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母細胞瘤專盯嬰幼兒!17科名專家聯袂挽救小生命

2020-11-30 大洋網

兩歲的男寶小良(化名)活潑好動,最近幾周來,他卻變得「文靜」了,胃口不好,四肢漸漸消瘦。在給他洗澡時,媽媽突然在他的肚子上摸到了一個「鼓包」。到醫院檢查的結果讓全家人如聞晴天霹靂:小良被診斷為腎母細胞瘤。

腎母細胞瘤是嬰兒與幼童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一歲前發病,同時也是一至三歲的幼兒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小良爸媽帶著他慕名找到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兒童腫瘤科創科主任、首席專家孫曉非教授,隨即接受了兒童腫瘤多學科診療(MDT)團隊的治療。孩子最終幸運獲救,一個家庭也重獲新生。

腎母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通過外科手術,把腫瘤侵犯的腎臟切除。如果腫瘤已經很大,或者擴散至臨近的重要組織器官,便要先通過化療使腫瘤縮小,再爭取手術將腫瘤切除。

即使腫瘤已出現遠處轉移,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仍然有機會接受為期3-6個月的化療、手術及放療,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筆者獲悉,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腎母細胞瘤的標準治療5年總生存率可達85%以上,這意味著約85%的患兒可以痊癒。即使腫瘤已擴散至腎臟以外的部位,仍有70%的治癒機會。如此出色的療效,得益於該院大力推動兒童腫瘤MDT團隊的建設,集合全院名醫之力,為每一例兒童腫瘤患者提供最先進、最有效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努力救治更多腫瘤患兒。

全國首設兒童腫瘤化療專業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是國內首家設立兒童腫瘤化療專業的腫瘤專科醫院。1989年7月該院在腫瘤內科開設兒童腫瘤化療專業,2002年擴展為兒童腫瘤化療病區。2010年1月7日,兒童腫瘤科正式成立,現任科主任為著名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張翼鷟教授。

兒童腫瘤科現為中國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單位。該科主要收治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惡性腫瘤患者,主要病種包括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骨和軟組織肉瘤、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生殖系統腫瘤、郎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症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惡性腫瘤。採用化療為主、並與相關外科和放療科等學科聯合,對患兒進行多學科綜合診治。

這種兒童腫瘤生存率達九成以上

近10多年來,在該院治療的兒童青少年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獲得明顯提高。霍奇金淋巴瘤生存率達9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生存率從1998年前30%-4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它兒童實體腫瘤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生存率也獲得較大改善。

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大力推動國內兒童腫瘤MDT建設,他們牽頭制定了《髓母細胞瘤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兒童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還牽頭制定了首版CSCO中國兒童和青少年淋巴瘤診療指南,並在國內率先開展兒童腫瘤靶向新藥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

通過醫聯體建設,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還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致力於推動區域內兒童腫瘤診療水平的同質化。2019年5月,該院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合作建設的兒童腫瘤病區,作為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聯盟的共建項目順利投入運營,截止目前已收治患兒1037人次。這一合作病區通過為患兒提供高水平同質化的診療服務和熱情周到的生活配套服務,顯著緩解了腫瘤患兒看病難、住院難的問題,除了得到患兒家長的一致好評外,還獲得2019年度國家衛健委「改善醫療服務典型案例」的表彰,打造了醫聯體深入合作的典範。

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的歷史可追朔到2010年,在孫曉非教授倡導下,聯合了放射治療科高遠紅教授和泌尿外科劉卓煒教授,在腫瘤外科、放療科、影像診斷科和病理科的大力支持下,兒童腫瘤單病種管理小組正式成立,以「疑難病例會診」的形式,開始了每周一次固定於周三下午的多學科聯合病例討論會。

2019年起,利用中腫牽頭成立的「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單病種)聯盟」遠程會診平臺,根據聯盟醫院的需要為兒童腫瘤疑難病例進行會診,讓遠在千裡之外的患兒,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提高了聯盟成員單位的兒童腫瘤診治水平。

名醫閃耀 他們聯袂挽救患兒

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實行首席專家領導下的核心小組管理制度,團隊成員堪稱「名醫閃耀」:

單病種(神經母細胞瘤)首席專家:

孫曉非教授,負責總體方案制定,協調、指導兒童腫瘤研究的實施。

多學科團隊(MDT)成員:

化療:孫曉非教授、張翼鷟教授(兒童腫瘤科現任科主任,血液腫瘤專家)、甄子俊副主任醫師,朱佳王娟路素英孫斐斐黃俊廷主治醫師

泌尿外科:劉卓煒教授(中腫副院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兒外科:劉鈞澄教授、周李教授、徐哲教授

放療:高遠紅教授(放療科副主任)、蔡玲教授、盧麗霞教授、劉慧(大)主治醫師

自體幹細胞移植:黃慧強教授(內科副主任,淋巴瘤首席專家)

