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院士發表超540篇SCI論文,成果3次入選「中國科技十大進展」

2021-01-08 中國教育那些事

本期推送,讓我們走近楊金龍院士,看看他如何把科研成果送上"書架"、擺上"貨架"——

正在通過視頻進行發言的楊金龍院士

楊金龍,物理化學專家,1966年1月出生,1981年至1985年本科就讀於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物科院前身),獲學士學位;研究生階段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2019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長期致力於應用量子化學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與模擬、表面單分子量子行為的表徵與調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創性和系統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是2000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6年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11年美國物理學會增選為會士,2014年作為突出貢獻者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集體)。

專注理論,他把成果送上"書架"

讓科研成果上"書架"或上"貨架",對很多科學家而言意義重大。上"書架"就是"錢變紙",做好原始創新;上"貨架"就是"紙變錢",把成果用起來,變成產品。對於楊金龍而言,上"書架"與上"貨架"並不矛盾,兩者缺一不可。從凝聚態物理研究,到量子化學研究,三十多年來,楊金龍始終與微觀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打交道。他說:"在微觀尺度上,物理與化學是分不開的,化學物理就是用物理的手段來研究化學的問題,研究的都是分子、原子最基本的規律。"

"單分子科學團隊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探索自然、發現規律,然後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機制、新判據,解決實際問題。"楊金龍介紹。在新概念方面,他提出雙極磁性半導體的概念,突破用磁場調控自旋的傳統固有模式,為發展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在新機制方面,他提出具有內稟電偶極矩的二維納米催化劑,突破傳統理論對催化劑能隙的限制,用紅外光也可直接分解水制氫。在新判據方面,他提出一種新判據來認定電子陰離子化合物,為建立普適的電子陰離子化合物理論奠定基礎。

近年來,楊金龍在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論設計與模擬、表面單分子量子行為的表徵與調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如成功實現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等,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截至2019年11月,他已發表SCI論文540餘篇,其中3篇發表在《科學》上、5篇發表在《自然》上,相關成果3次入選"中國科技十大進展"。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槓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從國家和社會發展來講,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泉。"楊金龍坦言,對於從事量子化學理論研究的他來說,將更多成果送上"書架"是他的夢想。

創新轉化,他把成果擺上"貨架"

零排放、零汙染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代表著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但當前氫燃料電池所使用的氫氣,通常含有0.5%至2%的一氧化碳。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心臟",燃料電池鉑電極容易被一氧化碳雜質氣體"毒害",導致電池性能下降和壽命縮短,嚴重阻礙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楊金龍等人的科研團隊花了幾年功夫,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型催化劑,可以有選擇性地高效去除氫燃料中的微量一氧化碳,為氫燃料電池在頻繁冷啟動和連續運行期間提供全時保護。他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高度認可。2019年1月,國際頂級期刊《自然》評價說,這種新型催化劑"可以解除氫燃料電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機',有望加速氫能源汽車的民用推廣。"目前,楊金龍等人的團隊正在推動這一成果產業化。

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制氫,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被視為化學的"聖杯"。楊金龍提出紅外光分解水制氫新思路,則大大擴展了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中可利用的太陽光頻譜範圍,有望對未來新能源技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我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力求讓成果上'書架'。但另外一塊,用自己發展的方法來解決國民經濟相關技術難題,也是我們努力的重要方向。"楊金龍認為,讓適合做基礎研究的人做基礎研究,更多的人要做好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在工作中,楊金龍不僅給本科新生上《科學與社會》課,還參與了一項面對中學生的"英才計劃",給中學生講科普,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把科學家的成果變成科普知識,及給老百姓傳播,是科學家的義務。"楊金龍說。

不忘初心,探索未知

在楊金龍看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他最大的興趣。"探索全世界都沒人知道的事情,這本身很有挑戰性,但把它搞清楚了,會很有成就感、滿足感,這就是科研的原動力。"楊金龍表示,做科研要沉得住氣、能靜下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當今世界,科學研究快速發展,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況並不鮮見。"科研工作者不能隨波逐流,科研底線必須遵守。"楊金龍說,做科研不是靠吹出來的,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實現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平衡。"做科研要不停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有些問題一時搞不清楚,可以放一放,等段時間換個思路,也許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近年來,楊金龍先後培養了40多名博士生。在學生心中,他始終是個溫和的人。"我的理念是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多跟他們交流、多多提問題,以此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靈感。"楊金龍認為,做基礎研究要打好紮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科研範式,要有批判性思維和敏銳的眼光,真正能抓住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人云亦云。

閒暇之餘,楊金龍有一個特別的愛好——拍攝花朵。在他的朋友圈,隔段時間就能看到他的"新作"。通過拍攝花朵,他已經認識了400多種花。"科學就像花一樣,是一種很美的東西。如果這種美的東西我不知道,我一定會想辦法認識它、了解它。"楊金龍說。

在南京師範大學2020年本科畢業儀式上,楊金龍表達了自己對"科技強國"的堅定信心。他結合自己四年的南師生活和三十五年來的科學研究經歷,與畢業生分享了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最後,楊金龍祝福廣大南師學子:"懷揣著偉大夢想,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勇敢向前吧!用你們的知識服務社會,用你們的行動報答母校,奔湧吧後浪!我由衷的祝福你們!"

