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蒲欣3月6日報導最近,被許多病患譽為「火眼金睛」和「神眼」的我國第一位獲得影像學博士,第二軍醫大學長徵醫院影像科終身教授、博士後導師肖湘生。如今每周二上午定時在浦南醫院放射科影像專科門診指導讀片,他的技術團隊也入駐浦南醫院,為浦東居民與患者送來福音。
肖教授火眼金睛賽「PET」
幾年前,上海一位大學教授發現肺部「長了個東西」,輾轉幾家大醫院都沒能確診,最後找到了第二軍醫大學長徵醫院肖湘生教授。
肖教授仔細看了看片子,肯定地對他說:「最好明天就手術,越快越好!」後來,手術做了,病理檢查確診為癌症。由於診斷準確、及時,那位教授現在仍健在。
北京一位老將軍被多家大醫院診斷為肺癌,手術方案都確定了,後來,老將軍的家屬聽說上海的肖教授有絕活,於是,他們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在手術前一天,找到了肖湘生。肖教授診斷他患的不是肺癌而是肺結核,讓他安心養病。為此,將軍免受一刀。幾年過去了,將軍痊癒了。
慕名而來的病人越來越多。為滿足患者的要求,早在10多年前,肖湘生在國內首次開設影像科門診,專門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前來求診的各種病人。肖湘生用他特有的「火眼金睛」,從紛繁複雜的生命體徵中,發現肺癌的蛛絲馬跡,挽救了數以萬計患者的生命。
前些年,深圳有位安女士被肖湘生明確診斷為早期肺癌,並建議她及早手術,但她的家屬得知上海某知名醫院有國際先進的PET檢查,就花了近萬元進行檢查,結果完全相反:良性病變。
一邊是肺癌專家,一邊是國際先進設備,誰是誰非,一時難住了安女士一家。他們舉棋難定,再次找到肖湘生。肖湘生又仔細看了片子和PET結果,依然堅持惡性腫瘤的診斷結果,要求她儘快手術。安女士最終聽從了肖湘生建議進行手術,結果和肖湘生診斷完全一樣,避免了一場災難。為此,安女士一家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稱「肖教授火眼金睛賽PET」。
肖湘生經常對他的學生和年青醫生們說,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有效的治療;診斷錯了,治療一錯,後果不堪設想。
他告訴記者,早期診斷與肺癌的預後關係密切,如果誤診了,拖到晚期,就意味著病人將面臨死亡。因為目前中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仍不到10%,平均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如果早期診斷,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其中許多可活10年、20年甚至更長。在當今影像界,儘管有CT、核磁共振等先進手段提供越來越清晰的圖片,但誤診率仍高達30%以上。而肖湘生對於全國各地來會診的疑難雜症的一次確診率,卻高達98%以上。「診斷比治療更重要。」這句話已成了肖湘生的「口頭禪」。
我的這一生就盯著「肺結節」不放了
1941年5月,肖湘生出生於湖南衡東縣的一個僻遠山村。這個農民的孩子,小時候就聰明過人。17歲那年,肖湘生參軍。由於表現突出,18歲他以優異成績考取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廣州軍區167醫院從事放射診斷工作。
後來,他去單位報到,才知道自己工作的醫院原來是一所結核病醫院。當時大部分年青醫師不安心,一是怕被傳染,二是覺得肺結核沒什麼學的。
那時,肖湘生看到有的戰士得了肺結核,因為誤診,拖得很重,他的心裡很不是滋味。為此,他暗下決心要當一個優秀的醫生。在那個年代,醫學書籍非常缺乏,肖湘生就把能找到的幾本有關「結核病學」的書籍幾乎全部背記下來。接著,他又閱讀了醫院庫存的幾萬份片子,他把典型的、非典型的、少見的結核病進行分類,對結核病的診斷,尤其對下葉肺結核、空洞性肺結核、支氣管內膜結核等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天道酬勤。1978年恢復研究生考試後,肖湘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第一醫學院,師從我國影像醫學泰鬥榮獨山教授,主攻「肺癌早期診斷」。
在我國,肺癌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除惡性腫瘤外,良性腫瘤、炎症、結核等其他許多疾病也會在肺部形成結節或腫塊,在X光片上形成陰影,要從各種結節中準確判斷出良惡性質難度很大。
肖湘生說,肺癌和其他病變都有各自的長相,互相之間有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這就是醫生賴以診斷疾病的依據。
不同的病變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長相,肖湘生告訴記者,例如肺癌的形態、邊緣、內部結構等特徵與良性結節不同,這是我們診斷的基礎。但是這些特徵一般要長到直徑3、4釐米以後才能表現出來,直徑2釐米以下的早期肺癌多數表現不明顯,越小就越不明顯。雖然較大的或較晚期的腫瘤診斷相對容易,但診斷出來意義不大,很難治癒。小的腫瘤、早期腫瘤診斷很難,但診斷出來能大大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為了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在碩博連讀的整整7年間,肖湘生常常一個人躲在實驗室默默苦讀、勤練。那段時間,他幾乎把中山醫院放射科X光片庫當寢室,把幾萬份肺部陰影X光片進行歸類統計、分析比較。此外,他還把外科醫生切下的含有肺癌的肺組織,製成標本與術前的X光片進行仔細對照,接著在片子上尋找可疑的徵象,然後再到標本的對應部位進行對照,並切下製成病理切片,到顯微鏡下看是什麼病理組織。就這樣,他在顯微鏡下研究了近萬張術前、術後的X光片,細細地與病理切片反覆對照,將所有肺癌在X光片上的徵象都熟記於心。現在,只要片子上有一點異樣,他都能敏銳地捕捉到,並能基本判斷出哪個是良性,哪個是惡性。
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到肖湘生家作客,隨意翻了翻他書架上的幾十本影集,結果看到的全是各種肺癌標本和X光片的照片。朋友突然明白了肖湘生煉就「神眼」的背後,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
有人問肖湘生最大的愛好是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這一生就盯著「肺結節」不放了。」
這樣的工作,他一幹就是50年
為了攻克肺癌等醫學堡壘,肖湘生為此幾乎付出了他畢生精力和智慧,取得了累累碩果。他在國際上首先建立了早期肺癌檢出的最優方案;首次提出小葉間隔增生是肺癌分葉的主要因素;最早明確了空泡徵的病理基礎和它對早期腺癌和肺泡癌的診斷價值;在世界上首次明確了胸膜凹陷徵的病理機制和分型,提出典型者對肺癌診斷有特異性;闡明了肺癌動態增強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及其對良惡性結節的鑑別價值;最早報導MRI信號模式和點簇狀高信號對肺癌組織類型的鑑別意義。
「診斷比治療更重要。」從醫50年來,肖湘生對於醫生的責任有異於常人更深刻的思考。他說:「一個好醫生,正確的診斷可以拯救一條生命,也可能挽救一個家庭。」為此,他永遠奔波在為患者服務的路上,用他的「火眼金睛」為萬千家庭帶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