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養生騙局
免費,是這種營銷模式的敲門磚。事實證明,這種不帶有任何欺騙和強迫性質的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對於老年人來說誘惑相當大
「康福寶,天天見,一天不見就想念。」
「蹦蹦跳跳,每天一小時,所有藥物不用服。」
……
一群五六十歲的老年人一起拍打著雙手,齊聲地喊唱著這些口號,神情興奮而忘我,像是在進行著一種神聖的儀式。
「遍布全國的理療床免費體驗店每天都是這樣開始的。」4年前,央視的3?15晚會就這樣總結道,可如今,被這個頗具影響力的欄目曝光的理療床,市場依然不減當年。
當然,養生從來不是一個新晉的話題,各種養生騙局更不是,在這個領域,騙子從來不為「市場需求」而發愁。倒是那些源源不斷的求「健康」若渴的人們,總在為如何求得健康而煩惱,因此當機會擺到面前時,總是害怕錯過,而義無反顧地掉下去。
以包治百病的名義
遍布全國、可能稱得上是暢銷產品的理療床品牌各異,但是它們其實驚人地相似:號稱能夠治療近百種疾病,價格昂貴,遠紅外線高科技,顧客幾乎是清一色的老年人。
當然並不僅是這些。
「商家說顧客是上帝,在他們那裡,顧客是爹媽。」重慶萬州的高勇(化名)忿忿地說。在這位年輕人看來,他的父母是這類理療床的受害者,確切地說,應該說是受騙者,因為目前來看父母似乎只是損失了金錢。
不獨重慶,稍加調查便不難發現,包括北京等大城市在內的全國買理療床的免費體驗店都是高度一致的經營模式:開在社區裡或社區附近,不設期限的免費體驗,對入店體驗的老年人親熱地稱呼為「爸爸、媽媽」,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免費,是這種營銷模式的敲門磚。事實證明,這種不帶有任何欺騙和強迫性質的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對於老年人來說誘惑相當大。
高勇說,他的父母一開始就是聽鄰居說起,去店裡試了一下,發現居然是真的無條件免費,效果還不錯,於是每天都去,風雨不改。「我父母都是非常節儉的那種人,也不是那種容易輕信什麼的人,如果不是這樣,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接觸這東西。」
免費的吸引力使得這些理療床完全不需要打廣告,依靠著老人們的口耳相傳,開在各地的免費體驗店每天都是人滿為患,老人們甚至需要大清晨地跑去排隊,以獲得當天的體驗機會。
當然吸引老人們的不僅是免費給身體的毛病一個治癒的機會。在那裡,老人們聚在一起,有各種活動,喊口號和唱歌只是其中的兩種,大家可以一起聊天,體驗店的工作人員會給大家熱情周到的關懷,向大家普及健康知識、邀請專家給大家講座,當然也會告訴大家理療床的工作原理,它是如何的神奇,如何的能夠治療包括糖尿病這類尚是醫學難題的慢性疾病。老人們在那裡過得可謂其樂融融。
家裡不能理解的年輕人覺得非常奇怪:「風雨無阻,天天報到,比我上班還準時。」多數年輕人會對此一笑置之,直到老人回家鬧著要買一臺理療床的時候,才發現大事不妙。
「我爸媽平時非常節儉,上百塊的衣服都捨不得買兩件,在買菜時經常為了幾毛錢跟人討價還價半天,突然說要拿一萬多塊錢去買那個床。」高勇當即表達了他的不理解與不支持,為此與父母大吵了一架。
高勇還專門到那家店裡看過,每天都是人流不斷,非常熱鬧,不過他發現,去那裡的老年人都跟父母一樣,其實沒什麼大病,無非是些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開始的時候基本都是圖個小便宜,去得久了,買的人也不少。
後來他的父母自己拿了省吃儉用的積蓄去買了一臺,攔都攔不住。「實在是沒辦法,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包治百病的東西,那醫生就得失業了,醫院關門得了。」高勇清楚父母肯定是上當受騙了,卻怎麼也說服不了他們。
父母對理療床的療效深信不疑,買回來後每天都堅持做。「有時候我看到新聞,曝光理療床的負面效果,還導致出了人命,跟父母說,他們也不理,說那是個別人的身體問題。」
在北京,工商部門在查處一家理療床免費體驗店時,甚至遭到了正在店裡做體驗的老人們的「圍攻」,他們紛紛聲援該店「人家沒說讓我們買,沒錢可以免費做」、「以前毛病挺多的,現在都沒了」、「人家確實有效果,不是虛假的」。
