被迫中斷。他在郵件聲明中指出:「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無法上傳我們收集到的數據,只能在發表的論文中稱其無法被分析。另外,我們也沒有描述複雜的數據分析中的每一步,也沒有在視頻記錄中將分析的過程完整錄下來。」

重新分析數據

在有人舉報後,今年初,DFG和圖賓根大學分別展開了獨立的調查。時為圖賓根大學信息學博士後的Martin Spüler表示,他重新分析了已發表的數據,發現無法重複出論文裡的結果

根據DFG的聲明,DFG委託的一名獨立專家以及另外兩名舉報人得到了和Spüler一樣的發現。DFG的專家委員發現,上述研究者並沒有正確地分析數據。但是論文的另外4名共同作者沒有被調查。

今年4月,針對Spüler關於第二篇論文的批評,Birbaumer及其團隊進行了反駁。DFG建議將這篇論文撤回。在DFG公布調查結果之後,PLoS Biology很快發布了針對所涉兩篇論文的「編輯部關注」。

今年6月,圖賓根大學對Birbaumer 和Chaudhary的調查得出結論,二人學術不端屬實。

參考文獻:

1. Chaudhary, U., Xia, B., Silvoni, S., Cohen, L. G. & Birbaumer, N.PLoS Biol15, e1002593 (2017).

2. Chaudhary, U., Pathak, S. & Birbaumer, N.PLoS Biol.17, e3000063 (2019).

原文以Prominent German neuroscientist committed misconduct in 『brain-reading』 research為標題

