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上最龐大的生物系統,大到藍鯨、小到微生物,都是海洋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鯨魚,是這個生物系統中比較特殊的存在,目前是世界上已知海洋生物中,最龐大的生物。
它們在死亡後,有個非常詩意的名字-鯨落。
鯨魚在死亡後沉入海底,在死亡後漫長的時間裡,它的屍體會被魚類、微生物分解,這個過程被科學家稱為鯨落,一隻鯨魚死亡後的,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鯨落可維持至少43種12490個生命體的生命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鯨魚的屍體被分為四個階段,被上萬個生物吃掉屍體,促進了新的生態環境的誕生,也構成了一個嶄新的海底生態圈。
海洋佔據地球上絕大部分的面積,鯨落的過程也很難被人類科學家觀測到。為了能夠了解鯨落的過程,在2003年到2005年間,日本海洋地球科與技術研究機構生物圈研究中心,做了鯨落實驗,他們把抹香鯨的屍體丟到了日本南部深海中,開始進行為期兩年的鯨落觀察試驗。
屍體丟入海底三個月之後,大量軟體組織已經被吃食殆盡,只剩下頭部和大量脂肪組織,但大部分骨架依然存在。
一年半之後,鯨魚屍體出現了大量生物,鯨魚骨骼上長滿了貝類,一個不小的生物圈產生,而這個過程,在一年半的時間數量會達到最高,之後會慢慢減少。
但是由於人類長期捕殺,鯨魚的數量越來越少,甚至很多鯨類都面臨滅絕的危險。
早在千年之前,人類就開始在海洋中捕殺鯨魚,在二次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捕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鯨油,鯨油的用途多種多樣,可以用來做照明的燃料、高檔潤滑劑,還能做成黃油和肥皂。鯨魚皮也能做成各種生活用具,甚至很多裝飾品和服裝都是用鯨魚身上的零件做成。
當時人類捕鯨的手法也比較簡陋,在海洋中發現鯨魚,會放下小船,小船上會有水手持有魚槍,魚槍的另一端綁在大船上,小船靠近鯨魚,水手就用魚槍把鯨魚刺傷,然後跟著鯨魚等到體力耗盡,再進行二次捕殺,最終把鯨魚拉到船上製成鯨油。
人類在發現石油之前,鯨油一直是工業必需品,直到石油的出現,人類對鯨油的依賴才逐漸減少,但目前日本,對於鯨魚的捕殺從來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