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考研浙大再創新高!城院+浙大醫學人才培養模式get

2020-12-01 澎湃新聞

原創 請關注 浙大城市學院

喜 報

今年,在浙江大學研究生錄取過程中,醫學院共計21人被浙江大學醫學院、藥學院相關專業錄取。其中有三個特點:

全——臨床醫學、藥學、護理三個專業皆有學生被浙大錄取;

高——整體水平高,總分超350分的有17人,其中藥學1601班餘滋愷以面試第一、總分第一的成績被藥學專業錄取;

優——多名學生被相關專業學科帶頭人收至麾下,如臨床1506班凌哲南成為浙大普外科導師鄭樹森院士門生。

5月28日上午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調研醫學院。

羅衛東指出,「健康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醫學院作為智力與資本密集型的學院,在綜合性大學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要有決心與信心將其越辦越好。

羅衛東指出,醫學院的發展要按照遠近結合的策略推進,承襲浙大文脈的同時,真正做到錯位與互補發展。在戰術上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戰略上結合「十四五」規劃的編制,明目擴胸,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在原有基礎上設立引領性的目標。「仰望星空、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巧幹實幹」,他期望展開想像力,大膽創新體制機制,贏得發展的資源與空間。

羅衛東點讚醫學院今年考研取得的好成績,勉勵老師們:「我們的初心就是立德樹人,要守住初心,培養更多能為國家戰略與人民健康福祉服務的醫學人才。」

這樣的好成績離不開同學們的努力,也得益於學校與浙大醫學院建立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

考研上浙大究竟是不是一件難事?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分享吧!

「五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不久前,臨床1506班韓承祚收穫捷報,被錄取於浙江大學醫學院肝膽外科,師從徐驍教授。回望備考的這一路,她認為過程中有三難:難在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難在堅持,難在心態。

韓承祚(右)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合理的作息是有效複習的首要條件。」 韓承祚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制定了一套計劃。因為早上的學習效率最高,她每天都早早去自習室學習,晚上儘量不熬夜,為第二天養精蓄銳。

考研複習是個不斷重複、略顯枯燥的過程:專業課的書前前後後看了五六遍,英語閱讀冊幾乎翻爛了……這個時候,堅持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堅持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外界打擾而有所動搖,韓承祚認為,「保持心態是最重要的。」家人、老師和同學的陪伴和寬慰,在衝刺考研的階段給了她莫大的鼓舞,是她維持良好心態的精神支柱。

與韓承祚同班的凌哲南也被浙江大學醫學院錄取,師從鄭樹森院士。最初決定考研時,凌哲南便面臨著應該如何平衡考研複習和專業課學習時間的雙重困擾。「如果為了考研複習而掛科,那豈不是顧此失彼?」於是他在課上認真聽課,把課後的時間交給了考研。他每天只複習一章專業課內容,他認為這更像是「飯吃八分飽」,為第二天的學習留餘力。在複習後期,凌哲南又通過不斷地設定階段性目標,來調整自己的規劃安排。

凌哲南

捷報頻傳,臨床醫學「一個寢室考上三個浙大」的消息傳遍了校園。住在同一屋簷下的許賢斌、項顥頤、林銘傑都來自臨床醫學1504班,在今年碩士研究生考試中,他們分別通過了浙江大學內科學(傳染病)、腫瘤科、胸外科的複試。早在剛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實習時,他們三人就定下了「考上浙大」的目標,並且時刻相互監督、相互激勵,並最終不負自我,得償所願。

從左至右:許賢斌、林銘傑、項顥頤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藥學1601班的餘滋愷以412分的初試高分及複試第一名的好成績,成功考取浙江大學藥學研究生。

餘滋愷

「自律貫穿了長達九個月考研複習的全程。」回憶起那段日子,餘滋愷如是說。英語底子較好、有機化學較為薄弱的他把藥學綜合當成了「難啃的骨頭」去啃。

相比於機械重複的複習,餘滋愷更傾向於用一種「輸出」的方式鞏固所學。在複習有機化學的過程中,由於知識點又多又雜,餘滋愷常常會有意識地將易錯點整理歸納,從而保證接下來複習的高效性,這是一種「對內輸出」的方式。除此之外,他積極找老師答疑、幫助同學解決問題,也能重新梳理一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成功做到了「再鞏固」。

「有空就看書!」

護理1602班的陳一丹被浙大醫學院的護理學錄取。實習暴露了陳一丹實踐中的弱勢,「還沒有做好畢業、進入臨床的思想準備,就此誕生考研的想法。」

陳一丹

「正式準備考研從去年七月底開始,」陳一丹回憶道,「因為中間一直在醫院實習,所以需要進行充分的時間管理。」規劃好自己每天每門科目的學習計劃,根據學習的進程不斷調整各門課的學習順序。」有時一天的實習結束後已經很累了,但她依舊會堅持完成當天的學習計劃再休息。

