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垃圾鎮」如何逆襲成「綠富美」?

2020-11-27 騰訊網

「下了車對著四周留神看,真好似入了仙境進桃園,路兩旁電商淘寶連成片,耿車鎮美麗鄉村勝江南。」

這首蘇北大鼓唱詞,正是如今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的真實寫照。然而,幾年前,這裡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垃圾場」。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耿車鎮的發展與廢舊塑料等再生物資回收加工相伴而行,雖也創造了與「溫州模式」、「蘇南模式」並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三大樣板的「耿車模式」,但長期的粗放發展,給當地乃至宿遷市的生態環境、群眾健康等造成了嚴重危害。

2016年初開始,耿車鎮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刮骨療毒的士氣向汙染宣戰,全面整治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產業,僅用66天,讓存續了30年的廢舊塑料加工產業畫上了句號。同時,通過倒逼綠色轉型,耿車鎮搶抓「網際網路+」發展機遇,依託「淘寶村」全覆蓋的獨特優勢,向多肉園藝、家具電商、塑料精深加工、快遞物流四大產業轉型。

村民在耿車生態農業示範園整理多肉植物 焦尉攝

短短幾年時間,一個全新、綠色的耿車躍然紙上: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73億元,電商交易額突破60億元。

如此快速徹底的轉身,耿車鎮靠的是什麼?

30年產業發展把耿車變成「垃圾鎮」

耿車鎮廢舊塑料回收利用被稱為「垃圾產業」,加工戶眼中的生產原料一般為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成百上千種垃圾場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

宿城經濟開發區主任、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對此印象深刻。「在2016年以前,耿車人的生活環境可以用惡劣來形容:鎮裡村戶前後田地,甚至溝渠河塘都堆滿了垃圾料,惡臭難聞;在加工戶比較集中的地方,空氣汙染嚴重,下午5點以後正常人根本無法直接進入。」他說。

根據耿車鎮提供的資料顯示,清洗加工1噸廢舊塑料約耗水3噸,耿車鎮一年耗水450萬噸;從土地資源浪費看,全鎮因堆放垃圾廢料而被佔用的農用地達2000畝;從治汙成本看,耿車區域的水、氣、土壤等汙染治理費用達10多億元,是行業年利潤的6倍多;從水資源汙染看,地表水都是劣Ⅴ類,淺層地下水也受到了汙染。此外,土壤、空氣等指標也均存在超標情況。

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耿車鎮也一度被原環境保護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從2002年起,耿車鎮雖然曾嘗試通過引導村民向精深加工發展、產業入園集聚等方法推進行業轉型升級,但村民積極性並不高,應者寥寥。30多年來,耿車鎮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始終徘徊在回收、分揀、清洗、破碎、造粒等產業鏈底端,且發展迅速。

據統計,在最高峰時的2015年,耿車鎮1.1萬戶、3.8萬人中有3471戶、2.5萬人從事廢舊塑料加工,對耿車鎮財政和農民收入貢獻達八成以上。與此同時,2015年,僅宿城區和經開區接到的環境汙染信訪舉報就有918件,其中因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而引起的信訪數量佔比超過50%。

對廢塑產業徹底禁、禁徹底

2016年1月10日,宿遷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全市廢舊物資回收加工開展綜合整治,對廢塑產業「徹底禁、禁徹底」。

身在其中,深受其害,絕大多數經營戶都能真心支持整治,主動關停清理。「經常通宵破碎、清洗塑料顆粒,成天生活在垃圾中,身體透支得厲害。」一位曾經是廢舊塑料的經營戶向記者訴苦道,他們也知道汙染大,都把家人孩子安排住到了城裡。

僅用66天的時間,耿車鎮3471戶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經營戶全面清理到位,59個交易貨場全部取締,61個地磅、2100戶設施設備全部拆除,清理外運廢舊物資40餘萬噸,整治溝渠15條50公裡、汪塘120餘個78萬平方米,清除垃圾10萬餘噸等。

