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廣袤鄉村有群「綠、富、美」帶頭人——農民經紀人富民架金橋

2021-01-09 中國江蘇網

隨著鹽城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經紀人逐漸成為廣袤鄉村實現「綠、富、美」的帶頭人。他們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農民,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市場;他們對接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改善種植養殖結構,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他們幫助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他們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貨暢其流的橋梁,實現農民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成為帶動農業轉型發展、農民致富的骨幹力量。近日,記者採訪了幾名農民經紀人,了解他們是如何助力地方農業發展,帶領農戶增收致富的。

有了經紀人

農產品銷路「跑」起來

「老胡,近期鴨蛋行情不錯!等開春你家麻鴨下蛋,肯定能賣個好價錢!」1月3日,東臺市時堰鎮紅莊村,李惠平來到胡祥的鴨棚,胡祥正忙著給麻鴨注射疫苗,只見他動作乾脆利落。

「6年前,我跟著李大哥學習養鴨技術。李大哥給我提供鴨苗、飼料,下蛋後,賣給李大哥,不用為銷路發愁。」給胡祥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的李惠平是東臺市興鳳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合作社從事禽類養殖、鴨蛋加工銷售。去年,李惠平獲得鹽城市「優秀農民經紀人」稱號。

銷路有了保證,胡祥闖勁十足。2017年,他擴大養殖規模,現在每年養鴨7000隻。看到胡祥的麻鴨養殖做得風生水起,不少村民也想嘗試養鴨致富。胡祥自豪地說,「有兩個同村的村民跟著我一起養麻鴨,他們都叫我一聲師傅。」

農產品有了經紀人,解決了生產和市場需求之間的銜接困難、農產品流通不暢等突出問題。這樣一來,農戶放心種養,經紀人負責拓寬銷售渠道,大家都有錢賺。

1月5日,鹽都區臺灣農民創業園裡,挖掘機正在鬆土,混入羊糞和菇渣,改善土壤有機質。35歲的王士林是鹽城葡萄聯盟的成員,去年種植陽光玫瑰掙了20多萬元,給了他擴大種植規模的信心。「這塊地剛剛流轉的,共50畝,還準備種陽光玫瑰。葡萄品質好,哪裡都搶著要。我們只需要將葡萄種好,銷售由聯盟統一負責。」

挖掘機在鬆土

鹽城葡萄聯盟是在鹽南高新區伍佑街道以勇葡萄種植園負責人劉壽龍和他的父親劉以勇的推動下於2018年成立。以勇葡萄種植園與鹽城本地的國勝家庭農場、秋之戀家庭農場等10多家葡萄種植基地組建產業聯盟,種植面積2000多畝。

「聯盟為成員提供技術支持,我們按照綠色食品的標準種植。建造大棚、改良土壤,加上有機肥等各項投入,一畝地需要投入好幾萬元。」王士林說,雖然種植成本高,但是他們走高端路線,種植精品葡萄。目前,葡萄聯盟的產品打入了百果園等國內高端水果市場,遠銷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精品葡萄供不應求,一畝地掙萬元以上。

射陽縣洋馬鎮素有「菊花之鄉」的美譽。陳風其是洋馬鎮藥材村村民,種植10多畝菊花。「刨去成本,畝均收益在六千元左右。」陳風其說,去年他家賣菊花的收入約有六萬元。陳風其和當地的很多菊農一樣,與相關加工企業籤訂供貨協議。等到收穫的季節,將菊花採摘下來直接送到加工廠。「公司對我們實行保護價收購,降低了市場風險,旱澇保收。」

對產品進行包裝

延伸產業鏈

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1月4日,沈氏農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將淘洗後的大米,先放入磨漿機,再經過壓濾機變成米粉塊。「大米加工成年糕,要經過淘洗、粉碎、壓濾、打粉、蒸粉、成型等流程。」2007年,沈祥容在射陽縣新坍鎮新潮村成立公司,「我們實行訂單化生產,現在正值旺季,平均每天生產10噸年糕。」