每每遇到複習瓶頸,陳一丹從不「死磕」,「有時候一直複習反而會起到反效果,適當的放鬆才是度過瓶頸的關鍵。」除此之外,「有空就多看看書」是陳一丹一直以來的學習方法。在她看來,吃透書上的知識點比報什麼課外班都有用。

合作培養「建橋梁」

求是文脈育人才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浙大城市學院一直與浙大醫學院有著密切的合作。一方面,充分藉助浙大優質的師資和雄厚的實習實踐平臺,學校為醫學院的學生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通過組建以浙大相關專家為主要構成的各專業指導委員會,學校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名校」的辦學指導和支撐。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後期教學環節可以享有與浙大醫學院學生同步實習、共享校園的經歷。而護理專業於2015年7月成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護理學院,與浙大醫學院共同打造浙江大學護理教育體系。藥學專業也與浙大藥學院建立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導師體系,為今後的學科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於醫學院的學生而言,這樣的合作不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享有浙大附屬醫院多名科室負責人或者學科帶頭人的教學資源,而且對於他們在醫學知識結構的塑造以及醫療能力儲備的提升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學校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全面享有浙大附屬醫院實踐平臺的高校。近幾年,醫學院學生的研究生錄取率以及附屬醫院優質就業率都捷報頻傳,如臨床醫學和藥學的研究生錄取率分別為30%和20%左右。且有多名學生獲得浙大研究生招考的本專業綜合排名第一,如2018屆臨床醫學專業的汪朝輝、2019屆護理專業的吳靜潔、2020屆藥學專業的餘滋愷。

「通過學校和浙大醫學院的密切合作,醫學院的學生在日常的教學環節一直接受浙大的教育滋養,」據醫學院黨委副書記華淑芳介紹,「而我們現有的師資也大部分有著浙大工作及學習背景,這讓同學們對於浙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考研填報浙大也就如水到渠成了。