生物治療:夏建川教授

影像診斷:李卉曾斯慧主治醫師

核醫學科:樊衛教授(核醫學科主任)、肖子正主治醫師

病理診斷:雲徑平教授、張玉副主任醫師

骨髓診斷:陳躍瓊主治醫師

實驗研究部:朱孝峰研究員、貝錦新研究員

分子診斷科:王芳副主任醫師

神經外科:王翦副主任醫師

骨軟組織腫瘤科:王晉教授(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

微創介入科:趙明教授、張天奇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馬俊教授

護理:蔡瑞卿護師、劉美玲護師

學術秘書:甄子俊、王娟

 

文/通訊員陳鋆、文朝陽、韋瑋

供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資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

相關焦點

  • 腎母細胞瘤相關基因有望再生受損腎臟
    腎臟表達Lin28的轉基因小鼠會患上小兒腎母細胞瘤,當Lin28被沉默時小鼠復原,表明阻斷或抑制這個基因,可能為小兒腎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進一步表明,Lin28可促進腎臟的發育,從而可能為成人的損傷腎臟再生提供一些線索。
  • 警惕腎母細胞瘤
    醫生立即安排毛毛做了腹部 CT,顯示右腹部巨大腫瘤,根據腫瘤的位置和特點,考慮為右腎惡性腫瘤。雖然檢查未發現轉移病灶,但因孩子年齡小,腫瘤較大,手術風險及難度也隨之增加。醫生決定為毛毛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即先化療再手術。經過 4 周的化療,腫瘤明顯縮小。
  • 肝母細胞瘤是怎麼得的
    核心提示:  肝母細胞瘤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種疾病比較常見於新生兒,一旦發作以後,基本屬於不治之症,所以令很多家庭為之感到十分擔憂。很多家庭都非常想要了解肝母細胞瘤的發生因素,但是腫瘤的發病因素本身就較為複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建議大家一定不要過分執著。
  • 5小時接診4位癌症小患者,最小才1歲…華西兒外主任向波:本該早做...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惡性腫瘤與兒童沒多大關係,實際上,有一部分惡性腫瘤專盯孩子。  最小的,只有1歲零3個月,不幸的是,這個小患者在送診時病情已經發展到了腹膜後神經母細胞瘤第四期,即便積極治療,也只剩下不到30%的生存率。
  • 孩子罹患髓母細胞瘤 只有死路一條嗎?
    舉個例子,當孩子突發頭疼、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走路不穩等症狀時,不少家長會嘗試給孩子消食、測視力、補鈣……然而,事情或許「沒那麼簡單」,儘管我們不願想得太糟,但孩子確有可能不幸被腦腫瘤盯上了…… 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 預後差 髓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兒童惡性腦腫瘤,佔所有兒童腦腫瘤的15%-20%
  • 肝母細胞瘤能活多久
    肝母細胞瘤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在常人看來,腫瘤往往侵害的是老人,但是有那麼幾種腫瘤的高發人群卻在兒童,例如肝母細胞瘤,自己家孩子得了這種病之後,家長肯定是非常的擔心和著急,那麼肝母細胞瘤能活多久呢?該類腫瘤應該怎樣治療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 被稱為「生命終結者」的膠母細胞瘤,有可能長期生存嗎?
    ,手術全部切除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大腦存在著一種叫做血腦屏障的系統,很少有藥物進入大腦組織,直接作用於腦瘤細胞,所以治療起來非常棘手,因此它被稱為生命「終結者」。膠質母細胞瘤通常發生在大腦半球,但也可能發生在大腦或脊髓的幾乎任何區域。考慮到腫瘤細胞增殖迅速,並由廣泛的血管網絡支持,它們尤其具有惡性。因此,膠質母細胞瘤也可稱為「IV級膠質瘤」。
  • TP53在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中的臨床意義與相關研究進展
    不同亞型的分子機制不同,臨床特徵及預後情況等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2016年版WHO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引入了髓母細胞瘤的分子分型,根據分子分型進行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已成為熱點。TP53是一個重要的抑癌基因,位於17p13.1,其編碼蛋白P53在很多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放射治療病房順利為4歲腎母細胞瘤患兒肺寡轉移完成SBRT治療
    2020年9月,一對年輕夫婦焦急地來到醫院放射治療病房,他們4歲的兒子在1年半前因左腹部包塊在全麻下行左腎病變切除術,術後病理提示為左腎母細胞瘤,經過積極治療後病情穩定。然而在2020年1月複查胸部增強CT,提示雙肺新增小結節,考慮轉移瘤,經過化療後餘雙肺結節在CT上未見顯示,唯有右肺上葉尖段結節較前繼續增大,直徑約9mm,惡性待除外。醫院放射治療病房兒童腫瘤治療組張振勇教授接待了這對夫婦,結合患兒病變的位置、數目及大小,張振勇教授與家長充分溝通後,為患兒制定了右肺病變接受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的體部放療方案。
