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蝦兵蟹將像看到了錢一樣,現在卻聯想到差點截指。」躺在病床上的李先生(化名),想著大量上市的海鮮,既愛又恨,一聲嘆息。
今年23歲的李先生是浙江沿海某縣的一位售賣海鮮店主,他怎麼都想不明白,平日裡玩弄於股掌的海鮮居然如此「兇猛」,將右手手指刺成「臘腸」樣。醫生指出,若發展到最壞的程度,得考慮截指。
李先生輾轉至浙江省人民醫院,醫生們抽絲剝繭終於揪出藏匿在生猛海鮮中「兇手」。醫生也因此提醒,售賣海鮮攤(店)主及吃貨們,處理海鮮時最好戴上厚手套!
王亮醫生查房了解李先生病情
被海魚刺後手指像根「臘腸」,經久不愈
「有沒有被魚蝦蟹等海鮮刺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但一般都沒事,這次卻倒大黴了!」提起此次「失手」, 已動過手術的李先生神色黯然。回想起一年求醫路,李先生如今仍心有餘悸
面對醫生的詢問,李先生努力回憶起,大約去年5月的一天,李先生如同往常一樣經營自己海鮮店,在處理海魚過程中,突然被一根小小的魚刺刺傷了右拇指,本以為是簡單的刺傷,習以為常了,並沒有對傷口進行處理。
做夢都沒有想到,噩運從此開始。讓李先生感到奇怪的是,被刺右拇指猶如被牛皮糖粘上一樣久久不見好轉,反而持續腫脹,手指顏色發紅、部分發紫像根「臘腸」,還伴有刺痛。
術中患者病指中清創出大量膿液
隨著時間流逝,疼痛讓他越來越難以忍受,傷口的地方開始腫脹。「你這樣發展下去,不會手指爛掉吧!」家人的擔憂和提醒,把李先生嚇壞了。去當地醫院進行簡單藥物治療,腫脹似乎有所好轉,李先生以為,就這麼過去了。
幾個月前,那種刻骨銘心的疼痛捲土重來,李先生右拇指又開始腫脹伴隨活動受限,再次上當地醫院。醫生覺得力不從心了,建議還是去杭州大醫院吧。於是,李先生心急火燎來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
堅持不懈揪出藏匿「兇手」
手外科王亮副主任醫師檢查看到,患者右拇指指腹、掌指關節及大魚際處瀰漫性腫脹,約5*4釐米大小,紅腫,有波動感,呈臘腸樣改變,麻木,活動受限,以「右手拇指滑膜炎」將患者收治入院,並為其立即安排了急診手術,進行了徹底清創。術中,王亮發現感染範圍很廣,局部大量肉芽腫樣組織,認為可能存在感染,結合患者的職業特點,留取樣本交由檢驗中心做細菌培養。最終來確定究竟是何種菌毒,差一點讓年紀輕輕的患者失去手指。
然而,在細菌培養過程也費了點周折。該院檢驗中心主任助理、負責細菌室的李曦博士在第一培養僅為表皮葡萄球菌,但患者手部膿液原始塗片染色並未發現可疑病原菌。李曦並沒就此了事,分析認為表皮葡萄球菌基本上不產生對人體具毒性的毒素和酶,主要是條件致病菌,其致病與免疫力低下和異物植入相關,這與臨床不符。「患者有海洋生物刺傷史,慢性感染,病原菌是否可能為……」李曦眼睛一亮,馬上聯繫臨床重新留取樣本。
細菌培養最終確定為海分枝桿菌
在獲取第二次標本後,李曦馬上進行抗酸染色,經過一個小時尋找,兩條紅色可疑的條狀細菌引起了他的高度注意。針對病原菌可能,他決定延長培養時間,一天、兩天,終於在第7天「幕後真兇」浮出水面,原來正是這個小小的致病微生物----海分枝桿菌惹的禍。
「確定海分枝桿菌感染,光手術還不行,需要進行抗分枝桿菌藥物治療,不然傷口還會遷延不愈」。 王亮囑咐李先生,接下來還得耐心地接受藥物治療,堅持服用較長一段時間,以徹底清除海洋分枝桿菌感染,避免再次復發。
處理海鮮最好戴上手套
什麼是海分枝桿菌?李曦博士介紹,它是一種存在於海水和淡水中的細菌,屬分枝桿菌類,與結核桿菌同屬,是引起非結核分支桿菌皮膚病的主要菌種。這是一種機會致病微生物,其傳播途徑並非像結核分枝桿菌那樣通過呼吸道傳染。這種細菌在28-32℃水溫最為活躍,很難在超過37℃的環境下存活,生活中也並不常見,一旦侵入人體,會在筋膜裡蔓延,如手、腳等,一般並不會跑到溫度較高的內臟器官。
「感染了這種菌,有時會在肢端(手、腳趾等)感染,開始表現為皮膚丘疹,隨後引起淺表潰瘍及形成肉芽腫。雖說病情會發展得比較慢,但如果不加以幹涉,可能會發生非常嚴重的後果。有報導,可能會截肢,在免疫系統受損的病人身上,還可能會出現擴散性的感染和菌血症。」李曦博士表示,還有一種「海洋創傷弧菌」更危險,感染後不及時搶救病亡率較高。
李曦博士提醒,眼下正值海鮮上市,處理海鮮時大家千萬小心,對經常接觸海產品的人操作時最好戴厚手套;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人群,由於免疫力較低,儘可能少接觸「生猛」海鮮。海分枝桿菌一般都是患者在處理海鮮時,手不慎被劃傷而感染,應當儘快到正規醫院找專業醫生進行診治,避免延誤病情,耽誤治療最佳時機。
新聞連結
海洋創傷弧菌,是一種棲息於海洋中的細菌,海魚、牡蠣、螃蟹、貝類和鯨體等海洋生物都有可能攜帶該細菌。3~11月份是創傷弧菌最佳生長繁殖季節。感染該菌後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多數病例死於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50%以上。
主要有兩種感染途徑,一種是進食生的或未經加工熟的貝甲類海產品;另一種感染途徑是破損的肢體接觸海水,或海產品刺傷皮膚而感染。海洋創傷弧菌雖然兇險,但健康人並不容易感染。高危人群:包括酒精性肝硬化、原有肝病、酗酒、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和慢性疾病等。有報導指出,慢性肝病尤其是酒精性肝病患者更容易感染海洋創傷弧菌。糖尿病、風溼性關節炎、地中海型貧血、慢性腎衰竭和淋巴瘤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染創傷弧菌。
【來源:杭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