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趙祖康、茅以升、侯德榜(中)、惲震等赴南京向李宗仁遞請願書時留影。
作者:閻曉明
1949年7月23日報紙刊載侯德榜回津新聞
1949年4月10日。夜幕降臨後,天津市軍管會和天津市委的主要負責同志齊聚天津火車站,秘密迎接一批來自北平的重要客人。晚9點,劉少奇一行乘坐的火車悄然抵達,受毛澤東和中央的委託前來天津調研,為即將建立的新中國探索經濟建設和城市工作的問題與經驗。一個月前,毛主席在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的任務和主要途徑。然而,對於毫無城市經濟工作經驗的共產黨人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重大考驗。為此,毛主席和中央特地組織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天津行動」。從棉紡一廠的紡織機前到天津自行車廠的裝配線上,從天津造紙總廠、中央電工器材廠、天津汽車制配廠的車間廠房到東亞毛紡廠、天津鹼廠的勞資雙方,到處都留下了劉少奇同志實地調研的步履與足跡。
4月25日,劉少奇在耀華中學禮堂的報告會上頗具前瞻性地講到了經濟發展與科技人才的關係:「中國知識分子很少,有文化程度的人只佔百分之十,大中學生在人民中佔的比重極小,人們寶貴知識分子。」他鼓勵知識分子要好好發揮技術專長和管理才能,與工人們團結一致把生產搞上去。據當時《天津日報》報導,一位曾留學美國,當時對中國前途很悲觀的工程師聽了這番話觸動很大,深感「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的光明和幸福」。5月3日下午,劉少奇又在軍管會文教部會議室親自召集專家、教授座談,鼓勵大家:「軍事時期很快就要過去,天津要建設,要有辦法。你們誰能做什麼,就毛遂自薦。」在場的專家教授真正感到了共產黨對他們的重視。劉少奇回到北平後,立即到香山雙清別墅向毛主席匯報了天津之行的情況,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此後,劉少奇在天津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經毛主席批准,在黨內外廣泛傳達,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不僅在天津知識界得到理解和擁護,而且從天津迅速飛向外地,傳遍全國,對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科技發展可謂意義重大。
圖為1949年5月7日劉少奇視察天津永利鹼廠。
5月7日,在天津調研的劉少奇風塵僕僕地趕到塘沽永利鹼廠調研。當時,即將取得全國解放,百廢待興,人才為重,所以他向代理廠長佟翕然詢問侯德榜博士的近況,十分誠懇地提出:「願與侯德榜、孫學悟晤面,共商國家化工事業大計。」得知侯德榜當時尚在印度,便充滿期待地說:「國家有大的事情和他商量並請他做,請侯先生趕快回到華北來。」就這樣,身負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託,劉少奇在「天津之行」中,向海內外的科技精英們發出了著名的「天津之約」。侯德榜得知此情,立即應約從印度動身,繞道朝鮮,於1949年7月21日回到天津,將印度方面付給他的11萬美元酬金全部轉送永利,作為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基金。原中共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於建接受採訪時說:「在新中國還沒有宣告正式成立的時候,很多知識分子對共產黨政權還處於觀望階段的時候,侯德榜回到天津,具有極大的震撼作用和引領性意義。」
侯德榜用個人酬金所資助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是中國第一所化工研究機構,社長正是劉少奇所希望晤面的另一位著名科學家孫學悟。據《天津科技志》記載:「該社於1932—1942年完成412項研究項目,並為中國化工業和應用化學研究培養了大批人才。1951年,該社歸入中國科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著名漫畫藝術家方成,曾在黃海社工作,他在自傳中說:「解放後,全國化工界的骨幹很多是這個大集體的成員,很多資格較老的工程師都是『永久黃』的熟人。」道出了「永久黃」與中國化工科技人才之間的重要關係:「凡有化工處,多有『永久黃』。」從這個現象來看,1949年春劉少奇的「耀華之論」「天津之約」和兩個月後侯德榜的「天津之歸」,都在天津的科技發展史尤其是「科技人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