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在幾十年前,這不過還是國人的一個美好夙願。誰也不會想到在二十一世紀,可以那麼快的實現夢想。這離不開無數航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無數工程師在背後默默無聞的付出。
航天員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乘坐載人火箭登上太空的太空人,也是裡程碑式的人物,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是英雄般的存在。當年他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升空之際,可謂是舉國歡騰。不過這花團錦簇背後,卻總是隱藏著危機重重。
在人類歷史上登上太空返回時,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很多發達國家都出現過機毀人亡的例子,尤其是返回階段最容易出現事故。因為是中國首次登上太空,楊利偉在返回途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突發情況,網絡上也至今流傳著他走出艙門時嘴角帶血的照片。
楊利偉回憶道:"那年的10月16日凌晨4點30分,我接到了飛船返回的命令。我告訴自己,一定不會出現意外。在返回過程中我能清晰的感覺到飛船在持續減速,到了六點,'制定發動機關機'的信號傳來,飛船開始進入無動力飛行狀態。"
"這要求必須用升力控制技術,來使飛船順利抵達著陸點,這是最容易出現故障的。如果控制不好升力沒有效果,就會像後來的聯盟號飛船那樣用彈道的方式著陸,這其中必然會造成人員傷亡"。
因為是第一次發射,中國的經驗還有些不足之處。楊利偉在返航時,必須比升空時保持著更謹慎的態度。據楊利偉所說:"當飛船與大氣產生的摩擦,將腐蝕層帶走時,右側的窗戶忽然出現了大片裂紋。如同防彈玻璃,被子彈擊中打穿了個小孔一般"。
航天事業在普通人的眼中,很是出彩也很吃香,可這背後卻是危機四伏。
楊利偉講述道:"突然想到之前美國的太空梭失事,也是從裂縫開始的,不免頓覺緊張。我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將思想轉移到對家人的思念。當右邊的舷窗裂紋到一半時,左邊的也開始發生裂紋。心說'這回可能完蛋了',但我已經感覺不到害怕了,因為恐懼並不會起到什麼作用。"
飛船很快就進入了"黑障",楊利偉失去了和地面的一切聯繫,直到離陸地還剩三四十公裡時,一切恢復正常,異響也開始變輕。地面人員與楊利偉交涉好著陸地點,並早早的就派出直升機搜尋。
人們在新聞上看到的楊利偉,永遠是那麼的鬥志昂揚意氣風發,如果不是他親口講述,誰也無法想到這背後的艱辛和蘊藏的危險。
楊利偉是中國的航天英雄,大多數人只記得他收穫的鮮花與掌聲以及為中國航天事業所作的貢獻。然而,這背後的困難和危險是普通人所料想不到的。如果當時他不保持淡定,而是手忙腳亂可能第一次的載人航天計劃就會毀於一旦,而他本人也必然會受傷。
這份沉著冷靜,體現出來的是航天員們千錘百鍊,穩紮穩打的專業技能。他們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可以應對在航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危險。
也正是因為這種高強度的訓練,才能讓他從容應對,在九死一生中平安的返回。因此,想要在世人面前展現自己,必定要在背後有所付出。
那些光鮮亮麗的人,也大都和楊利偉一樣,在無人問津的地方,以常人難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著自己的努力。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不勞而獲,與其羨慕別人,不如自己也行動起來。何況他人展現出來的只是自己最好的一面,在成功的過程中遇到多少困難,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
楊利偉的成功與他的刻苦訓練密不可分,否則也不能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因為專業技能過關,所以國家才信任他,他也沒有辜負眾人的寄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不僅是太空人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只有下足了工夫,才可以擔當起重任。如果楊利偉是個泛泛之輩,那即使他登上了太空也不足以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危險。
今天的中國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安康,這份和平的生活環境來之不易,都是有像楊利偉這樣的人在付出著。其實大多數人都無法獲得楊利偉這樣的殊榮,他們隱藏在自己的戰線為祖國和人民默默地奉獻著。
古人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他們不要求花團錦簇,也從未想過要一舉成名,只想著用自己的生命為祖國和人民換回平寧的發展環境。
這樣的人是多麼的偉大,他們的辛苦又何嘗是普通人能夠輕易覺察到的。所以要常懷感恩精神,保持一顆感恩的心,方才不負那些人的辛苦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