總有一款命中
「包治百病」的理療床當然不是老年人唯一會遇到的求得健康的機會,機會多的是,關鍵是,總會有人在製造它們。
平時就熱衷於養生的77歲的北京老人宋蘭英(化名),也屢屢碰到這樣的機會。此前,發現小區門口新開了一家保健按摩養生館,抱著試試的態度她就去了。覺得師傅的按摩手法不錯,對自己身體毛病的分析還比較準確,再聽著店裡人滿口穴位、經絡的專業術語,許多能說到點子上,老太太開始相信,這是家靠譜的養生館。
看到老太太確實有興趣,店員開始給她介紹會員制度,推薦辦會員卡更划算,可以不限次數地隨時到店裡享受包括養生足浴、保健按摩等各類項目,還能帶著老伴一起。
宋蘭英聽著聽著心動了,於是花了5萬元辦了一張會員卡。隨後的一個月也經常光顧這家養生館做按摩,卻逐漸發現腿有點痛,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有骨裂現象,估計是按摩外力過大導致。如此有一個多月,宋蘭英一直在家休息,等腿好了再到這家養生館一看,早已人去樓空。
考慮到家裡人平時就對自己熱衷於各類養生頗多意見,宋蘭英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此作罷。
當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這麼好騙。全國各地發生的多起案件揭示了忽悠者們的慣用手法,流程也並不那麼簡單。
通常是有一個關於健康養生的講座,往往有一個特定但並不狹窄的主題,組織者聲稱參加講座的人會獲得一些免費的小福利,通常是一袋洗衣粉或小盆之類的日用品,以便吸引老人的興趣,這也確實奏效。
在最初的兩天,組織者會向老人們推銷一些便宜的保健品,承諾買多少返多少並以實際行動證明他們絕對信守承諾。
在贏得越來越多老年人的信任之後,這通常只需要短短幾天的時間,忽悠者們開始拿出他們真正的產品——通常是一款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被冠以藥品的名義),宣稱效果極佳但價格不菲。
受此前買多少返多少的思維定勢影響,面對此產品,老人們自然上當。次日再到講座現場等待返還時,忽悠者們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僅從媒體上曝光的來看,全國已有多地發生過類似的詐騙案件,受騙者絕大多數是老年人,每起案件的受害者數量從幾十人到幾千人不等。
另外被媒體屢屢曝光的還有通過為老年人免費體檢,誇大乃至虛構其身體病患,藉以推銷保健品。
無論是賣理療床的還是賣保健品的,似乎都摸透了老年人的心理,準確拿捏住了老年人的軟肋。其促銷形式也由街頭促銷到會議營銷再到短途旅遊促銷最後演變到親情誘導。推銷手段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隱蔽、越來越具欺騙性。
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誇大功效的現象。儘管媒體關於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報導屢見不鮮,但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
有人認為許多老人熱衷於參加保健品講座,主要是老年人情感空虛,明明知道是促銷活動,但仍去湊「熱鬧」,結果深陷其中;也有專家認為,老年人最怕的是疾病和孤獨,而一些保健品推銷人員往往抓住了老人的這些心理,屢試不爽。
老年養生也「瘋狂」
「我並不是被商家忽悠才買了這麼多。」傅老直言,相較於家人的不理解,他反而和那些銷售人員更能產生共鳴,不管是不是出於推銷保健產品的目的,他們一口一個「爺爺」、「大爺」和不停地噓寒問暖,都讓傅老很受用
法治周末記者 趙晨熙
3500元,1800元。前者是北京市民吳英79歲的老母親宋敏每月的退休金,後者是宋敏老人平均每月花費在購買保健品上面的費用。
「1800元這筆費用是我大致算出來的。」吳英一再向法治周末記者強調,實際數字只會多不會少。
宋敏老人只是眾多痴迷養生「大軍」中的一員,在這批「大軍」中,老年人是絕對的「中堅力量」。就在不久前,有媒體曝出瀋陽一位84歲的老人6年來共花費30萬元購買保健品,其中約有5萬元的保健藥品甚至還沒來得及吃,就已過期扔掉。
以節儉著稱的中國老人,為何一擲千金痴迷購買養生保健產品?
