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山東,萬華煙臺工業園,「上天」118米的丙烷丙烯分離塔世界最高,「入地」100萬平方米的液化石油氣地下洞庫全球最大;浙江,舟山岱山縣魚山島,巨型石化裝置、塔吊林立,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拔地而起……
類似的一幕正在廣東上演:從湛江東海島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到惠州的大亞灣石化園區、揭陽的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在廣東沿海串珠成鏈。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靠近國內大市場,面向全球石油大通道,這是省內外石化產業之「同」;廣東石化大項目以央企、外企投資為主,上遊技術先進規模大,中下遊仍有巨大空間,山東浙江等地以當地國企、民企為主,基本形成全產業鏈配套,這是兩者之「異」。
同異之間,蘊含著怎樣的產業發展規律?廣東石化產業如何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日前,南方日報深調研團隊來到山東、浙江等石化產業重鎮,走訪萬華、齊翔騰達、恆逸、榮盛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探尋綠色石化產業發展的秘籍。
攻關核心技術
挖掘高產業附加值「金礦」
1月5日,萬華化學超越海爾智家,成為山東首家市值突破3000億元的上市公司。在疫情衝擊全球市場、供應鏈的2020年,萬華化學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依然同比增長17%。在MDI領域從零起步做到世界第一,是這家公司以創新挖掘產業鏈高附加值「金礦」的縮影。
40多年前從國外引進MDI設備時,萬華化學曾屢屢碰壁。「對方明確表示不轉讓技術。洋專家一走,設備就不靈。」回想當年,萬華化學集團董事長廖增太唏噓不已。
只有自主創新,才能不受制於人。萬華股份在1998年底成立後,就推行「系統創新工程」,技術創新成果按盈利比例提成,重獎技術創新成果。1999年,一個生產裝置技改後效益顯著,10個人總獎金92萬;2017年,一個HDI創新項目實現3年盈利10多億元,公司重獎科研人員,還設置1億元科技激勵基金。現在該公司全球產能超過210萬噸,位居全球第一。
在淄博,雪松旗下化工產業集團齊翔騰達攜手中國化學天辰公司,向「尼龍產業鏈的咽喉」——己二腈發起「進攻」。己二腈全球產能都集中在英威達等四家國外企業,消費則集中在中國,定價受制於人。天辰齊翔100萬噸/年尼龍新材料產業基地建成後,將一舉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更得以向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環節延伸。
驅車行駛在淄博市臨淄城區,不時可見大型石化裝置聳立——這裡是齊魯化學工業園區的所在地,齊翔騰達的新材料化學工業園便坐落於此。作為石化大省,山東聚集了眾多石化企業,產業鏈條豐富,轉型升級過程中,創新型企業不斷湧現。
對手變夥伴
聯手打通產業鏈關鍵環節
站在舟山的岱山縣魚山島觀景平臺上俯瞰,一個巨無霸石化項目正在崛起:山丘與海岸線之間的平地上,林立著巨型石化生產設施、龍門吊和活動板房,6萬餘人在緊張生產和施工。這就是規劃總規模為4000萬噸/年煉油的浙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預計可帶動上下產業鏈6000億元/年。它不僅是目前世界上投資最大的在建單體產業項目,也是迄今國內民營企業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榮盛石化是投資方的控股母公司。
這一幕,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水榮努力了近二十年,「項目符合國家戰略,允許民營企業搞大煉油。浙江民營企業有實力去做,我們早有準備、有規劃。」
從創立之初生產滌綸化纖布到涉足滌綸紡絲,2002年聚酯直紡投產,再到舟山的煉化項目,榮盛控股沿著產業鏈一路向上。
「每個產業環節的發展都會發現上遊商機。」榮盛控股辦公室主任盧銘說,越向上遊發展,資金、技術、政策等門檻也不斷提高,「我們決定與主要競爭對手強強聯合」。
盧銘口中的「對手」,主要指總部同在杭州蕭山區的恆逸集團,雙方在PTA項目上的協作成為行業佳話。盧銘透露,多年來PTA主要依賴進口,兩家企業負責人在國外考察時發現合作機會。2003年開始,雙方攜手在寧波、大連、海南洋浦港共建PTA項目,產能合計1350萬噸,達到全球首位。正在建設中的浙江逸盛新材料PTA項目投產以後,PTA合計總產能規劃在2000萬噸以上,將進一步提升在全球PTA定價上的話語權。
