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豫|河南:協同創新打造青貯玉米產業鏈

2020-12-05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品種選育+技術配套+規模化生產+機械收穫+青貯製作+專業化應用

  河南:協同創新打造青貯玉米產業鏈

  近日,在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固廂鄉小師村田間,隨著收割機的轟鳴,一排排近3米高的玉米只留下地上幾釐米高的茬子,連秸稈帶穗子當場全部粉碎,被裝進車廂裡。一車廂裝滿後,這些粉碎後的玉米直接運到青貯池裝填入池發酵。「最近天氣晴好,秸稈水分含量適宜,我們種的2000餘畝地玉米正值收穫期。」河南悅美禾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張航說。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玲介紹,青貯玉米與籽粒玉米、鮮食玉米不同的是,包括果穗在內的地上部分全部綠色植株都能被有效利用,經過切碎、加工和青貯發酵後,就成為牛、羊等所需的高質量青貯飼料。

  農牧結合 打造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為啥我們的羊要餵青貯玉米呢?羊肉好吃成本低!」張航表示,「青貯玉米是優質飼料,吃好飼料長出的羊肉不僅肉質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又因為玉米是全株青貯,相應的精料配比中籽粒玉米減少1/3,飼餵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高,通過每年的畝產量實測,平均畝產量能達到3.5噸以上,今年雨水充足,產量應該會更高。」

  河南悅美禾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走的是農牧結合的路子,也是河南省全株青貯玉米全產業鏈科技協同創新與應用的12個示範基地之一。在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管理諮詢委員會和河南農業大學共同主辦的河南省全株青貯玉米全產業鏈科技協同創新與推廣應用示範觀摩暨研討會上,省內相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和企業代表們現場觀摩了全株青貯玉米從品種選育、田間種植、機械收穫、青貯原料製作到飼餵羊的全過程。

  悅美禾的肉羊養殖基地緊鄰玉米田,形成了「地種糧、糧結稈、稈餵羊、羊拉糞、糞還田」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這一發展模式涵蓋了青貯玉米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品種—規模化種植—機收—貯存—養殖企業,也是近年來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協同創新成果的具體展示。

  「農牧業結合有三個明顯的優勢:一是高質量的飼料能提升羊肉的品質;二是降低成本,包括飼料成本、運輸成本;三是利於環保。」河南農業大學副教授付彤表示,農業牧業的融合發展,不僅能夠減少飼料和秸稈的購買,降低養殖成本和風險,更能減少農業種植中農藥、化肥的使用,實現農業循環生產和環境保護。

  據介紹,玉米素有高產「飼料之王」之稱,65%的玉米用作飼料。河南省不僅是商品玉米生產大省,更是畜牧養殖業大省,全年飼料消費總量約3500萬噸,其中玉米消費量約2000-2300萬噸。但目前河南省存在持續滿足優質飼料玉米市場需求的優良玉米品種較少,而且生產單元仍以農戶為主的小規模分散生產,單產水平低、成本高、品質不穩定、專業化利用效率低,直接影響加工和養殖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河南優質飼料玉米品種創新水平,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協同創新 青貯玉米產業鏈見實效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以生產質優價廉粒用型和全株青貯型飼料玉米、助推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致力於粒用飼料型玉米生產和全株青貯型玉米全產業鏈條打造。」李玉玲介紹,青貯玉米產業鏈則以肉牛、奶牛、肉羊、奶羊等養殖企業為中心,實現「品種—配套高效生產技術—規模化集中連片生產—機械收穫—青貯製作—畜牧養殖企業專業化應用。」

  打造青貯玉米全產業鏈,除了選育優質、穩產、高產玉米品種外,還必須建設集中連片的規模化、標準化高標杆生產基地,以提高產量,確保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保障質優價廉足量青貯飼料供給。同時,與畜牧養殖企業直接對接,最大程度地發揮優質品種的專業化高效利用,同時顯著提升畜牧養殖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助推玉米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這2000畝的青貯玉米,全部都是一個品種。目前的養殖企業對優質飼料的需求很高,優良青貯玉米品種的單品大規模種植會帶來後期青貯飼料的一致性,養殖環節的轉化效益也更高。規模化單品帶來的效益不容忽視,我們也希望通過玉米體系的工作,逐步擴大單品的種植規模,對全省玉米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發揮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李玉玲解釋。