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老年人痴迷購買保健品等「養生之道」,是因為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企圖通過購買保健品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緩解焦慮。
專家建議子女和政府社區應更多關照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並幫助他們更好地去分辨真正有效的方式來保持身體健康。
「閉關養生」
2月15日上午10時,當法治周末記者來到北京市昌平區名流花園小區宋敏老人的家時,得知老人此時正在樓上「閉關」。
推開二樓西側的一間房,記者便見到了端坐在棕紅色皮沙發上的宋敏老人,老人從頭到腳一套「全副武裝」的架勢著實讓記者嚇了一跳。
只見老人雙手平放搭在膝蓋上,兩隻眼睛被白色的護眼貼「罩」住;鼻子裡的一根塑料管,直接通向沙發旁放置的一臺制氧機;沙發上放置的電動按摩球讓老人的後背不時地晃動;腳下踩著的足浴盆中,黃色的藥水還在不斷地震動著。
聽到有人進來,老人並沒有起身,只是禮貌地問候了一下,就再沒有任何動作。宋敏的二女兒吳英見狀忙將記者帶出屋子,「我媽養生的時候不喜歡別人來打擾,咱們去外面等」。
對於宋敏這樣類似武俠小說中高手們的「閉關養生」,家裡人早已見怪不怪。
吳英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母親大概在10年前就開始關注養生,到了70歲以後就接近了「痴迷」的程度。這樣的「閉關養生」則是從去年開始「升級」的,如今每天都要進行兩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次持續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這期間她不會做任何事情,家裡人也從來不會去打擾她」。
吳英說,母親宋敏是一家印刷企業的退休職工,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對平時愛好不多、生活上也很節儉的母親來說並不算少。「她的衣服和鞋都是在附近菜市場『淘』的便宜貨,不過在買保健品的問題上可從不含糊,非常捨得花錢,每月的退休金大部分都被用在了購買保健品上。」吳英無奈地攤了攤雙手。
說話間,屋門被打開,宋敏老人手中捏著兩個剛被貼完的眼貼走了出來,「貼完眼睛就是舒服多了。」老人邊說邊彎腰將眼貼扔進垃圾箱,隨後拍了拍記者的肩膀,「你們這些年輕人工作忙,平時太費眼睛,也應該試試這眼貼,貼完絕對好用。」
「這是什麼眼貼?有什麼用?」見記者來了興趣,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立刻浮現出了些許笑容,開始向記者介紹起這款眼貼。
可能是這個話題觸及到了老人的「興趣點」,她越說越興奮,乾脆直接拉起記者的衣角,示意記者跟她到另一間屋內「詳談」。那裡,存有她大量養生保健的「設備」,算得上是家中的一個「小養生堂」。
「一擲千金」
這間「小養生堂」雖然只有十幾平方米,但裡面堆放的各類養生保健品卻是「琳琅滿目」,記者很快便找到了宋敏剛剛「閉關」所使用的眼貼、制氧機和足浴盆等保健產品的包裝盒。
「來來,坐床上聊。」宋敏的話將記者的目光拉到了屋內的這張單人床上,保健按摩床墊、保護頸椎的健康枕……坐下前宋敏還不忘向記者介紹一下自己這張床上的多件「高科技保健品」。
當問及為什麼會如此「痴迷」保健品時,老人有些不高興地糾正了記者的用詞,「不是『痴迷』,而是養生保健品真的能讓我的身體健康起來」。
宋敏告訴記者,由於年輕時不重視身體,她便患上了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身體一直比較虛弱,生病跑醫院是常事。10年前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她開始喝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的靈芝茶,用她自己的話說,雖然這不是藥,但喝完之後身體確實感覺硬朗多了,現在換季都不怎麼感冒。
