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羅衛東,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大學要有自己的精神
19歲從杭州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大學教書38年了。
我時常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大學?大學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也是最持久、最有社會聲譽的公益機構。正因如此,大學承擔著歷史和社會責任,需要追求真理,並把對真理的理解、正確的價值觀內化在學生的精神裡,讓學生在畢業離開校園後,能推動社會往好的方向走。
而一個好大學最本質的特徵是尊重學問。學校的聲譽是靠高水平的老師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還記得我在杭州大學工作時的老校長沈善洪。沈校長不苟言笑,他家住在杭大新村,每天走路上下班,別人跟他打招呼,他都愛答不理。但他極為重視學術,非常尊敬學校裡有學問的老先生,每每遇見都是畢恭畢敬的。
當時的杭大還有一個奇觀:30歲出頭的博導、教授一大串。這都是因為沈校長愛才惜才,慧眼識珠,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任用了好一批小年輕。只要有才能,就「跳著」來。如今,這些教授都已是學術界的翹楚。文科有陳植鍔、史晉川、張湧泉、包偉民、徐輝、肖瑞峰、廖可斌、王勇、孫笑俠等,理科有王堅、王重鳴、陳杰誠、葉高翔、林強、朱利中等,這批當年破格晉升的年輕人中,如今多數已經成為院士、文科資深教授、長江特聘教授,我自己也是沈校長一手扶植提拔起來的。
在杭大工作期間,我耳濡目染了沈校長的辦學戰略、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激勵著我去更好地體會應該怎麼辦好一所大學,應該體現什麼樣的大學精神。
真正要辦好一所大學,辦一所能為國家為世界作貢獻的大學,很難!現在我們辦學最大的困難是,不能為了理想損失當下,也不能為了當下損失理想。如何才能在當下體現自己的辦學理想?這是我需要不斷探究的重要命題。
但我能明確的是,只有把學校的精神樹立起來,把文化和辦學的厚度積累起來,我的心裡才會感覺踏實。
讀「硬書」才能豐富人格
我喜歡給學生開書單,鼓勵學生讀「硬書」,即經典且思想密度高的書。「硬書」是一個人思想的基礎,一旦看懂了、吸收了、轉化了,就會成為自己思想進步的主引擎,人生旅途的指南針,安身立命的堅實基礎,更讓學生豐富人格,在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的真實社會生活中保持清醒、自主和獨立性。馬克斯·韋伯說,學問最大的功能就是實現人的「清明」。讀「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使人「自我清明」。
雖然現在有人說,這個時代,沒什麼必要讀「硬書」了。但在我看來,只要有人類,只要有社會,只要有發展的訴求,就應該讀「硬書」。不讀「硬書」,你就不可能有穩定而可靠的思想秩序,就不會有超然的人生態度和深刻的歷史感,當然,對於社會背後的結構和動力也就缺乏應有的認識。其結果,就是凡事或者不知其然,或者不知其所以然。
我常說,雖然學生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就不容易找,但我們更要為學生的最後一份工作努力。也就是,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動力,讓他在人生徵途中,可以始終有從低軌道向高軌道發射的內在動能。這就需要學生在大學時代就樹立起高遠的人生理想、較為深刻的自我認識和對社會應有程度的理解。如果學生沒有歷史感,沒有關於生命根本性問題的看法,他又怎麼可能在很多重大的人生考驗前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如此一來,他的人生一旦到低谷就難以再衝高了。
這是我鼓勵讀書的初衷。接下來我想在浙大城院探索全面部署通識教育也正基於此。
通識教育為什麼重要?因為通識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每一個學生能在具有代入性的各種各樣的虛擬或者符號構建的情境裡,先演練一下未來人生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尤其是涉及到事業、婚戀、價值、成功這類必定是未來人生最大選擇的問題時,學校可以提供各種促發思考的教育和人際互動場景。人的一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什麼時候不該犯什麼樣的錯誤,這個就需要在大學階段事先就進行某種意義上的預演和警示。大學就是年輕人面向著未來理想進行發展的重要的人生實驗室。
確實,通識教育無法教會學生謀生技能,但通過這樣的探求、摸索、聯想和感同身受,能打下人一生最重要的底色。底色沒打好,以後到了社會上想補課也補不起來了。所以,這是大學責無旁貸、必須要做的事。
進百強是不冒進的理想
眼下,我已在浙大城院工作6個多月。轉公辦後的浙大城院在社會上關注度很高,尤其是對於我們提出的發展目標。
實際上,要在十年內把浙大城院打造成全國百強大學,是我們反覆斟酌後確定的發展目標。
浙大城院以前是民辦獨立學院,雖然在同類學校中,是佼佼者,在社會上也有較好的口碑和聲譽,但畢竟不是在強手如林的公辦大學裡比拼。要進入百強,看上去是個宏大願景。我覺得這個目標並不冒進,但有點理想主義。
所謂百強,如果光是圍著各種量化指標做文章,我想只要資源供給有保障,以杭州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經過努力並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我考慮更多的,坦率地說不是排名,而是大學實實在在的功能和貢獻。
在我心裡,浙大城院的百強目標不是數據指標含義上的百強,而是學校的聲譽要能在全國高校內進入百強,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能進入全國高校的百強。這需要我們通過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來完成使命。
但指標和聲譽也並不是完全割裂的,我要做的就是把這兩個邏輯更好地結合起來,而不是此消彼長。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來浙大城院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表現,特別是長期表現,一定會超過很多大學的畢業生。浙大城院也會深深紮根,成為一所好大學。
我們是浙大城院轉公後的首屆領導班子。希望我們這個班子能夠在五年任期內,為這個要力爭在十年後實現的目標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我覺得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