  目前,以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搭建的平臺和「河南省玉米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聯盟」(涵蓋高校、科研單位以及種子、飼料、加工、農機、化肥、植保和電商企業等玉米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34家單位)為基礎,集聚全省優勢資源,形成了「政、產、學、研、推、用」「六位一體」的協同技術創新和應用機制,實現了從「品種—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飼料—養殖企業專業化應用」的全產業鏈技術協同創新與專業化應用。

  在去年工作的基礎上,今年,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繼續在全省建立三類高標準示範基地,並在全株青貯玉米產業鏈的優良品種、機械收穫、青貯製作、羊養殖等4個關鍵環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林同保表示:「作為玉米產業體系首席專家依託單位,河南農業大學將繼續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確保體系各項工作順利實施。」

  「要繼續努力打造高標準示範基地,體系各位崗位專家要繼續加強團結協作,協同突破各自崗位方向,更紮實有效地做好核心創新技術的示範推廣應用工作,指導、帶動更多的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發展。」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管理諮詢委員會主任、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胡若哲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 範亞旭 王帥傑)

相關焦點

  • 河南農大「豫單9953」宜機收玉米新品種迎來驗收測產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9月28日,鶴壁市鉅橋鎮劉寨村,金色的玉米披紅掛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派豐收喜悅的景象。玉米新品種「豫單9953」籽粒機收觀摩會正在這裡進行。在收穫機械的轟鳴聲中,成片的玉米被「收進」機器裡,很快變成籽粒裝進袋子。
  • 2017中原種衣劑杯·首屆黃淮海·農資農機英雄榜·玉米品種擂臺賽...
    >31YM-JS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富吉泰種業-豫單9953機收玉米32YM-JS河南秀青種業-秀青82333YM-JS山西中農賽博種業-太玉339 34YM-JS甘肅敦煌種業·武威甘鑫種業-吉祥1號35YM-JS河南中博現代農業-北青310 北青38036YM-JS河南省大京九種業-鄭青貯1號-青貯玉米
  • 融媒矩陣齊發力 雲中報導綻多屏——2020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
    面對「代表委員出不來,記者攝像進不去」的情況,河南廣電以「5G 支撐,雲媒制播」為理念,全面創新報導方式,把採訪從「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河南廣電圍繞2020年全國兩會,推出「再出發 更出彩」宣傳總主題,旗下所屬媒體各展其長,打出組合拳,形成合力。
  • 河南安陽:打造全新通航產業鏈
    無人機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備,初步形成了無人機整機、發動機、飛控、零部件加工、專用藥劑研發生產以及飛手培訓、飛防服務、檢驗檢測、試飛等產業鏈完備的無人機產業發展集群,已入駐相關企業20家。林州航空運動生態旅遊區項目由河南中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總投資9億元,一期已完成投資6.7億元,目前已建設完成並部分投入運行。
  • 打造「兔業小鎮」,河南「肉兔大王」三產融合謀升級
    這個盛夏,一大批來自河南的「老家味道」,將在近千公裡外的大上海集體亮相。河南省擬於近期在上海舉辦優質特色農產品展示推介活動,全方位深化豫滬農業領域合作。 一個是農業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和新興經濟大省,一個是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豫滬兩地戰略合作20年之際,雙方在農業領域再度牽手。
  • 豫發·鄭州國際時裝周閉幕!未來鄭州服裝能否打造「三州一圳」?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記者 郝楠楠首席記者 楊東華 見習記者 左冬辰5天,30多場服裝盛宴,在10月22日夜裡畫上句話——第二屆豫發·鄭州國際時裝周閉幕。不過,留給服裝人的思考還在繼續——鄭州能否打造比肩深圳、廣州、杭州的「三州一圳」,距離還有多遠?
  • 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舉行 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行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產業生態鏈為落實京津冀工信(經信)部門籤署的《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備忘錄》,共同規劃「十四五」三地協同發展產業鏈,11月19日,由京津冀三地工信(經信)部門共同主辦的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行。
  • 「中國好青貯」高峰論壇「雲」端召開
    3月5日,中國奶業協會國際奶業專業委員會、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組織,科迪華公司發起和承辦以「雲」會議形式特別推出的「中國好青貯」高峰論壇,網絡、微信等形式線上關注人數達到近6萬人。大會邀請到行業專家、學者,重要牧業集團、種植集團的一線負責人,並連線美國、紐西蘭、日本、巴西、波蘭、加拿大等國的頂尖專家,立足中國種養,匯集全球智慧,在青貯玉米播種前,為廣大種植戶、養殖戶和牧場獻計獻策。