昔日「垃圾鎮」,如今成了「綠富美」。通過一系列環境整治行動,讓水裡有魚、樹上有鳥、夏天有知了叫,逐步成為常態,村民也從城裡陸續搬了回來。

「憶往昔,髒亂垃圾遍地,臭水難聞,蚊蠅亂飛,道路泥濘難進莊,出不去進不來,到處水汪汪。看今朝,舊貌變新顏,一切大變樣。小車開到家門前,雨天花鞋無汙染,舒適的居住環境,人們歡聲笑語,生活幸福美滿舒暢!」這是劉圩村劉圩莊建檔立卡戶王一山老人,根據家鄉近三年變化而寫成的《贊家鄉》(節選),客觀地反映了劉圩村近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走在耿車鎮劉圩村落,只見白牆黑瓦、綠水環繞,一派水墨田園的景象。水系之間貫通連接,形成了南北兩個循環的「8」字型水圩,環湖岸邊柳樹、楓楊等喬木茂密,各式各樣古色古香的橋涵錯落有致,有的淺淺浸在水中,有的呈拱橋形狀,有的構成一組組梅花樁結構,形成劉圩村獨有風景。

創業融入耿車人血液,賦予「耿車模式」新內涵

30年來,廢舊物資回收加工一直被耿車人視作「命根子」,它構成這個地方人們共同的生存模式,成為當地賴以生存的「循環經濟」。

根據耿車鎮統計站2016年4月公布的一組數據,當年一季度,耿車鎮一般納稅人工業企業從1457個下降到23個,規上工業企業從30個減少到1個。

離開廢舊塑料,到底還能做什麼?成為絕大多數耿車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在實施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我們不是簡單地取締清理,而是將整治行動與產業轉型、全民創業、生態建設等工作緊密結合,既在『治』和『堵』上下功夫,又在『促』和『梳』上做文章,為新時期『耿車模式』注入了新內涵。」耿車鎮鎮長王前錦對記者表示,耿車鎮通過組織開展鎮村幹部、原從事塑料加工的大戶小戶、務工人員各層面的「綠色發展大討論」,探索出了家具製造、塑料精深加工、電子商務、花木園藝、現代物流等多條轉型出路。

在轉型初期,為了給企業找出路,給老百姓找飯碗,徐光良好不容易組織了附近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到耿車鎮開了12場招聘會。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後,原本應聘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又都回來了。

「我找了很多人談,終於明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家家戶戶開辦作坊,已經讓創業融入到老百姓的血液裡,『耿車模式』的核心就是創業精神,這也正是耿車鎮後來得以快速轉型的基礎。」徐光良表示。

湖稍村廢舊塑料加工戶葛書蘭,在徹底關停廢舊塑料作坊後,學習木具加工,開淘寶家具店,如今每月營業額能達到十幾萬元。像葛書蘭這樣的二次創業者在耿車鎮還有很多,他們憑著一股重新再來的勇氣,開始了人生新徵程。

截至2016年底,不到一年時間,耿車鎮3471戶塑料加工經營戶中,已有2523戶實現了轉型發展,轉型佔比達73%。另據不完全統計,耿車人創業參與率高達70%,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創業型鄉鎮。截至2019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兩萬元,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網際網路助力好生態變現

臨近「雙十一」,伴隨著陣陣淘寶「叮咚」聲,耿車鎮到處是一番忙碌景象。

在宿遷高速西出口以西大眾村段的耿車物流一條街,已入駐品牌物流企業40餘家,每天萬餘件板式家具、塑料製品、多肉植物從這裡發往全國。

作為全國三個實現「淘寶村」全覆蓋的鄉鎮之一,2019年耿車全鎮有家具家居、塑料製品、多肉園藝網店2759家,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的店鋪達384個,電商交易額突破60億元。

沿著耿龍路鄉村振興示範帶一路向南大約1公裡,就進入了耿車生態農業示範園。2017年起步之前,這裡還是傳統的稻麥輪作生產,畝均年收益不足1500元。如今僅用兩年時間,生態農業示範園從無到有,已建成3000畝核心區、42.6萬平方米溫室大棚,培育多肉植物品種500個、6000萬株。2019年日均網銷訂單數量達兩萬餘單,年實現交易額9億元。

走進生態農業示範園,一盆盆造型各異的多肉植物讓人眼花繚亂。育美森園藝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李平過去還和眾多耿車人一樣從事著收購廢品塑料的行當。轉型多肉植物種植後,一家人甚至直接從城裡的大房子搬進了鄉下的臨時貨櫃裡。