以前沒怎麼接觸過保健品。但起碼吃上以後就沒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往醫院跑。正是這種實際效果讓宋敏開始逐漸「信賴」起養生保健品,不但靈芝茶多年來從未間斷過,她也開始在不斷了解和嘗試其他具有各類功效的保健品。
《老年報》、《健康報》這類報紙是宋敏的最愛,因為上面不僅介紹了一些老年人養生的知識,還有不少新型養生保健品的廣告。宋敏告訴記者,像制氧機、泡腳盆等不少養生產品都是她從報紙上看到併購買的。
「只要我覺得這東西對我有用,就會打電話購買,廠家會直接送貨過來。」說著,宋敏老人就熟練地向記者介紹起了自己前不久定製的一款「海氧100」型制氧機:「報紙上說老年人多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飽和度,對腦、肺、肝、腎等重要器官的衰老及發病起到延緩作用,還能降低頑疾突發的機會。」
吸氧有這麼多的好處,讓宋敏覺得這款2800元買來的制氧機一點也不貴。
為購買保健品「一擲千金」,在宋敏看來很正常。「歲數大了,吃也吃不動了,花錢買那些穿的更沒用,都不怎麼上街,誰還看你?只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宋敏笑著說,到了這個年紀就更應該「惜命」,花錢買健康、買長壽,不生病、不住院也能讓孩子們省心。
其實宋敏老人並不只是單純追求金錢上的養生,除了購買各類保健品,北京衛視的《養生堂》節目也是她必看的節目之一。
「養生堂傳授了很多重要的養生之道,包括一些疾病前期的發作徵兆等,特別有用。」每次看節目,她都會拿上筆和紙,像聽課一樣對其中的重要內容進行記錄。
老人「偷偷」向記者透露,這其實不僅是為了讓自己記得更清楚,更是希望孩子們能多看看這些養生方法,「她們只知道工作掙錢,從不重視健康,忘了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老年養生切忌盲目
宋敏老人講起養生來頭頭是道,但她的家人卻沒這麼輕鬆。大女兒吳燕就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對於老人「瘋狂」購買保健品的行為,家人早就阻攔過,雖然她們都希望老人能健康長壽,但也擔心會被廠商忽悠,買來的這些所謂保健產品沒有實際效果甚至產生副作用。
不過勸阻非但沒有起到效果,還招致老人幾次大發雷霆,認為孩子們就只在乎錢,而不重視自己的身體。「我買這些保健品用的也是自己的錢,你們憑什麼管?我花錢買健康難道不行嗎?」老人這樣的反問令家人難以回答。
經歷了幾次不愉快的嘗試,家人們最終放棄了說服老人。而經常購買各類保健養生產品也讓宋敏的「豪爽」出了名,現在甚至有不少推銷電話會直接打到家裡來,「熱心」地介紹各種新型保健品及其功效。
雖然不再勸阻,但家人還是和宋敏老人「約法三章」:一是買保健品可以,但是必須購買正規廠家的產品,如果是食用的,到貨後要看看有沒有保健食品的「小藍帽」標誌;二是不輕易參加那些保健產品提供的所謂體驗或免費體檢等活動,以免受騙;三是生病了必須及時就醫。
在宋敏看來,這幾條「約法」純屬多餘,雖然自己迷養生,卻還沒「傻」到傷害自己健康的地步,她心裡很清楚保健品畢竟不是藥,只能起到預防、提高身體機能的作用,真正有病肯定要去醫院治療,「我還經常跟小區裡其他老人講,養生歸養生,不能不信醫,切忌盲目」。
這些養生產品究竟功效如何?宋敏的家人也說不好,但吳英表示,母親在最近幾次去醫院檢查身體時各項指標確實都還正常,「起碼說明沒什麼副作用吧」。
現在吳英她們幾個孩子也經常幫母親購買多年來一直在吃的安利紐崔萊、靈芝茶等保健品,她們的願望很簡單,「能讓老人高興、身體健康,做兒女的就知足了。」
溫情銷售VS老年需求
宋敏曾向記者透露,在「養生大軍」中,像她這樣的老年人絕對是「中堅力量」,平時她在小區溜達,就常聽不少老人相互交流養生和購買保健品的心得。
