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隻東臺西瓜在香港賣到150港幣,到高效農業面積擴大到150萬畝,帶動廣大農民共圓致富夢;從一根「富安蠶絲」帶動5萬農民走上富裕路,到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27元,農民人均儲蓄5萬元,連續多年保持蘇北第一、蘇中上遊水平……
近年來,江蘇省東臺市以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錨定富民坐標,不斷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廣大農民的腰包越來越厚實,結出了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累累碩果。
「一隻瓜」:甜透了東臺瓜農的「心窩窩」
東臺是全國第一個「中國西瓜之鄉」,「東臺西瓜」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和全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誌產品稱號。近年來,東臺堅持規模化發展、品牌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確定東部沿海地區為主產區,以三倉鎮、弶港鎮為核心,帶動和輻射周邊10多個鎮場區域種植、集聚發展。
現在,年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0萬畝、產量達100多萬噸,種到緬甸、寮國,賣到香港、澳門,春天和秋天、露天和大棚的都有,種在地上、吊在空中的都有。三倉鎮年畝平收入8000元以上,2016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000元,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農戶4300多戶、20萬元以上1460多戶、30萬元以上620多戶、100萬元以上18戶、300萬元以上2戶。
「東臺西瓜」始終堅持標準化生產,每年引進更新一批西瓜新品種,示範推廣一批適用新技術,並通過模擬生態小環境實現了西瓜提前上市。注重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每年依託「瓜兒熟了」旅遊推介會、大中城市直銷專用窗口、鮮菜網和鮮果網網際網路平臺等載體宣傳推介,擴大了東臺西瓜的品牌美譽度和市場銷售半徑,暢銷大江南北,去年在香港最高售價達150港幣/只。
「東臺西瓜」是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的一個成功縮影。近年來,東臺以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導向,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先後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省內外10多家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每年引進示範「三新」技術30項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5%,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
與此同時,深入實施品牌興農戰略,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農產品品牌創建和推介力度,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品」品牌總數發展到225個,湧現出「千禧福」乳豬、華大鰻之康烤鰻、賜百年螺旋藻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東臺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讓廣大農戶嘗到了甜頭。
「一根絲」:串起了聯農富農的「銀絲帶」
東臺市富安鎮是傳統的蠶桑大鎮,擁有桑園5萬畝,蠶農2.5萬戶,年產鮮繭14萬擔,總產20多年蟬聯全國鄉鎮首位,蠶農畝平收益近萬元、年均增長10%左右,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蠶桑專業示範鎮。
以富安繭絲綢公司為龍頭組建的富安蠶業專業合作社,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一方面通過與基地農戶共建「第一車間」,實行供種、供藥、治蟲、消毒、管養技術、售繭標準「六統一」生產模式,形成訂單生產、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對蠶農售出的蠶繭按高出周邊地區8%的價格收購,市場行情不好時進行保護價收購,同時每年從利潤中提取30%進行「二次分配」反哺蠶農,累計獎勵資金1.1億元。在此基礎上,對誠信蠶農進行交售獎勵,每年獎勵資金400多萬元。
「一根絲」的產業發展表明,合作組織是破解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東臺依託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合作社總數發展到2500多家,農戶覆蓋率達100%,其中國家示範社11家、省級示範社30家、鹽城市級示範社138家,有力地發揮了聯農帶農效應,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當前,按照「規範、創新、提升」的要求,加快打造蘇合合作聯社、梁垛張倪綜合社等一批輻射範圍廣、帶動能力大、競爭實力強的示範典型,進一步叫響合作社品牌,更好地帶動全市30多萬農戶增收致富。