素材來源:南京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編者按:2018年2月27日,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發布,北京大學共有3個項目入選,分別是:藥學院周德敏教授和張禮和院士研究組的「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丁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完成的「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分子醫學研究所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組成的程和平院士研究組的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在該研究方向上,羅鴻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Optics Letters等著名期刊已發表和錄用SCI論文30篇,EI論文6篇,ESI高被引論文2篇,Google Scholar總引用587次,SCI他引337次。
  • 這位學霸真牛:他發表30篇SCI論文,發明專利28項,獲國內大獎!
    在該研究方向上,羅鴻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Optics Letters等著名期刊已發表和錄用SCI論文30篇,EI論文6篇,ESI高被引論文2篇,Google Scholar總引用587次,SCI他引337次。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類」,並獲得「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SCPMA | 方明虎團隊成果入選「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
    9月24日,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吉林長春開幕, 論壇期間發布了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 SCIENCE CHINA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有9個院士頭銜、540篇SCI的高福落選最高科技獎,而她成為最佳人選
    高校的博士畢業,要求必須SCI論文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畢業的,好點學校SCI論文至少2篇以上。如果你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超過一定數量的SCI論文甚至都可以提前畢業。SCI論文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評職稱、考博士、還是選拔上都是個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聞作者:中國雷射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導語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90後少女博導獲阿里百萬獎金,三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
    9月9日,今年29歲的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保丹收穫了一份獎勵青年科技學者的大禮,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雖然僅有29歲,但她的學術成就已經極為硬核: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 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最年輕的入選者之一。
  • 90後少女博導獲阿里百萬獎金,三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
    9月9日,今年29歲的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保丹收穫了一份獎勵青年科技學者的大禮,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雖然僅有29歲,但她的學術成就已經極為硬核: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 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最年輕的入選者之一。她以製備簡單、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鈣鈦礦LED效率的世界紀錄;還利用錫代替鉛的手段降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毒性。
  • 《煤炭學報》再有1篇論文入選!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公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了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名單。于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6年3月發表在《煤炭學報》的論文「特厚煤層綜放開採大空間採場覆巖結構及作用機制」成功入選,截至目前,該論文在中國知網被引用次數100次,下載1197次。于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煤礦巖層控制與安全高效開採工程技術的研究。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持研究的「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許昌人」入選。這是該所古人類課題組繼2010年度「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2015年度「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第三次獲得該榮譽。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 秦皇島市推薦的田永君、李澤椿入選「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
    近期,在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推薦評選活動中,經秦皇島市推薦的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市氣象局合作院士李澤椿榜上有名,進入公示階段。此次活動全省共評選20人進行表彰,該市推薦的兩名院士入選創歷史最高水平。  田永君院士團隊長期從事亞穩材料的研究工作。
  • 近1個月來,南方科技大學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多篇論文!
    、Nano Energy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論文總引用超過6000次,H指數38;已申請專利28項,獲得授權中國專利16項、美國專利3項、國際專利1項,參與了兩部英文專著中5個章節的編寫;應邀在美國TMS、國際陶瓷年會CICC、中國熱電大會等重要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獲首屆騰訊「科學探索獎」,深圳市孔雀計劃人才(B類);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下屬熱電材料及應用分會理事,英國物理學會IoP旗下雜誌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楊金龍長期致力於應用量子化學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與模擬、表面單分子量子行為的表徵與調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創性和系統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發表SCI收錄論文540餘篇(第一和通訊作者280篇),其中Science 3篇、Nature 5篇、Nature 子刊10 篇、J. Am. Chem. Soc. 31篇、Angew. Chem. Int.
  • 中國科學家佔比超12%!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南開12人次入選
    2018年以來,曹雪濤院士團隊、饒子和院士團隊、陳永勝教授團隊等相繼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張偉平院士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數學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陳軍院士團隊在先進電池材料領域、陳悅教授在原創抗癌新藥領域獲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白石崖溶洞內景 蘭州大學供圖【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耿睿)12月1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