此前《中國新聞周刊》與騰訊網做過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在全國1928個接受調查的家庭中,有近六成老人買過保健品,而在這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消費數額在1000元至5000元之間,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消費數額達到5000元以上。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工體南路的傅博現在每天早上都會「悄悄」提醒父親家的保姆:「別讓老爺子隨便出去。」這麼做不為別的,就是怕老人再隨便參加各類養生保健講座,買一堆保健品回來。
今年66歲的傅老患有風溼性關節炎,常年尋醫也未徹底治癒,去年6月他在街上遛彎時無意領到一張廣告紙,上面是某老年保健免費講座的入場券,會場上主講人「恰好」推薦了一種抗風溼的老年保健貼片,傅老當即回家取了1000多元購買了幾盒。
且不論該貼片效果如何,傅老此後便在商家的「帶領」下迷上了購買保健品。
據付博介紹,改善睡眠的、延緩衰老的、增強免疫力的,只要覺得對自己身體有好處的,老人通通購買,甚至還給老伴和孩子們買了不少,「這些保健產品都不便宜,我爸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基本都用在了這上面,要是再這麼買下去回頭都得借錢去了。」
「我並不是被商家忽悠才買了這麼多。」對於家人的態度,傅老顯得很不屑,自己患有不少慢性病,醫院也沒法根治,用這些保健品能緩解痛苦,總比老上醫院看病便宜多了,「買來這些東西,不管我吃不吃、用不用,反正看著就踏實安心,歲數大了還圖什麼,就當花錢買自己高興了。」
傅老直言,相較於家人的不理解,他反而和那些銷售人員更能產生共鳴,不管是不是出於讓自己購買保健產品的目的,他們一口一個「爺爺」、「大爺」和不停地噓寒問暖,都讓傅老很受用。「孩子們工作忙,不會經常打電話問我的身體情況,他們卻總是打電話過來問候我,還送過幾本養生的書,我沒事就翻翻。」傅老打心眼裡覺得這些「孩子」不會騙他,這些保健產品就算功效沒那麼好,起碼也不會有害。
其實讓傅老迷上養生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和其他老人擁有共同話題。「年輕人見面聊電影明星,老年人的話題就是養生保健。」傅老說,平時在家多看些養生知識,幾個老人聚在一起後再聊聊自己新發現的產品,學到的養生竅門、偏方,這種分享交流也給晚年生活增加了樂趣。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老年心理研究專家王大華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指出,老年人痴迷養生保健一方面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發產生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因此用吃保健品等方式去抵抗恐懼感;此外現在大多子女不在老人身邊,對老人的關懷不夠,使得他們會通過養生保健等方式使自己的安全感得以彌補;而老年人大多具有的從眾、孤獨等心理再加上一些商家的煽情銷售,會讓老人有被關注、被關愛的感覺,進而產生大量消費。
對此王大華建議,家人對老年人養生應謹慎對待,不應一味勸阻,而應多從實際出發照顧老人的情感需求,多看望和關照老人,讓他們對生活保持樂觀和自信,並逐步引導他們進行正確合理的養生保健;此外政府及社區也應該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娛樂場所,開辦相關的健康科學講座,幫助老年人更好地去分辨真正有效的方式來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