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12月26日消息(記者 宋巧靜)今年12月初,光線影業總裁王長田在影業成立十年之際發表內部信,總結公司得失。王長田還在內部信中表示,年內再平均提薪20%。王長田在內部信中反思了過去10年沾沾自喜的時刻,以及「深陷糾結和痛苦」的焦慮。
2016年,光線傳媒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以85億價格控股貓眼電影,隨後宣布停止旗下視頻網站先看網的業務,並完成一輪裁員,緊接著轉讓藍弧文化,並投資籌建中關村銀行。
近日,王長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簡要回答了關於光線傳媒部分現狀以及接下來的布局問題。
以下為對話實錄:
作為連續三年的票房冠軍,你認為光線持續保持行業領頭的原因是什麼?
王長田:有幾個原因,一是對內容的專注,這幾年實際上我們在不斷收縮戰線,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都撲在電影上,我們應該是在電影領域投入最多的一家公司。
其次,我們談票房,票房觀眾買單。影片本身市場價值是最重要的,我們取得一些好的票房是因為我們生產了一些頭部產品,創造了一些市場奇蹟。比如《美人魚》、《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
第三,商業上的成功對光線非常重要,我們很在乎影片利潤。中國的電影公司實際上都非常弱小,不掙錢只圖票房的虛名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如製作成本營銷成本都很高,不賺錢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賺了錢,才有能力去補貼那些虧損的影片,嘗試創新的影片、藝術片,或扶持新導演,這是我們一個重要的商業思路。
你如何看待發行與渠道的關係?光線是否有自建渠道或與某個院線更深度綁定的計劃?
王長田:總體來講,市場進入了內容為王的時代,在整個文化娛樂大部分細分的領域都呈現了這種特徵,但是渠道的價值也不可低估。一個電視劇放在湖南衛視和二三線衛視呈現的價值是不一樣的,並不是作品的變化,而是渠道本身帶來的附加值。
光線對渠道的思考是,如果這個渠道是市場化的,是相對來說充分競爭的,那我們未必要擁有一個渠道。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並不在於非要控制一個渠道才能實現這種公平。
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投資影院。當然渠道有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看重了渠道價值,而不僅僅是壟斷一個渠道,為我的作品做無障礙傳播,那也不排除在適當時候去介入渠道。
但我們會在方式上選擇,對它的價值進行對比,而不是賭一口氣,非要建成完整的產業鏈去打通上下遊。
你在今年裁員時提到光線計劃建立一個製片人團隊,目前的進度和困難是怎樣的?
王長田:最重要的是人要一個個培養,公司已經有不少人介入到項目從早期開始到後期各個環節。我希望通過項目運作讓這些製片人了解整個創作過程。確定項目、劇本、選擇導演演員、拍攝監督和參與,營銷策略的確定和過程,以及未來衍生品開發。
現在基本上達到我要求的有五六個人,我的目標是20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培養,一般來講,一個人經歷兩三個項目,就會變得比較成熟了。
如,劉同經歷過《誰的青春不迷茫》、孫永煥經歷過《左耳》……我選人是打破部門界限的,他可能是下面影業公司的負責人,也可能是下面藝人、宣傳、產品包裝等,他們帶著自己部門的經驗,需要補足其他方面的經驗。
你對三四線市場的判斷是怎樣的?光線對此的布局是怎樣的?
王長田:光線投資了貓眼之後,我們發現貓眼這個團隊在三四線城市有更好的優勢。
第一它的數量多,第二他們經歷的項目多,貓眼一年的經營額是150億以上,光線的票房規模跟它沒法比。
貓眼在電影行業幾乎每個環節都參與了,包括預售、地方宣傳、影院協調等等。光線原來的團隊和貓眼有一個更加緊密的結合。跟影院打交道貓眼更有優勢,在宣傳、路演、活動,包括與影院溝通上,兩個團隊會適當整合。
三四線城市從票房總量來講是超過一線,甚至二線市場,它確實是廣闊的市場。我們重視,但是會通過合適的手段去整合資源。
你如何看待IP電影?如何判斷它未來的趨勢?
王長田:其實不管我們怎麼看IP電影,它都將在未來主導電影市場,這個趨勢必須看到。
在美國,系列影片會成為電影票房的主導力量,系列電影又大部分來自IP。中國電影用四分之一的時間走美國電影的路程,這個趨勢我認為會一致。
在中國,IP電影還在發展初期,一些製作不成功的IP電影影響了觀眾對於IP電影的看法。問題不是出在IP上,是出在影片製作上,浮躁、品質不高等等。接下來要重視的,是在IP轉化過程中,怎麼能夠提高品質。
中國電影市場未來會被20個左右的IP電影所佔據。在個別領域,如喜劇、風格獨特的原創電影,IP作用可能並不大;但在科幻、魔幻、玄幻、動畫等主要領域可能都是IP電影為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