沈祥容是活躍在農村的農民經紀人,發揮著連接生產和市場的紐帶作用。「我們每年都要收購近2萬噸大米,除了和合作社、家庭農場籤訂購銷合同,也收小面積種植戶的米。」

射陽大米全國聞名,但是光賣大米,利潤低。沈祥容一直思考如何讓家鄉的大米價值最大化,「將大米做成年糕或八寶飯、粽子等,延伸產業鏈,提高糧食的附加值。」

「上個月,揚子江藥業集團和我們籤訂了菊花供銷協議,計劃建設種植基地,年供貨量在100噸左右。」射陽亞大菊花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吉根林是洋馬鎮最大的藥材經紀人,「今年是和王老吉公司合作的第8個年頭,年供貨量在500噸左右。」

小小的菊花,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花」。「我們和洋馬鎮、長蕩鎮、阜寧縣板湖鎮等地800多個農戶、3個合作社籤訂菊花供銷協議,每年向全國各地銷售菊花等產品上千噸。」吉根林說,「我們還在拼多多平臺銷售小包裝袋的菊花、枸杞、玫瑰花等,有30多個品種,日銷售6000多單。在拼多多上,我們店鋪的胎菊銷量排名第一。」

李惠平所在的合作社成員養殖10萬羽麻鴨,此外,每年還要從其他地方收購鴨蛋。「養殖業風險大,但是做加工業,打造品牌,則是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增加農產品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李惠平查看皮蛋醃製情況

「鴨蛋通過深加工變成鹹鴨蛋、松花蛋後,附加值能增加60%。」李惠平拿起一個禮盒包裝的「萬鳳」牌鹹鴨蛋,「像這樣20枚包裝的,在超市的售價要68元。」李惠平2008年11月從海安返鄉成立東臺市興鳳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先後註冊「萬鳳」「鴨蕩灣」等多個商標。

李惠平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統一種苗供應、統一飼料配方、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疫病防治、統一回收加工、統一品牌包裝出售。「我們的鴨蛋主要供應給上海、山東、蘇州等地商超。春節和端午節前是出貨旺季,一天最多能發700箱,年銷售2000萬隻。」

工人們在發貨

農業市場化

蹚開富民增收路

「現在廣大市民都希望吃到綠色有機農產品。對此,我們非常注重蔬菜的品質,對農藥使用有嚴格要求。」響水春秋園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西藍花、毛豆、青刀豆種植、加工、銷售成一體的企業。公司總經理陳俊言說,「曾有和我們籤訂銷售協議的西藍花種植戶給我們供貨後,被客戶檢出農殘超標退貨。所以,我們現在在質量把控這塊抓得很緊。」

西藍花採用冷鏈運輸

「成立葡萄聯盟,是想讓鹽城本地的葡萄佔領更廣闊的市場。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肯定要有足夠的種植規模,因為量上去了,才有足夠的話語權和大的果商商談。」劉以勇說,「我們希望聯盟的成員越來越多,但絕不會盲目擴大。因為我們主打高品質水果,所以加入聯盟的會員是有門檻的,大家都要秉持並積極踐行精品種植理念。用藥和施肥按照嚴格的標準,如果品質不過關,那就砸了招牌。」

「目前,國內水果市場競爭激烈,但是高端水果量少,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劉以勇說,未來,希望能打響聯盟的品牌,吸引更多致力於在農村實現夢想的年輕人加入。相信隨著我們聯盟發展壯大,必將帶動鹽城的葡萄產業發展。

大棚內忙修枝

「作為經紀人,要精準、全面把控分析市場行情,把各地市場的需求信息帶回來,指導農戶生產,給他們提供市場建議。」吉根林說,緊盯供銷需求,在對貨品層級進行評定後,採取相應的產品銷售策略。

嫁接西瓜苗

廣大農民經紀人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軍。據不完全統計,僅活躍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就有8萬人左右。

農民經紀人是我市農業走向市場化的重要主體。市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化處處長陳懷清說,農民經紀人有力推動了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他們引領了農業發展方向,促進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提升了農產品加工層次,改進了農產品分級、包裝、儲藏、保鮮和運銷;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推動了農業品牌化建設。

