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等待,天津大學求是學部的90後男生宮思遠實現了捐獻造血幹細胞救人的願望。他說,一年前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時,就有了強烈的「救人」願望,「只是沒想到願望實現得這麼快!」
9月16日上午11點半,宮思遠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的捐獻。根據患者需要,宮思遠於17日上午接受第二次採集。17日晚,這些救命的「種子」將被移植進一名19歲的女性白血病患者體內。
據悉,患者是一位90後的湖北女孩,這次愛心接力是天津市第142例捐獻造血幹細胞,也是全國第3715例非血緣捐獻造血幹細胞。
「突然」的圓夢
2012年中秋節剛過,從湖北荊州考入天津大學的宮思遠在校園內看見了一則招募中華骨髓庫志願者的海報,就立馬拉上同學填寫了報名表並採集了血樣。雖然當志願者的決定很突然,但他絲毫沒有低估配型成功的可能性,「我就是抱著一定要救人的念頭加入中華骨髓庫的。」
事情順利得出乎意料。入庫僅10個月,2013年的暑假,在湖北老家參加同學聚會的宮思遠就接到了初配成功的消息。電話裡,天津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和他約定了進一步配型的時間,並介紹了整個捐獻流程。「聽說患者也是同齡人,我能夠體會到她的求生渴望。」
8月初,患者情況突然惡化,需要儘快進行骨髓移植,原定的高配時間也提前了半個月。來不及趕回天津做配型,宮思遠就在湖北當地採集了血樣並郵寄到了北京。很快,他就接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真的能救人了!盼望了好久的事情終於要成真了!」
小夥是個熱心腸
剛剛結束了軍訓,宮思遠就住進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每天注射2針動員劑使骨髓大量增殖造血幹細胞,為捐獻做準備。與此同時,他的母親彭女士也從湖北趕來了天津。
為了不讓家長擔心,宮思遠始終沒向家裡透露捐獻的事,直到高配成功才告訴父母。「兒子從小就很有主見,只要是他的決定,我們做家長的都會支持。」彭女士說。
高中住校時,住在六樓的宮思遠看見二樓過道中有一堆碎玻璃碴,就拎著笤帚簸箕下來清理。「在老師同學和街坊鄰裡的眼裡,他是個熱心腸。他的正直、擔當讓我們做家長的都很佩服。」
捐獻者還是太少
據天津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依據個人體質的差異,捐獻者可能會有輕微的頭暈、手腳發麻或腰部不適症狀,但宮思遠體質較好,全程沒有出現不適。
「別看只是個90後的孩子,但是宮思遠的捐獻意願極其堅定。這在我們接觸到的上百位捐獻者中比較少見。」天津市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等血液性疾病的主要手段。
據介紹,由於我國普遍存在的「獨生子女」現狀,在親屬間配型相合的概率非常渺茫,只能依靠非血緣的捐獻者捐獻配型相合的造血幹細胞。但非血緣關係中的配型相合率僅為1/400—1/10000,有些罕見基因型的患者其配型相合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
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無害,但由於許多人的觀念難以轉換,因此從2003年我國建立造血幹細胞資料庫起至今,全國僅3700餘名志願者成功捐獻,供需差距很遠。
據了解,宮思遠是天津市今年的第142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天津大學在校生捐獻的第七例。(朱虹 劉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