部分內容來源於醫學院

文字 / 黃詩睿 郭佳

攝影 / 王鵬

今日編輯 / 俞琬瀅

責任編輯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原標題:《醫學院考研浙大再創新高!城院+浙大醫學人才培養模式get》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大城市學院超常規建設全國百強
    董凌峰,浙江最早馳援湖北的男護士;餘賽婷,則是浙大二院主動請纓上前線的「最小的娃」……日前,四位護理學專業校友回到母校,分享了他們奔赴抗擊疫情一線的故事和心路歷程。像他們這樣日夜穿梭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校友有數十位,都是浙大——城院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出的精英。  浙大城市學院是省內唯一全面共享浙大附屬醫院資源的高校,共享優質的師資和實習實踐平臺。
  • 浙大新增生物醫學本科專業 授浙大和愛丁堡大學雙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審批的生物醫學本科專業,為浙江大學在國內首創。實際上,生物醫學為教育部和浙大現有專業目錄中已有專業,這次是審批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於2011年獲批建設國家試點學院,2012年與香港大學同期在亞洲首次設立該專業,採用3+1國際化培養模式,目標是培養適應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的生物醫學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 連續十年領跑浙江 浙大二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再創新高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9月27日,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發榜,浙大二院喜報頻傳,獲批項目數再創歷史新高!本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資助項目涵蓋了骨科、心血管內科、眼科中心、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外科、大腸外科、消化內科、腫瘤研究所、皮膚科、放療科、內分泌科、放射科、呼吸內科、乳腺外科、麻醉科、超聲醫學科、核醫學科、急診醫學科、綜合ICU、檢驗科、耳鼻咽喉科、血液內科、精神科、藥劑科、風溼免疫科、重症醫學科、心臟大血管外科、感染性疾病科、胸外科30個臨床一線科室、臨床支撐醫技科室以及研究所
  • 愛丁堡大學+浙江大學:培養生物醫學新生代
    歐陽宏偉:醫學院長期以來主要培養臨床醫療人才,而醫院之外的健康行業和產業需要大量生物學和醫學複合背景的創新人才。尤其在中國生物醫學產業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生物醫學複合人才的培養對加快推進新型生物醫藥業的戰略轉型,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需求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以獲批成為教育部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為契機,啟動生物醫學專業建設。
  • 光明日報刊登浙大專版: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錢塘江畔的浙大師生正牢記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全身心投入到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實踐中。 依靠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用實際行動回應總書記的囑託 。
  • 首位獲普外科「院士」頭銜的內地醫師 原來在浙大一院
    80後的徐小波醫生,其醫師之路很大程度上就是成長於這一培養體系之中。在完成7年的醫學院校教育並取得醫師資格證後,徐小波通過篩選註冊,成為了香港外科醫學院的基礎培訓醫師。經過浙大一院的基礎醫師培訓後,他順利通過了通過率僅有50%左右的會員資格考試,隨後又進入4年的專科醫師培訓,當所有的培訓過程合格並通過FRCS考試,他才成了一名真正具有國際認證的專科醫師。
  • 看浙大擘畫全球開放發展藍圖
    有了這些「大咖」的帶領,相關學科實現了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創新能力和國際學術影響力、學科提升和人才培養、高水平國際合作的「四輪驅動」。秉持求是創新的校訓,浙江大學在國家教育對外開放中勇當表率,系統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創新,對接世界一流大學和頂尖學科,著力將國際聯合學院建成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何為全球開放?何為中外合作辦學?浙大給出的回答是,立足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匯聚海外高水平人才,集聚高端合作辦學資源。
  • 如何跨校考上浙江大學翻譯碩士-浙大翻碩MTI考研初試經驗乾貨
    浙江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是中國著名頂級學府之一,中國「學科最齊全」、「學生創業率最高」的大學,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A類重點建設的高校,是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為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是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 讓牙齒再生、止血救生衣、通用熊貓血……浙大這個專業,超乎你想像!
    浙大化學浙大化學先後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入選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2019年,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 校長說丨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我理想中的大學
    也就是,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動力,讓他在人生徵途中,可以始終有從低軌道向高軌道發射的內在動能。這就需要學生在大學時代就樹立起高遠的人生理想、較為深刻的自我認識和對社會應有程度的理解。如果學生沒有歷史感,沒有關於生命根本性問題的看法,他又怎麼可能在很多重大的人生考驗前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如此一來,他的人生一旦到低谷就難以再衝高了。 這是我鼓勵讀書的初衷。
  • 最新丨浙大二院新院區規劃大調整 效果圖首次曝光
    記者7月6日了解到,浙大二院新院區新址地塊控制性規劃調整正在公示,新院區效果圖也首次曝光。去年7月31日,蕭山區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籤約合作建設浙大二院新院區。根據合作協議,浙大二院新院區位於蜀山街道祝家橋社區,蜀山路東側、規劃南四路兩側。新院區建成後,浙大二院管理及技術主體力量將遷至新院區。
  • 未來科技城er歡呼 浙大一院總部一期11月1日正式開業
    來源: 自媒體來源:浙一醫院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打造長三角「醫學高峰」,建設生命健康科創高地,「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餘杭院區即將投入使用之際,浙大一院與餘杭再聯手共建浙大一院總部項目。
  • 浙大城市學院發布2019年招生簡章
    學校的王牌專業有這些  浙大城市學院所有專業都是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設置的,每個專業都有特色,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省市建設專業及一流學科支撐的專業等。2019屆考研,被錄取學生中進入「雙一流」高校的人數佔比37.22%,錄取高校有清華、浙大等。其中,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19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達32.7%,創歷史新高。
  • 浙大2020 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 吳飛:人工智慧歷史與...
    浙大2020 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 吳飛:人工智慧歷史與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0-03-22
  • 浙大二院
    11月14日上午,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百家爭鳴醫院學科建設論壇暨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發布會現場,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教授作為特邀點評專家,就高質量學科發展的內涵和管理傳播浙二經驗,強調「學科發展的靈魂就是創新」。
  • 2020中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排名500強出爐,附國內外各大榜單
    校友會版2020年中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排名500強發布,清華大學排名第一北京大學排名第二三到十名依次是浙江大學18926月10日,浙江大學成立了海洋學院,學院由海洋科學系、海洋工程學系、海洋信息學系和海洋經濟管理系組成,隸屬於工學部,位於浙大新成立的舟山校區。9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同月,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 浙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海南辦學計劃——研究生擴招這些專業可在...
    於志剛介紹,「十四五」期間,三亞海洋研究院將完成「兩重點、一基地」建設,分步驟、有重點建設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基本建成一流的熱帶深海研究中心和海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基於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實施「研究院——知名企業」聯合培養計劃,聯合攻關產業核心技術瓶頸,打造具有引領示範效應的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特色平臺,爭取實現10個學科專業招生和研究生本地化培養,研究生在學規模13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0人);加強中泰海洋和水產中心建設,依託國際涉海大學聯盟(IAMRI),開展面向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高端培訓項目,打造區域性國際人才教育培訓中心。
  • 浙大、上海交大等名校在瓊辦學,未來這些研究生專業可在海南就讀
    於志剛介紹,「十四五」期間,三亞海洋研究院將完成「兩重點、一基地」建設,分步驟、有重點建設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基本建成一流的熱帶深海研究中心和海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浙江大學「浙大+海南」訂單式人才培育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介紹,該校針對海南急需的儲備人才試點推行專題專項培養模式,大力增加面向國際教育創新島的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等招生資源,在熱帶海洋、農業發展等領域啟動了專項招生,2020年共招收129名研究生。
  • 湖州與浙大共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湖州醫院
    8月20日上午,湖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學籤約,共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湖州醫院。根據合作框架,湖州市中心醫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共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湖州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雙方將從醫院文化、醫院管理、學科建設等多方位融合,開展深層次學科群合作,包括共同引進從事臨床及基礎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共同制定學科建設規劃、學科發展方向,助力生命健康產業打造等。
  • 浙大與浙江省經信委、華為籤署合作協議,校政企合作再創新深入!
    他強調,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生力軍,中國創新創業的排頭兵;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突出學院特色,增強學生動手能力,使學院成為教學創新主體;要堅持人才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對外交流的能力,走出工程教育改革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