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海鮮+啤酒,是許多吃貨的最愛!在家自己做海鮮的也不在少數,而有些人在處理海鮮時,會不小心被螃蟹夾破了手,或被魚蝦刺破了皮…這些事情難免會發生,大家通常都覺得,一點小傷不算什麼。但是,有時候粗心也要付出沉痛的代價!
上個月月底,廈門64歲的吳大伯在家裡清洗明蝦時,右手大拇指不小心被蝦尾刺到。
吳大伯說,當時沒有流血,甚至沒有強烈的疼痛感 …所以就沒當回事,隨後就繼續做飯了。
可沒想到幾天後,被刺的大拇指卻開始紅腫化膿, 吳大伯這才擔心有問題。他來到一家私人診所就診,醫生告訴他沒有大礙,當場做了包紮,還開了新癀片,一餐吃三個。
回到家後,吳大伯就開始發燒,整個人昏昏沉沉 ,連續幾天都處於昏睡狀態,不僅如此,還出現畏寒、食欲不振等症狀。
到了第九天, 起身喝水時,吳先生因全身無力突然摔倒在地,牙齒碰到床鋪,斷了三顆。 家人發現時,他的手臂已經整個紫掉了! 趕緊撥打120將其送到醫院。
醫生檢查後發現,吳大伯從右手大拇指到手腕處已經化膿、發紫,右小臂前段也出現了水泡,非常危險。於是,醫院迅速進行急診檢驗,並請骨科值班醫生會診。
醫院檢驗結果顯示,吳大伯此時已經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肝腎功能衰竭、低鈉脫水,白細胞、C反應蛋白升高,白細胞達到了驚人的35.0x10^9/L單位,是正常白細胞的最低值的十倍!(正常白細胞值3.50~9.50 x10^9/L)再延誤治療,吳大伯可能就得截肢了。
醫生為吳大伯做了緊急處理並做了保守治療,病例標本送檢後最終化驗結果顯示為化膿性鏈球菌感染。手術後第二天複查,吳大伯體內的相關指標均有所下降。
5天後,吳大伯的病情又出現了反覆。膿液蔓延到了他的右手肘部,從外表上,已經看不出皮膚原本的樣子,被深深淺淺的紫色「包裹」。
醫生只得再次為患者做急診手術,將患者右前臂化膿處切開兩道很大的口子,每條口子超過10釐米,用於衝洗引流。
主治醫生告訴記者:「手術時看到患者連內部的筋都已經爛了,毒素甚至侵入關節,還差13釐米就會到達胸部。」
所幸經過及時的治療,吳大伯各項檢查指標恢復正常,已基本康復。
一點小小的傷口
就導致這麼嚴重的傷害!
看完後瑟瑟發抖…
1、預防是關鍵:在處理海鮮時,記得戴上手套,以防創傷弧菌感染。
2、創傷弧菌遇60℃以上的高溫即可被殺滅,因此建議人們平時不要生吃海產品,加強衛生意識,不吃不潔食物,不喝生水,尤其是肝病患者。
3、有皮膚黏膜破損或外傷者儘量避免接觸海水,在捕捉或宰殺海鮮的過程中,記得做好防護措施,防止扎傷。海鮮有風險、入口需謹慎。
1、要及時用酒精或碘伏清洗消毒,在傷口未癒合前不能碰水,不要以為傷口小或者沒出血而覺得沒事;
2、如果出現局部的紅腫,就要及時就診,抗感染治療。
金秋十月,正是海鮮最為肥美的季節。2018年10月,廣東的吳先生購買海鮮被鱸魚刺傷手指後,送醫竟被截指才保住命。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被海(河)鮮扎傷的經歷,這樣的消息令不少愛吃海鮮的市民心驚膽戰。
被海鮮刺傷,後果真的那麼嚴重嗎?被刺傷後又該如何處理?導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廈門各大醫院的急門診,醫生表示,長假期間被海鮮刺傷的案例不少,但被海鮮刺傷後身亡或者重傷的情況則屬個案,市民不需要過度擔心,但被海鮮扎手之後的處理不能掉以輕心。
只因為被鱸魚扎了一下中指,就被送進重症監護室(ICU),最終被截指才保住了性命!這是近日發生在廣東的一個真實案例。
據媒體報導,傷者吳先生是在買魚的時候被一條鱸魚刺到中指,然後馬上流血了,吳先生當場將手指的血擠了很多出來,不痛就以為沒事了。到了當天晚間,手指頭髮黑很痛,人又發燒發冷,後來被送到ICU進行治療。
送醫時吳先生的手指頭已經瘀黑,醫生判斷有可能是特殊的細菌感染,標本的化驗結果是海洋弧菌感染。入院的第二天,醫生果斷給他做了一個中指的截指手術,把整個中指都切掉了,切掉以後同時在ICU裡面進行血透,全身抗感染,還專門採購了一些特殊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而在吳先生住院治療之前,該醫院也有兩例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病例,前兩例患者都沒有挽回生命。
據專家介紹,人感染海洋致病細菌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皮膚傷口感染,;二是通過食用含有海洋細菌的海產品而感染,如生蠔、蚌類、生魚片、螃蟹等。
海洋細菌之所以致病力很強,是因為它們可以產生許多毒素,如溶血素、熱穩定腸毒素等。而溶血素是病原弧菌中分布最為廣泛的毒素之一,以海洋弧菌為例,若細菌從傷口侵入,12小時內就可發病。先是皮膚傷口紅腫、發紫、疼痛、出現水皰,隨即形成壞死性筋膜炎、蜂窩組織炎而潰爛,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敗血症、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專家提醒,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就醫和正確處置,如局部傷口消毒、清創處理,及時給予敏感抗生素等。如果壞死性筋膜炎發展迅速,則需要將潰爛部分挖掉,將其切除,甚至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