陳懷清說,我市將加大農民經紀人的組織化程度,開展專業培訓,著力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引導農民經紀人回鄉共建農產品生產、配送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建立專業的物流配送體系,培樹農業品牌,實現優質優價,充分發揮農民經紀人在富民增收中的積極作用。(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鄉村美起來 農民富起來
    學校是小崗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小崗村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產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社會保障和民生有了明顯增強,小崗人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今年69歲的嚴宏昌是當年「大包幹」帶頭人之一,在他的記憶中,1978年的時候,他們一家6口還擠在3間破草房裡,遇到陰雨天還要用塑料布在屋內遮遮補補。隨著生活越過越好,嚴宏昌以十年一層的速度,蓋起了三層鋼混結構房屋,再也不用擔心「住不暖」了。  跟嚴宏昌家庭情況類似,40年過去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小崗村家家戶戶也早已告別了茅草房,蓋起新樓房,家電、小轎車走入普通農家。
  • 窮村莊逆襲「綠富美」
    窮村莊逆襲「綠富美」——探訪饒陽縣王同嶽鎮聖水村振興之路「河北省農村新民居建設優秀示範村」「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先進單位」「河北省美麗鄉村」……是什麼讓一系列榮譽稱號花落饒陽縣王同嶽鎮聖水村這個小村莊?
  • 實施鄉村振興開局之年: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這一年,鄉村產業全面開花,不僅單項產業有突破,產業集群也在大量湧現;這一年,「農民」正在從身份變成職業,鄉村人口結構和農業勞動力結構逐步優化,鄉村人力資本質量走向提高;這一年,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水、電、路建設全面提速,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展開,國有農場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不斷煥發新氣象。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以鄉村振興為起點,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 翔安區召開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 向「農業強」「農村美」「百姓富...
    新的一年,翔安區將發揮規劃引領作用,進一步健全落實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壓實責任主體,緊盯任務目標,加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力度,確保到2020年底,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聚力「特色融合」推進鄉村產業發展  莊家寶蔬菜合作社綠茵茵的農田裡瓜果飄香,面帶笑容的農民們正辛勤勞作。
  • 永吉:產業富鄉村 環境美田園
    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用電腦控制水稻灌溉,多架飛行器同時作業,大型收割機集中連片收割……這些「高大上」的操作在萬昌鎮昌盛米業實現了。「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昌盛米業公司總經理張楠楠說,高標準農田完全實現機械化作業,再加上政策紅利的加持,讓農業未來前景大好。
  • 鹽城西瓜在香港售價150港幣 特色農業引領致富
    ……近年來,江蘇省東臺市以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錨定富民坐標,不斷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廣大農民的腰包越來越厚實,結出了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累累碩果。現在,年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0萬畝、產量達100多萬噸,種到緬甸、寮國,賣到香港、澳門,春天和秋天、露天和大棚的都有,種在地上、吊在空中的都有。三倉鎮年畝平收入8000元以上,2016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000元,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農戶4300多戶、20萬元以上1460多戶、30萬元以上620多戶、100萬元以上18戶、300萬元以上2戶。
  • 撫順城鄉青山工程小開荒還林綠了荒山富了山鄉
    5月8日,記者走進撫順縣峽河鄉,山坡上不時可見植樹的農民;村屯、溝谷間片片新植的樹苗吐出簇簇新綠。從去年11月起,峽河鄉提出在全縣率先啟動青山工程,發動群眾5000餘人,鄉財政落實資金1000餘萬元,作為苗木購置、工程補償、工作獎勵等專項資金。
  • 2020海陽這一年丨⑤廣袤大地吹響鄉村振興號角!
    2020年,鄉村振興的號角如長風入川,在海陽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一路高歌!2020年,我市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戰略性任務,以穩定增收脫貧為標準,以全面脫貧摘帽為目標,嚴格落實責任、全面強化措施,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紮實有效開展。
  • 江蘇做好富民「加減乘除」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聚焦富民,不斷增強江蘇百姓獲得感,要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加法」,即提高收入、增加福祉;「減法」,即減輕負擔、減少煩憂;「乘法」,即充分釋放富民的乘數效應;「除法」,即破除影響富民的制約和束縛。
  • 「保水富民」帶動「兩山」實踐
    「保水富民」帶動「兩山」實踐北京密雲探索生態富民之路 發布時間:2020-12-02 05:30 星期三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40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小井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起20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智慧小井農產品交易平臺上線運行,鹹鴨蛋、葉黃蛋、虎杖等當地特產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村民們說,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樓房、開小車,看病養老有保險,「活得越來越好啦」。小井村黨支部書記李景衛說:「我們要發揚老一輩小井人敢闖敢幹的精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再當排頭兵。」