不斷拓展產業「朋友圈」,企業實現共贏發展。2012年,恆逸與中石化合作建成己內醯胺項目,在國內同行中形成了獨特的「滌綸+錦綸」雙產業鏈驅動模式。
在浙江,逸盛石化PTA一期項目用了22個月建成,投產一周即達到滿負荷運行;在山東,齊翔騰達的MMA(甲基丙烯酸甲酯)新材料項目15個月就完成2年的工程量。
齊翔騰達董事長車成聚說,齊翔騰達如今能做到碳四液化氣「吃幹榨盡」,整個鏈條產品更多,抗風險能力更強。在後期70萬噸PDH和30萬噸環氧丙烷等項目建成後,齊翔騰達將朝著碳三產業鏈邁進。
瞄準制高點
石化巨頭加速全球布局
2020年前三季度,恆逸石化完成營收613.21億,實現歸母淨利潤30.57億元,同比增長38.09%。恆逸集團投資管理部總經理羅丹說,打通上下遊全產業鏈,可以有效應對市場波動,保障高品質原料供應,降低運營風險,這在疫情下尤為關鍵。
如今,石化企業開始主動出擊,將發展目光投向全球。
每周二,汶萊皇家航空公司都會有一架飛機飛往杭州。數萬名工人搭乘這趟航班奔赴汶萊達魯薩蘭國的大摩拉島。這是「一帶一路」重點項目——恆逸汶萊大摩拉島石化項目被譽為中文兩國旗艦合作項目,其中一期項目投資34.5億美元。從打下第一根樁到項目建成(工程交工)用了2年半,從工程交工到投料試車一次成功僅用兩個半月。
「這個項目從設計、製造、施工到管理全面執行中國標準,建設和生產過程實現『零火災、零汙染、零傷害』。」羅丹自豪地說。
瞄準全球產業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石化企業加速布局。
榮盛集團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布局大宗商品採購和部分產品出口,打入國際市場;恆逸與浙江大學共同成立全球未來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造世界級煉化一體化關鍵共性技術和高端化工產品的研發基地。
萬華化學的足跡則延伸至歐洲、美國、日本等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廖增太這樣描述萬華的全球化目標:2025年進入全球化工10強,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一流競爭力的世界500強企業。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萬華等為代表的石化龍頭企業,從中低端環節向中高端環節延伸,直至打通從煉油到新材料的全產業鏈,改寫世界石化的產業版圖,也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
建言灣區
乘勢提升廣東石化產業創新力
根據《廣東省發展綠色石化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廣東將形成煉油9000萬噸/年、乙烯900萬噸/年以上的生產能力,產業規模和工業增加值力爭超2萬億元和4800億元。如今,位於廣州、惠州、湛江、茂名和揭陽的五大煉化一體化基地正在快速建設,特別是湛江東海島和惠州大亞灣,集聚了巴斯夫、埃克森美孚、殼牌和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外石化巨頭。調研發現,不少企業紛紛看好廣東石化產業前景,日前動工的總投資150億元恆力(惠州)PTA項目就是最新例證。
多年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副院長紀紅兵帶領團隊與山東、浙江、江蘇等省石化行業建立了長期合作。他認為,廣東的石化產業鏈布局相對完整,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新材料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市場,要通盤考慮打通產業上遊、中下遊和終端市場。紀紅兵認為,山東石化企業數量多競爭激烈,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時可優中選優,也提供了國內最好的創新技術產業化環境,很多石化新技術都在山東率先落地,這為廣東推動技術創新提供參照。從浙江來說,長三角優越的營商環境,以及民營企業的強大活力、靈活機制和協作模式,都給廣東民營石化企業發展提供借鑑。
「目前,全世界先進石化技術都在廣東沿海同臺競技,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積極培育產業創新力,通過化工中試基地形成創新鏈條和試驗場所,再經過幾年發展,廣東石化產業一定可以走在全國乃至全球前列。」紀紅兵說。
策劃 郎國華 王溪勇 陳韓暉 羅彥軍 鄭佳欣
統籌 黃應來 彭琳 王彪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王彪 實習生 李媛 王鈺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