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知名地產大佬馮侖的一段關於「年輕人要不要早點買房」的發言引起了萬千網民的激烈討論。
(圖片源自騰訊新聞)
第一,買房並非一個重要到決定命運的選擇。
第二,不建議已經結婚、有房並有閒錢的年輕群體買房。因為他判斷「在今後5到8年,整個住房市場都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年輕人以投資理財為目的的買房並不合適。」
儘管大佬的觀點有理有據十分中肯,卻依然無法減輕這代年輕人在買房問題上的焦慮與困惑。
//焦慮一:現在不買房,以後買得起嗎?
這一代年輕人可能是活得最憋屈的一代。
趕上了房價暴漲、學歷貶值。年紀輕輕初入職場,連社會的規則都沒來得及摸清,就被全國性的買房焦慮挾裹。
而一旦背上房貸,縱然「世界那麼大」,也再難有說走就走的任性。
但是如果尚且年輕的現在不買,不那麼年輕時的自己,就一定買得起嗎?
看看歷年來不斷刷新的房價: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
再對比這幾年重慶的月薪變化:
(根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情況統計)
7年來工資僅上漲了3000多元,房價每平米卻上漲了5000多元,工資的緩慢漲幅在快速飆升的房價面前顯得如此骨感。
而眼看重慶土拍樓面價越來越高,麵粉價已超過10年前的麵包。若現在不買,城市那些優質的板塊,未來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嗎?
未來自己的收入,能有把握超過房價上漲嗎?
未來再想買,確定不會付出更高的成本與代價嗎?
//焦慮二:別人都買房了,自己不買是不是會落在別人後面?
焦慮,不僅僅來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還來源於比較。
身邊的人都買房了,感覺每個人的生活都走上了正軌,如果自己還不買,是不是變相說明自己混得不行?
當在同事間、朋友間房子成了常規話題,沒買房的自己似乎有那麼些不合群。
當與相親對象聊到對未來的規劃,有房或者準備買房,幾乎成為了能否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
而且,如果一直租房,生活在偌大的城市總有種漂泊感,只有買了房才算在這個城市紮根下來,心裡才有了依憑……
很明顯,我們生活在「有自己的房才算有家」的價值認知體系裡,身上沒一兩筆房貸(富二代、拆二代等除外),也不打算買房,就得做好準備成為身邊人眼中特立獨行的人。
//焦慮三:物價不斷上漲,買房投資還是看著財富縮水?
仍然以重慶為例。
這幾年,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物價的上漲。
10年前,一碗小面3元,鄉村基的蜜辣烤翅飯13元,點燒烤可以不看菜單價錢。
10年後的今天,小面漲到7元,蜜辣烤翅飯25元,燒烤已經從每日夜宵節目中」下架「。
再看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物價數據:
(圖片源自騰訊大渝網)
(圖片源自重慶統計微訊)
去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7%;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7%,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10%。
不管我們的收入是否受到衝擊,物價的上漲卻是雷打不動的。
瘋漲的物價讓手上的錢不斷貶值,今天的「首付」再過兩年,也許只夠「首付首期」。
而股票、基金技術門檻太高,理財、存款跑不過通脹,做生意又怕蝕了本錢,還有什麼比買房投資更穩妥呢?
但是二套房的槓桿一加,肩上的壓力更重了,年紀輕輕不敢吃不敢穿更不敢出去旅遊,每月工資一到帳,第一時間就是交房貸……
明明拼命掙錢是想讓自己和家人過好一點,怎麼反倒越來越累?
這是曾經的自己想過的生活嗎?
所以,到底是繼續放任手上的錢貶值,還是乖乖選擇為銀行打工?
一個個進退兩難的問題,讓這個城市的年輕人不管是買了房的、未買房的或者準備買的,紛紛陷入了相似的焦慮中。
房子的問題變得如此複雜,大抵是因為居住觀念發展到今天,房子所承載的已不僅僅是居住屬性。
它跟婚戀關聯起來,成為是否有底氣和能力組建一個家庭的標準;
它跟安全感關聯起來,成為是否在一個城市站穩腳跟的象徵;
它跟財富關聯起來,被看作一種可以保值增值的資產;
它還與個體身份關聯起來,成為一種圈層的準入符號或標記……
而每個年輕人所處的位置、所經歷的過往和所追求的人生都各不相同,可能沒有一種經驗能夠被通用。
所以在思考要不要早點買房的年輕人,其實思考的是自己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