  • 江蘇鹽城試點農民資金互助合作 引發擠兌倒閉潮
    2006年,孟加拉國的銀行家尤努斯和他所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尤努斯的一大傑出貢獻,就是開辦和發展了「窮人銀行」,人們無需抵押無需擔保,就可申請小額貸款,它被看做是真正解決農民貧困、實現農民富裕的重要模式。
  • 浙江泰順仕陽鎮:青山與綠水 逐夢「綠富美」
    近年來,仕陽鎮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促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一躍成為泰順「綠富美」的典型鄉鎮,當地的群眾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泰順縣仕陽鎮供圖  產業融合 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泰順縣現有茶葉種植面積8.7萬畝,而仕陽鎮的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佔了整個泰順縣的三分之一。現有茶葉種植面積2.8萬畝,全鎮有一萬多人從事茶葉生產相關工作。近年來,仕陽鎮豐富的茶產業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 30 年「垃圾鎮」如何逆襲成「綠富美」?
    「下了車對著四周留神看,真好似入了仙境進桃園,路兩旁電商淘寶連成片,耿車鎮美麗鄉村勝江南。」 這首蘇北大鼓唱詞,正是如今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的真實寫照。然而,幾年前,這裡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垃圾場」。
  • 農業強 農村美 農民富——浦江縣鄉村振興改革創新及亮點工作
    編者按: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有關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深入實施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改革創新,改革措施有實效,特色工作有亮點,實現了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下堅實基礎,一批鄉村振興亮點工作獲得上級領導批示肯定或成為試點
  • 寫在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喜看稻菽千重浪
    從綠水青山的浙江安吉,到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村,從嶺南農業的廣東梅州,到大糧倉的黑龍江綏化,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廣袤的田野上迸發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一號文件發布到確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問題,始終牽掛關懷著億萬農民,將「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麗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豐收,烙印著總書記的深深足跡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笑容寫在農民臉上,幸福留在農民心裡,處處都似披了一身霞光。
  • 廣西:「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綠了山頭 富了口袋
    中國園林網11月12日消息:綠,是八桂大地最醒目的一個招牌,廣西人也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的家鄉添綠。201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出通知,在全區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以下簡稱「綠滿八桂」工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一輪造林綠化熱潮。近日,記者來到柳州、浦北、三江等地,除了欣賞綠水青山,還感受到「綠滿八桂」工程給老百姓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 五指山上來科技特派員,綠了山頭富了鄉鄰
    原標題:五指山上來科技特派員,綠了山頭富了鄉鄰 「我們依託科技特派員的力量,加強對高素質農民、返鄉農民工、本土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等人員的培訓,發揮其科技『二傳手』的作用,讓他們逐步成長為依靠科技實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取得良好的成效。」
  • 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  「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省人大代表、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童俊傑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農村電商提質增效』,讓我深受鼓舞。我們村裡已上線『農糧驛站』電商平臺,用網銷訂單組織小農戶統一生產,將黑花生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把消費市場搬到了貧困群眾家門口。」
  • 安徽廬江樂華村:靛青藍莓高高掛,美了鄉村,富了農家
    安徽廬江樂華村:靛青藍莓高高掛,美了鄉村,富了農家  ■中國軍網記者姬彩紅  盛夏時節,瓜果飄香。當盛夏的目光鎖住了深邃的藍,礬山「富硒」藍莓基地,再一次收穫了成熟的色彩。  隨著藍莓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僅僅種植藍莓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將藍莓採摘與鄉村旅遊結合起來,成為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礬山鎮副鎮長房立中向記者表示,過去富硒藍莓只是企業發展基地,在用工方面解決的只是除草、雜工這種事情,企業的附加值做得遠遠不夠,以產業帶動脫貧更是困難,當地政府決定以藍莓種植為平臺,發展旅遊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