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蝴蝶媽媽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眾所周知,近幾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猛,已經在很多領域領先世界了。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有三步:一是「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發展,二是技術的突破,三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從嫦娥奔月開始,國人千百萬年都有登天攬月的夢想。當年楊利偉成功乘坐神舟五號上天,也是萬眾矚目眾望所歸。所以說他是我國航天第一人,一點不為過。
對於楊利偉,大家都知道他是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5號飛船進入太空,16日成功返航的。也正因為一切都很順利,他成功完成航天任務,全國人民都沉浸在這個被載入史冊的時刻。
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最閃耀最輝煌的一幕,事實上楊利偉的太空之路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平靜,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裡高度的時候,火箭和飛船突然開始劇烈震動,這種震動與人體產生了共振,讓楊利偉瞬間承受了達到體重6倍的重力,後來楊利偉記憶猶新的說:「當時五臟六腑都要碎了,感覺自己就要犧牲了。」就那短短的26秒,航天英雄清晰感受到了瀕死感。
但是曾經無數次排練和演習,讓身經百戰的楊利偉堅持下去了,他知道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疏忽和差池,危機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國家的榮譽和人民的期待。
結果在返航途中,新的意外發生了,返回艙的的右側舷窗出現了裂紋,眾所周知,當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就是因為出現了一條裂痕,導致在眼看要著陸時解體了。隨後楊利偉發現左側舷窗也出現了裂紋,直到安全下著落,楊利偉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他意識到這個意外其實很正常,是玻璃外的一層防熱塗層出現了問題。
現在想想,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都是楊利偉在飛船上跟大家報平安,落地時向大家招手,一切都順理成章,就像看電影一樣。其實這背後是十幾年的訓練和無人能及的心理素質,為了成為航天員,楊利偉前後訓練了8年多,才從諸多太空人中脫穎而出,真的很不容易。
1965年6月,楊利偉出生於遼寧省綏中縣,他的父親是一位職業經理人,母親是一位教師,楊利偉在父母的教育下,學習非常的用心努力,只是父母也完全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有一天能登上飛船,代表中國走向宇宙。
父母的培養、國家的栽培、還有自己的努力,成就了楊利偉的今天。但其實凡事都是有代價的,為了支持自己的事業,妻子從中學教師崗位辭職跟隨他四處漂泊。這還不算,他們的女兒在2歲時因病去世。
楊利偉知道女兒去世後,悲痛欲絕更非常的自責。讓楊利偉最憾的,因為自己職業的特殊性,小生命從出生到逝去,他都沒有怎麼陪伴到她。但是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也為了自己的職業理想,他又強裝鎮定,拼了命地去訓練。楊利偉腦中不停迴蕩一個聲音:一切以大局為重,舍小家、顧大家!這也是父母從小教育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長期在這樣的教育引導下訓練學習,他把自己內心所有的痛苦都轉化成一種動力。
好在上天的眷顧,後來他們又生了一個兒子,孩子很健康,這些也成為他登天最大的動力和支撐。
如今的楊利偉雖然已經退居到了二線,依然在幕後為國家做著貢獻。從楊利偉的表現,人們看到了中國精英一代的崛起,他們的良好素質和智慧也再次證實,父母為了孩子的用心良苦和教育引導,能給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指引方向,影響他們今後的人生軌跡。
我是85後蝴蝶媽媽,幫大家記錄和分享有趣味、有力量的情感、娛樂、兩性、親子趣談與故事,關注我,您會發現更有溫度的世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讓世界近在眼前!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