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效應知多少:從三個「諾獎」到量子計算機

2020-12-03 數學經緯

科學家分兩個類型,I型能徵善戰,攻克一系列科技難題;II型運籌帷幄,指明科技的主攻方向。張首晟無疑屬於II型,他開創了全新的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預言「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被證實,預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被證實;發現「天使粒子」證實了Majorana80年前的預言——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是繼「上帝粒子」發現以來基礎物理的重大成就;同時他的研究還涉及量子計算、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領域。2007年,他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8年9月,張首晟獲得歐洲物理獎,其團隊掌握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將帶來世界晶片的革命。

張首晟

先來說說拓撲絕緣體。按照導電性質的不同,材料可分為導電的——導體,如金屬,和不導電的——絕緣體,如陶瓷。拓撲絕緣體卻比較怪異,通俗說,它的內部是絕緣的,而邊界或表面卻是導電的,就好像在一塊陶瓷的表面鍍上一層導電的金屬。但又有不同,關鍵是「拓撲」,鍍上的金屬可以被剝落,而表面卻永遠會有,即其邊緣導電態在保證一定的對稱性前提下是穩定存在的。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其表面,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

拓撲絕緣體

霍爾效應則更有意思,它是電子在電場+磁場中的流動產生的效應。這一現象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E.H.Hall,1855—1938)於1879年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的: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通過導體時會發生偏轉,垂直於電流和磁場的方向會產生一附加電場,從而在導體的兩端產生電勢差。值得注意的是,發現霍爾效應時,霍爾只是一名研究生,而且電子尚未被發現(1897年由湯姆遜發現)。根據霍爾效應做成的霍爾器件,就是以磁場為工作媒體,將物體的運動參量轉變為數字電壓的形式輸出,使之具備傳感和開關的功能。

霍爾效應

在霍爾效應發現百年後,1980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利青等在研究極低溫度和強磁場中的半導體時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克利青為此獲得了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05年,英國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實驗中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在常溫下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他們於2010年獲諾獎。石墨烯是一層碳原子構成的平面結構,厚度只有0.34納米,是至今發現的厚度最薄和強度最高的材料。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用到非常強的磁場,因此至今沒有廣泛應用於個人電腦和可攜式計算機上。

量子霍爾效應

1982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和美國物理學家勞克林、施特默在更強磁場下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這個發現使人們對量子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他們為此獲得了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除了帶有電荷外,電子還擁有另一個特性——自旋,擁有正常電子結構的材料可以與電場發生作用並最終出現帶自旋的霍爾效應,這需要基於拓撲絕緣體。2007年,張首晟教授預言「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之後被實驗證實。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材料使得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旋轉驅動且幾乎沒有能量損失的導電性,並且無須強磁場和低溫的條件。如果量子自旋霍爾系統中一個方向的自旋通道能夠被抑制,比如,通過鐵磁性,這自然的會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它是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2010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帶領的團隊與張首晟教授等合作,從理論與材料設計上取得了突破,他們提出磁性離子摻雜的一些拓撲絕緣體能形成穩定的鐵磁絕緣體,是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北京時間2013年3月15日凌晨,世界著名權威學術刊物《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薛其坤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消息。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的自旋是1/2,有兩個方向,而光子本身是自旋為1的粒子,本身的傳播行為便具有內稟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在一些具有強烈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材料中,光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將會非常明顯,對於這一類材料的研究促進了一門新興的材料研究分支——光子拓撲絕緣體。

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有可能利用其無耗散的邊緣態發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從而解決電腦發熱問題和摩爾定律的瓶頸問題。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作用:無需高強磁場,就可以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例如極低能耗的晶片,進而可能促成高容錯的全拓撲量子計算機的誕生——這意味著個人電腦未來可能得以脫胎換骨。

天道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比肩諾獎 或促成投資新主題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昨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攻克世界難題。  「量子霍爾」是諾獎熱門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在一個通有電流的導體中,如果施加一個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由於洛倫茲力的作用,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產生偏轉,從而在垂直於電流和磁場方向的導體兩端產生電壓,這個電磁輸運現象就是著名的霍爾效應。
  • 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後,他成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利用材料內部自身磁場的激發便能產生零耗散邊態電流。2013年,年僅28歲的常翠祖是清華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的一名博士生,憑著對物理的直覺和執著,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國際上首次製備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材料,並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量子霍爾效應,於1980年被德國科學家發現,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薛其坤院士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普通人來說,拗口而晦澀。但在物理學家眼中,它"神奇"又"美妙"。因為它的發現可能帶來下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採用這種技術設計集成電路和元器件,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做成平板電腦那麼大,智慧型手機的內存可能會提高上千倍!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與計算機領域專家、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按照最新調整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獎金為每人300萬元。今年63歲的薛其坤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實驗物理學家。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與計算機領域專家、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按照最新調整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獎金為每人300萬元。今年63歲的薛其坤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實驗物理學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量子霍爾效應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片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昨天,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這項重大發現。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要實現這種量子霍爾效應所佔的磁場,是地球地磁場的十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要產生這樣的磁場需要一個非常大的設備,一般來講的話是和冰箱那麼大,一個計算機的晶片很小,顯然這種量子霍爾效應很難得到應用。 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好處在於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進程。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之後,他成為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人物專欄
    常翠祖在採訪中表示,在實驗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拓撲絕緣體材料的厚度必須控制在4-5納米之間;其次,該樣品必須通過磁性離子摻雜來實現鐵磁效應;第三,樣品的體態必須處於絕緣態。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同時達成這三個條件非常困難,打個比方就是一個人「既要有姚明的高度,又要有博爾特的速度」。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提出「電子高速公路」方案張首晟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4月9日,由這位教授領導,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團隊宣布,他們從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們的論文,3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科學》上。 對普通人而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不僅是一個讓人云裡霧裡的科學名詞,它還意味著某種科幻小說般的未來生活:若這項發現能投入應用,超級計算機將有可能成為iPad大小的掌上筆記本,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待機時間,還將擁有當代人無法想像的快速。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