  • 南充4歲可愛女童患上神經母細胞瘤
    昨(27)日,家住蓬安縣平頭鄉的祝小軍打進本報新聞熱線2225777稱, 在自己四歲的兒女患上神經母細胞瘤後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鼓勵和幫助,他想對這些好心人表示感謝,同時也希望能夠尋找到更好的醫院為孩子進行治療。高燒不退 四歲小女孩突發重病「我爸爸媽媽和醫院的護士阿姨一定是弄錯了,我沒有生病,我想早點回家和哥哥一起去上幼兒園。」
  • 神經母細胞瘤預後如何?能治癒嗎?張偉令主任告訴你答案!
    我們都會邀請頂尖專家參與,專家老師會選取相關的問題進行回答。第18期,我們有幸邀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張偉令主任為我們解答小兒實體瘤相關問題。張偉令教授從事兒科血液腫瘤臨床與研究工作26年,臨床科研方向: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及橫紋肌肉瘤等多種兒童實體腫瘤的化學治療,尤其是個體化藥物治療、生物免疫靶向治療。
  • 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的研究進展
    目前尚沒有生化環境對髓母細胞瘤發病率有所影響的報導。但是,某些遺傳疾病會導致髓母細胞瘤的發生,約有7%的患者生殖細胞基因會發生變異,也有少數髓母細胞瘤呈家族性遺傳。 大約有24%的髓母細胞瘤患者會發生轉移,轉移與否也與不同亞型髓母細胞瘤的人口特徵有關。髓母細胞瘤在成人患者中發生轉移的概率最小(2%),而在嬰兒與兒童患者中則轉移率相對較大,分別為30%和26%。
  • 兒童母細胞瘤有哪些特徵,看專家怎麼說,未完待續
    兒童母細胞瘤是怎麼形成的 兒童母細胞瘤部分為先天性,出生時即可發生,染色體異常較為常見,且多集中分布在11~15號染色體。起源於臟器和神經組織的母細胞瘤幾乎均為惡性,70%的母細胞瘤發生在5歲以下,90%發生在10歲以下,只有10%的病例發生在青年和成年人,男性略多。
  • 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最惡性!
    核心提示:神經母細胞瘤之所以被稱為「兒童癌症之王」,是因為這種腫瘤在過去療效極差,而且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交感神經系統,多發於腎上腺或腹膜後,位置很深,早期不易發現。而這種腫瘤惡性度高,進展快,易發生骨髓、骨及器官轉移。
  • 自體臍帶血移植成為成為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的有效選擇
    神經母細胞瘤----「兒童腫瘤之王」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的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常常影響嬰幼兒的癌症,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本病的高發年齡。約有75%的神經母細胞瘤患者在5歲以下。
  • 3歲小兒患上神經母細胞瘤 杭州「湖一刀」神奇一刀去瘤保腎
    浙江在線4月17日訊 神母者,兒腫之王,稀病也。王者,重也,有生死相隔之危。稀者,罕也,有經驗寡薄之憾。故能以此為醫者,非技高情深細心,不能為也。  當世醫者門派,北有北兒,由曾騏、王煥民、馬曉莉、秦紅主持,因其天子腳下,匾額顯赫,內地以此為準,時人謂之:國標醫。
  • 兒童腫瘤之「五最」 神經母細胞瘤罪惡性
    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主任 閆傑   療效最佳—— 腎母細胞瘤  天天今年5歲。在一次洗澡中,奶奶無意中發現孩子的腹部鼓起來一小塊。爸爸忙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天天患的是腎母細胞瘤。不過,醫生還說,腎母細胞瘤的治療效果是所有兒童惡性腫瘤中最好的。  腎母細胞瘤是最常見兒童腹部腫瘤。腫瘤生長快,常見症狀為快速增大的向一側肋部突出的腹部包塊,有的患兒有血尿、高血壓等症狀。大部分患兒可首先進行手術治療,病理分型、分期和手術後的化療方案的選擇對治療和預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晚期腎母細胞瘤治癒率也可以達到90%。
  • 第六節 腎腫瘤
    第六節 腎腫瘤   一、腎細胞癌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是腎原發腫瘤中最多見的,約佔腎惡性腫瘤的80%~90%。多發生於60歲左右的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約為2:1。腎細胞癌來源於腎小管上皮細胞,故又稱為腎腺癌。
  • 髓母細胞瘤可以做質子放療嗎?預後如何?10大問題一次性講清楚
    髓母細胞瘤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惡性腦腫瘤之一,我們常常可以在後臺看到家長們關於髓母細胞瘤的問題:這種腫瘤預後怎麼樣?可以做手術嗎?需要做化療嗎?我們將往期專家問答和科普內容改編成10大問題,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60秒知識點· 髓母細胞瘤好發於小腦下蚓部,是兒童顱內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