「一棵樹」:成為了沿海村民的「搖錢樹」
「買苗木到方東、到方東買苗木」。走進東臺新街鎮方東村,滿眼鬱鬱蒼蒼的林木,在老百姓的眼中,那就是身邊的「綠色銀行」。方東村現有土地面積5000畝,其中種植經濟苗木3800畝,是沿海地區最大的苗木生產基地之一。隨著電子商務蓬勃興起,方東村人搶抓機遇大力發展苗木電商,先後建成100家實體店和300家網店,採用線上洽談、線下交易方式,將苗木市場擴大到全國20多個省份,被評為省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
方東苗木產業由農戶興起,依靠農戶拓展,不斷致富農戶,鼓足了農民腰包。2016年,方東村苗木銷售超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人均存款近8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一棵樹」已成為東臺借力「網際網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成功範例。近年來,東臺農村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積極推進地方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成功打造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安豐電商產業園、三倉現代農業電商示範園等一批電商園區,先後建成阿里巴巴、蘇寧易購東臺特色館和地道東臺等本土網銷平臺,以及「雲農場」、「農一網」、「田田圈」等農資物聯網,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實現全覆蓋,被確定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目前,已累計發展農產品電商平臺16個、農產品網店近千家,創成電商示範村10個,農產品電商年銷售額突破25億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萬紫千紅春滿園」。近年來,東臺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突出智慧引領和高端發展,瞄準「高輕新綠強」,構建「3+2+1」產業體系,成功招引一批央企、國企和大型民企投資布局,著力構建綠色增長模式。例如,東臺梁垛鎮臨塔機電產業園就成功孵化出江蘇歐邦、江蘇馬步崎、江蘇臺邦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帶動本地1800多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年增加本地群眾收入9000萬元以上。該市年新增就業崗位2萬多個,職工平均月工資拉升近千元,實現居民、企業、財政「三個口袋」同步增長。
以推進「全域旅遊、全景東臺」為契機,帶動農民共享生態「紅利」。東臺大力推進鄉村休閒旅遊發展,先後建成黃海森林公園健康養生、溼地公園休閒療養、三倉創意栽培、頭灶創意農業、新街林家樂、五烈美麗田園等一批鄉村旅遊特色景點,成功入選2條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目前,全市擁有休閒農業景點100個以上,創成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3個、省美麗鄉村16個、水美村莊14個,一大批民俗體驗、果蔬採摘、民居民宿、餐飲購物、健康養生等項目迅猛發展,歷史人文遊、沿海生態遊、美麗鄉村遊等特色線路成為旅遊熱點,全年接待遊客450萬人次。
「一籃菜」:鼓起了種植農戶的「錢袋子」
沿著352省道、新204國道和610省道一路前行,路道兩側展現出一條條現代農業示範長廊,鋼架大棚、特經作物交替變換著景觀,大棚內各種時令蔬菜長勢喜人。
近年來,東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持續優化種植業布局,大力發展特種蔬菜優勢產業。截至目前,全市常年種植蔬菜150萬畝次,其中設施蔬菜65萬畝、大棚青椒20多萬畝,甜葉菊、三紅胡蘿蔔、三韭種植面積均在5萬畝以上,規模、產量、效益居江蘇省第一,建成了全省規模最大的青椒、萵苣、大白菜、西蘭花、包菜、胡蘿蔔、蘿蔔、韭菜、冬瓜、馬鈴薯十大生產基地,2016年實現蔬菜瓜果總收入達61.8億元。
在「一籃菜」富民效應的帶動下,全市「兩路五片」設施農業新走廊快速建設,加快打造百萬噸糧食、百萬噸瓜果、百萬畝蔬菜等超20億元主導產業,畝平純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到65.7萬畝,佔比33%,連續多年列全省第一,成為全省重要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和全國出口蔬菜生產示範基地。
在此基礎上,健全完善綜合批發市場、專業特色市場、田頭購銷市場「三位一體」市場體系,重點培植嶺松瓜菜、龍廚蔬菜等一批年銷售超5000萬元的流通龍頭,發展農民經紀人1萬多人,在大中城市設立農產品銷售窗口260多處,高效設施農業已成為東臺現代農業發展的響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