發表在2019年9月21日的《自然》新聞上

相關焦點

  • 德國著名科學家因學術不端被嚴處:禁止申請經費、禁止擔任評審
    · 學術監管德國著名科學家因學術不端被嚴厲處罰:禁止申請經費、禁止擔任評審尼爾斯·拜爾博默團隊曾對癱瘓患者進行了一項備受矚目的研究。圖片來源:Nature當地時間 9 月 19 日,在德國伯恩舉行的會議上,德國最大的全國性獨立科學研究資助機構——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報告了對著名神經科學家尼爾斯·拜爾博默(Niels Birbaumer)及其團隊成員烏賈瓦爾·喬杜裡(Ujwal Chaudhary)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結果。
  • 德國馬普神經科學家放棄靈長類研究
    原標題:德國馬普神經科學家放棄靈長類研究   NikosLogothetis 圖片來源:Anne Faden   一位一直是動物權益保護者攻擊目標的德國神經科學家表示,他正放棄靈長類動物研究。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學控制研究所所長Nikos Logothetis說,他將「儘快」結束現有的獼猴試驗,然後將研究轉向齧齒動物的神經網絡。近日,在一封發送給同行的信中,Logothetis將缺少同事和更廣泛科學界的支持作為其作出上述決定的關鍵因素。他尤其強調,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其他組織應當就針對研究人員的激進主義分子提起刑事起訴。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德國馬普學會於1997年通過、2000年修訂的《關於處理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規定》中列出了「被視為學術不端行為方式的目錄」,指出,「如果在重大的科研領域內有意或因大意做出了錯誤的陳述、損害了他人的著作權或者以其他某種方式妨礙他人研究活動,即可認定為學術不端」。這個定義的一個特色是把行為人的疏忽大意的因素列了進去,不像美國的定義那樣主要強調行為人的主觀「犯意」。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其實,近年來關於「學術抄襲」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從曾經的博導王銘銘到今天的副院長李平,抄襲事件中不乏著名教授、學科帶頭人甚至院校領導,緣何如此?難道這僅僅是學術不端?或許不僅於此,正如某設計領域專家所言:「一位優秀的藝術設計師為何只能以專著、論文進行職稱的評聘,難道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不行?」這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的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問題。
  • 美科學家研製讀腦裝置 可將腦電波翻譯成語音
    這種新穎獨特的讀腦術意味著未來有一天通過接入大腦電子信號,可以傾聽那些無法說話人群的思想。大腦以不同的語音來表達獨特的電子活動性,通過觀看人類大腦電子活動性圖形,科學家能夠揭曉該大腦活動性所表達的單詞,這是一項重大研究,能夠「傾聽」無法說話群體的思想。
  • Science發函質詢中方學者存在學術不端,或成首篇被撤文章!
    9月4日,《Science》編輯部刊登的一則「編輯關切」震驚中國學術界,編輯部表示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此前一篇發表的論文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目前,Science編輯部已向讀者披露具體的情況,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
  • 細數人類讀腦技術發展歷程,馬斯克的腦機接口仍只是捕風捉影
    1890年,人們就已經知道血流量與血氧量的改變與神經元的活動強度存在緊密關係。1918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沃爾特·丹迪(Walter Dandy)在剛問世的X射線成像技術的基礎上發明了腦室造影術。1927年,葡萄牙神經科學家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又發明了腦血管成像技術,使得顱內病變診斷更加準確。腦電圖。
  • 科研大佬背後的學術不端,高產教授背後的幾種科研論文造假的行為
    ,各種學術不端和造假開始泛濫,失去了對科研發現開始的初衷,各種的學術不端給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很多期刊雜誌失去了權威性,因此為了應對各類的學術不端行為,科研圈內開始淨化行為,對於學術有問題的教授進行批判,對於有問題的論文進行退稿,學術不端不僅造成學術界的混亂,同時也會浪費很多科學家的時間,例如著名韓春雨事件,因為韓春雨的科研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科研影響力巨大,造成全球無數科學家進行試驗重複
  • 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院方:經認定不存在抄襲等
    湖北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關於蔡紅英被指「學術不端」問題的認定意見8月3日,中國青年報以《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為題反映我校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紅英「學術不端」問題。早在2016年之前,學校就接到上級有關部門轉來的關於對蔡紅英「學術不端」同一問題的網上匿名舉報件,學校學術委員會、有關職能部門組織校內外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取證、審議,並形成認定意見,認為蔡紅英的論文、專著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但存在不規範的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學校已將認定意見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並與蔡紅英本人進行了提醒談話。因屬匿名舉報,故未公開反饋認定意見。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如我們所知,中國近年來屢屢爆出學術不端事件,根據您的觀察和總結,中國此類事件的主要表現特點是什麼?王小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學術不端行為是「抄襲」,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上。大約十年前,《自然》發表的一篇短評曾稱「中國近三分之二的科學研究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我對此很震驚,仔細分析了解後發現,其中大部分是指「文字表述抄襲」而不是數據抄襲。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11月19日,天津大學公布了調查結果,認定張裕卿教授存在學術不端,已被解除了聘用合同。顯然這樣的猴子如果存在,將極大地降低部分心理學研究的成本,並大大推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論文發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豪瑟的造假並沒有人發現。因為當時同時懂心理學並對各種靈長類動物進行過研究的學者,也就是科研工作者稱為「小同行」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 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被指學術不端 存在一稿多投
    現代快報訊 近日,有學生在網上舉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分黨委書記、院長,長江青年學者鄧大才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複、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5月14日,鄧大才就此事向現代快報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
  • 小保方晴子STAP論文被確認「學術不端」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調查委員會1日就STAP細胞研究論文存疑的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研究負責人小保方晴子等發表的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但客觀存在的利益誘惑並不改變科學的真諦,也就是造福人類這樣一個真諦。也不能因為利益的誘惑而成為急功近利的藉口,不能違背科學精神做一些不端行為,這樣做不僅會衝擊科技工作的質量,也不符合應有的科學品格和做人的原則,這一點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中外科技史上的許多重大成就,都來自非功利追求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都是這樣。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委員會日前宣布,調查發現該校醫院婦科門診主任Christof Sohn存在「嚴重且大規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外,該研究還有剽竊前同事、中國學者楊蓉西科研成果的嫌疑。   該醫院幾周以來深陷此次醜聞,目前已經進入刑事訴訟環節。
  • 湖北經濟學院回應「抄襲」事件:不屬於「學術不端」
    兩篇論文一半篇幅以上引用他人已發表的論文,博士期間發表專著與他人已出版的專著在部分章節上存在大量相似,還有兩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湖北經濟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紅英被公開舉報「學術不端」。8月4日晚,湖北經濟學院官網發布《湖北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關於蔡紅英被指「學術不端」問題的認定意見》稱,蔡紅英被指抄襲的兩篇論文屬於歷史性、國際性比較研究,引用他人相關研究成果並提煉自己的研究結論與觀點是必要的;專著部分的引用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文件;「一稿兩發」非蔡紅英主觀行為。「存在學術不夠規範,但不構成『學術不端』」。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2018年1月29日,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認為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舉報信中提到的第二位當事人為中科院院士裴鋼。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朱邦芬指出,這主要表現在,嚴重學術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調查很不徹底、懲處力度小;嚴重學術不端如黃禹錫之流在韓國刑滿釋放後在中國仍有市場;虛假同行評審業已危及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的立身之本,然而至今尚未見到國內期刊對此的揭露;許多官員和學術界領袖存在學術誠信問題,國內一流高校炮製了大量真的「假學位」。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據此次揭露論文造假的成員之一、德國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報導,維爾茨或將負責這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學術造假事件的後續調查。Schneider還表示,塞門扎是許多論文的通訊作者,這表明他對論文結果負有最終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