短短兩三年時間,1000-5000平方米不等的多肉植物種植大棚,李平已建起了19間。通過網紅直播銷售,每天網上的訂單超過500單,帶動了當地130餘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這盆寶石花,花如其名……」外頭天色漸暗,生態示範園裡的工作仿佛才剛剛開始,幾位主播正端著多肉植物在鏡頭前給觀眾介紹。張平介紹,這些主播都是本地人,嘗試直播銷售後,銷量穩步提升,做得好的主播每月提成超萬元。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題:30 年「垃圾鎮」逆襲成「綠富美」 江蘇宿遷耿車鎮取締廢舊塑料產業,以電商發展打造綠色轉型樣本

編輯:邢翰韌

相關焦點

  • 30年「垃圾鎮」逆襲成「綠富美」
    30年產業發展把耿車變成「垃圾鎮」  耿車鎮廢舊塑料回收利用被稱為「垃圾產業」,加工戶眼中的生產原料一般為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成百上千種垃圾場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  宿城經濟開發區主任、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對此印象深刻。
  • 窮村莊逆襲「綠富美」
    窮村莊逆襲「綠富美」——探訪饒陽縣王同嶽鎮聖水村振興之路「河北省農村新民居建設優秀示範村」「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先進單位」「河北省美麗鄉村」……是什麼讓一系列榮譽稱號花落饒陽縣王同嶽鎮聖水村這個小村莊?
  • 浙江泰順仕陽鎮:青山與綠水 逐夢「綠富美」
    近年來,仕陽鎮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促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一躍成為泰順「綠富美」的典型鄉鎮,當地的群眾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與茶葉打了30多年交道的謝細和早年在杭州開店賣茶葉,2003年回家鄉承包了1200畝茶園。還成立了「萬眾」等多家專業合作社,實施「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統一生產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品質等方式,帶領當地茶農增收致富。如今,他創辦的浙江泰龍制茶有限公司已經成了浙江省農業龍頭企業。  這種「公司+」的產業融合模式在仕陽鎮嚴山村也得到體現。
  • 30歲實現人生逆襲,美出顏值巔峰
    在2016年1月1日,榮獲2015年國劇盛典年度十大影響力電視劇。2017年2月,該劇獲得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至今劇中的許多經典畫面,仍讓人記憶猶新。劇中那個異朽閣的靈蟲糖寶,靠花千骨的鮮血增長靈力,通曉世間奇事,善良可愛後來因為喜歡十一師兄,化成人形選擇了女兒身。
  • 《千島日報》社長林豪返鄉:福建平潭富了,也美了
    《千島日報》社長林豪返鄉:福建平潭富了,也美了
  • 廣西:「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綠了山頭 富了口袋
    中國園林網11月12日消息:綠,是八桂大地最醒目的一個招牌,廣西人也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的家鄉添綠。201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出通知,在全區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以下簡稱「綠滿八桂」工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一輪造林綠化熱潮。近日,記者來到柳州、浦北、三江等地,除了欣賞綠水青山,還感受到「綠滿八桂」工程給老百姓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 從鄉土大臉到時髦少女,石原裡美30歲的逆襲!
    原標題:從鄉土大臉到時髦少女,石原裡美30歲的逆襲! 聽說石原裡美主演的職場喜劇 現在30歲還少女感十足的石原裡美,以前可是個鄉土氣息濃厚的大臉女孩!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30歲的石原裡美,在劇中有些什麼樣的穿搭吧。 小編把能扒出來的單品牌子都附上啦,喜歡就趕緊去官網購買吧!
  • 走出的「囚徒困境」 小基金如何逆襲成「大塊頭」
    原標題:小基金如何逆襲成「大塊頭」 來源:上海證券報公募基金產品數量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目前已超過6000隻。在新基金不斷發行的同時,產品同質化現象也日益嚴重,不僅造成了行業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也給基民「選基」帶來了很大困擾。
  • 鹽城廣袤鄉村有群「綠、富、美」帶頭人——農民經紀人富民架金橋
    隨著鹽城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經紀人逐漸成為廣袤鄉村實現「綠、富、美」的帶頭人。他們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農民,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市場;他們對接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改善種植養殖結構,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他們幫助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他們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貨暢其流的橋梁,實現農民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成為帶動農業轉型發展、農民致富的骨幹力量。