  • 打造數字河南產業基地 首屆增材製造產業高峰論壇在鄭舉行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實習生 杜淑慧 文/圖)2020年12月27日,由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管委會、河南省增材製造產業聯盟主辦,中科軟智(河南)科技創新中心承辦的河南省增材製造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屆河南增材製造產業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行。
  • 宋純鵬委員:建議在豫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建議在豫籌建「黃河國家實驗室」黃河寧,天下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因此,圍繞流域經濟、社會和生態需求,建立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的綜合性實驗研究平臺,打造多學科交叉、多方向融合、多維度協同的科技創新團隊,顯得尤為迫切。
  • 青貯玉米窖貯量的估算方法
    青貯窖的貯量與青貯原料重量有關,也與青貯窖的形狀有關,一般每立方米青貯窖能存放全珠玉米500~550千克,去穗玉米秸450~500千克,人工牧草或野草
  • 火石創造楊紅飛:未來生物醫藥創新是基於數據的產業鏈協同過程
    再看產業主體——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日益成為影響產業格局的重要變量因子,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也正從少數大企業驅動向協同化發展模式轉變。隨著越來越多政府園區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如何實現生物醫藥產業鏈現代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楊紅飛表示,未來的生物醫藥創新是一個基於數據的產業鏈協同過程。
  • 振華重工海工高端裝備核心配套件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1日,由振華重工南通傳動牽頭聯合4家上下遊企業申報的「海洋工程高端裝備核心配套件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2016年,南通市首批入選國家海洋局和財政部「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海洋工程高端裝備核心配套件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作為示範城市子項目參與申報並獲得立項。
  • 河南的簡稱為什麼是豫?古代河南有大象嗎?
    中國各個省份都有屬於自己的簡稱,簡稱都是有淵源的,比如天津簡稱「津」,當年燕王朱棣為了奪取皇位,從這裡發兵渡河南下,這裡是天子經過的渡口;再比如說山西省簡稱「晉」,因為在春秋時期是晉國領土;那麼河南省的簡稱為什麼是一個「豫」呢?
  • 河南十四五規劃建議:構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撐體系 完善能源產供儲...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西部創新高地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全省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體系,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7.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施科技強省行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 提醒1300萬在外河南人回家,就是豫記存在的意義
    我和他說,「為所有優秀河南人提供一個文化的驛站,回家的老鄉,必須到豫記,豫記就成功了!」他經常會搖晃著瘦小的身軀,端著酒杯說,「豫記,就是要做成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2010年,在外豫籍河南記者們胡辣湯局吃出來的豫記,一晃已經十年了。
  • 央媒關注揚州「巨蟒」出海
    寶勝海纜首根大長度光電複合海纜的交付,受到了中央電視臺、《工人日報》等央媒的關注。央媒報導稱,該項目攻克了海纜連續大長度生產的行業難題,將助推我國海洋新能源、海上風電、海洋油氣開發等海洋工程的發展。         莊文斌劉志攝
  • 董雪兵:以『三鏈』協同引領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
    打造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加快鄭州、洛陽、西安都市圈聯動發展,推進產業協同、生態共保、基建對接、對外開放、文旅合作、服務共享,對沿黃九省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可起到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最後,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連結樞紐。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要實現生產力布局梯度轉移,也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 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西部創新高地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全省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體系,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7.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 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央媒欄目《品牌天下》專訪優質企業代表
    央媒欄目《品牌天下》響應號召專訪參展好企業,好產品。節目依託央視權威媒體及各大網際網路視頻網站互動,全面覆蓋全國各省、市行政區域,響應國家關於鼓勵各級電視臺、廣播電臺及平面、網絡等媒體,在重要時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宣傳,講好中國品牌故事,傳播中國品牌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