  • 貝氏家族蘇州四富之一,富了幾百年,靠得只有30個字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家族故事,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這便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南濠四富的橫空出世幾百年前,江蘇蘇州有一個名門望族。
  • 桐廬小源村:從養殖汙染「臭臭村」華麗轉身為「綠富美」
    「以前,小源村各個角落都是豬的家,每塊田地都鋪灑著豬糞,養殖戶經常將養殖廢水直接排入水庫,而松田畈水庫更是成為最大的豬糞堆場,水體發黑髮綠,常年散發惡臭。」桐廬分水小源村村民劉海平一邊說,一邊指著松田畈水庫。90年代,劉海平和村裡的207戶養殖戶一樣,靠養豬賺點錢過日子。
  • 五指山上來科技特派員,綠了山頭富了鄉鄰
    原標題:五指山上來科技特派員,綠了山頭富了鄉鄰 「我們依託科技特派員的力量,加強對高素質農民、返鄉農民工、本土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等人員的培訓,發揮其科技『二傳手』的作用,讓他們逐步成長為依靠科技實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取得良好的成效。」
  • 美呆了!綠尾大蠶蛾在自然博物館「破繭成蛾」
    這兩天,淡綠色的綠尾大蠶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破繭成蛾」,棲息在花間枝頭和玻璃牆上,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目光。科技館工作人員介紹,館方從雲南引進了160多隻富有觀賞價值的綠尾大蠶蛾,在給市民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希望向市民科普蛾與蝶的區別。
  • 國貨崛起東風下 國產美妝逆襲的「三原力」
    01  產品力:獨特原料與先進技術  原料與技術向來是決定美妝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而依託地大物博的中國,借靠技術的創新和改進,國產美妝品牌研發出了驚豔消費者的優秀產品。專研玻尿酸的品牌潤百顏,以及專注山茶花潤膚油的林清軒,都是利用獨特的原料和工藝,實現了在產品力上的逆襲。
  • 異能文,她穿越成廢材小姐,逆襲後變女強人周旋在眾多夫君中!
    異能文,她穿越成廢材小姐,逆襲後變女強人周旋在眾多夫君中!作為一名熬夜也要看小說的深井書蟲,書荒簡直就是最不能忍的事情,為了廣大書友們的幸福著想,接下來就由小編給大家推薦:異能文,她穿越成廢材小姐,逆襲後變女強人周旋在眾多夫君中!第一本《金牌殺手穿越:廢材二小姐》作者:奔跑的風聲簡介:她是世界頂級的金牌殺手、冷清、腹黑。
  • 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
    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那麼,人生曲線處於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人生極度的低落感發生在哪些時候呢?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二問,我到底懼怕什麼?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人生之路,如群山的連綿起伏,巔峰不驕,谷底不躁。歷經谷底的沉澱,才會讓人生升華。
  • 循化山頭有個「守綠人」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大山走來,始終心懷對家鄉大山的熱愛與尊崇;守一片初心,默默堅守為美麗循化植綠興綠守綠。20餘載歲月,一個平凡人用深情演繹為家鄉添綠的故事。這背後,是越來越多循化人對家鄉綠化的多年堅守、深切自信,更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 30年,從興盛到衰竭,野生大黃魚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野生大黃魚資源和舟山漁場究竟是如何走向沒落的?這正是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黃魚的生存狀態定為極危野生大黃魚:從盛極一時到瀕臨枯竭,只用了不到30年在1954年,舟山漁場的漁獲產量達到了30萬擔,其中有15萬擔都是大黃魚——由此可見,大黃魚曾是舟山漁場的絕對優勢種群。
  • 鄉村史記丨江蘇海陵:高效農業點「綠」成「金」,古老水村變身...
    如今的罡門村草木蔥蘢、別墅成排、綠樹成行、美麗富饒,先後被江蘇省、泰州市表彰為「江蘇省水美鄉村」「泰州市最美鄉村」,古老水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卉之村」。近年來,泰州市罡門村在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聚焦「黨建+鄉村振興」,深化「書記項目」建設,先後流轉土地2500多畝,依託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以花卉苗木為特色的高效規模農業。
  • 生態綠了,口袋富了!神農架大九湖「釘子戶」 後悔搬晚了
    生態綠了,口袋富了!神農架大九湖「釘子戶」 後悔搬晚了  群山懷抱裡,草甸開闊,9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湖泊鑲嵌其中,錯落有致,波光瀲灩。這裡就是被稱為「雲間溼地」的湖北神農架大九湖。  今年52歲的盧德焱是土生土長的大九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