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分無緣北大,新高考模式「政史地」不能選?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2020-12-06 跳跳媽媽談教育

文/跳跳媽媽談教育

「1977年10月份我國舉行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至今已經有43年的歷史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考也在不斷完善,比如文理分科後的學業水平測試、比如文理不分科分為ABC等級選考等等,不斷暴露問題不斷改進,近年施行新高考模式3+1+2組合形式。」

什麼是「3+1+2」高考形式?

3指的就是三大主科數語外,1是在歷史和物理中必選一科,2是在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下選兩科。

所以說新的高考模式下,一共有12種組合形式,家長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適合和喜愛去選擇,但是新高模式不再是到了高二再選擇了,而是上高一就選,這讓很多家長和學生感到焦慮。

因為剛上高一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並不了解,很難去做出這麼重要的決定,往往就會根據以前文理分科模式去選擇,要麼選「物化生」要麼選「政史地」,介於兩者之間的即文又理的科目選的比較少。

新高考模式下,680分無緣北大

山東2020年也是第一次施行新高考模式,一名學生也是根據往年的文理分科經驗,選擇了純文科「政史地」組合,該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好,高考的時候不負眾望,考出了680分成績,在往年這個成績完全是可以去北大的,但新高考模式政史地組合形勢下,680分卻只能去北京師範大學。

在新高考模式下,關於「政史地」組合一直爭議不斷,很多教育專家不建議選擇政史地,會影響日後的報考。

新高考模式下,過來人不建議選「政史地」的原因

原因一:可選擇性有限

在文理分科那個時代,文科主觀題比較多難考高分,但是每年的本科分數線都比理科要高20分左右,這也是限制文科生的一種手段,因為高校對於文科生的需求量也比較小。

那麼在新高考模式下,依舊選擇純文科「政史地」,可選擇性就更小了,65%的學校和專業都不能報考,報考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原因二:被強佔名額

新高考模式下,無論是純文科還是純理科同時在同一錄取分數線下競爭,而本來文科的可選擇性就少,一些理科考到690分的學生,為了能上北大,寧願選擇歷史專業,那一定會比680分純文科更易被錄取,無形中文科生就被強佔了名額。

原因三:失去「文科數學」優勢,競爭大

文理分科的時候,文科生的數學是比理科生簡單一些的,擁有一定的優勢,而新高考模式下,所有選科組合用的都是同一套數學卷子,那對於純文科生來說就有一定難度了,想考高分就更難了,尤其是平時學習培養的都是主觀感性的思維,一下子要適應純理性的數學難度不小。

分析:

這麼多原因導致過來人不建議選擇「政史地」,難道說新高考模式下,純文科「政史地」已經是絕路了?真的不能選擇嗎?

其實不然,就拿山東考生680分上不了北大這個來說,其確實考了680分,但是在新高考賦分模式情況下,並不是裸分,如果算裸分的話也僅僅有650分,往年650分的學生也只能上北京師範大學,並不存在分數白瞎了這個說法。

所以說「政史地」不是不能選擇,還是要看適不適合,喜不喜歡,和日後的發展。

哪些學生學生適合選擇「政史地」,哪些學生不適合選擇「政史地」?

1、分數在540-600分之間適合

分數在這個區間說明你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並不會出現被同等級理科生佔名額的情況發生,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賦分就越高,總成績就比較高,即使政史地選擇面小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你足夠優秀,絕對可以上一個師範類、綜合大學文史類專業。

2、分數在620分以上和480分一下不適合

620分以上學生已經是成績非常優秀了,即使選擇偏文史類科目,也可以帶一科「化學」,擴展一下自己的賽道,可選擇性更廣,結果也會更好一些。

而480分一下學生,介於能不能考上本科的及格線,這時候一定要選擇一科物理或者是化學,添加可選擇性,更有助於你考上本科,單選「政史地」滑檔的可能性比較大。

總結:

無論是在新高考模式下,還是從文理分科,在選課和高考後選專業,都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發展好選擇性多,但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即使考上了也不喜歡,讀不下去,還不如最開始就為喜歡拼一把,也許有不一樣的結果。

你覺得新高考模式下,「政史地」還能選嗎?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專注教育那些事!每天分享小、初、高、大學生的日常,解讀教育中遇到的點滴瑣事,如果你也對教育那些事感興趣,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喜歡研究教育的人,一起探索教育的秘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681分無緣北大,選擇北師大,新高考選擇「純文」組合最吃虧?
    很多人都認為是政史地組合。而實際上,無論「3+3」模式還是「3+1+2」模式下,選擇政史地組合的學生,都是排名前幾位的。政史地組合,為什麼不被看好呢?選擇這個組合到底好不好呢?哪些學生適合選擇這個組合?我下面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一分析。 一、「賽道」被搶佔,「文科生」更吃虧了!
  • 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很多同學高一時對待學習馬馬虎虎,面對考試,題目認識他,他不認識題目,一年的時間稀裡糊塗就過來了。於是又把希望寄托在了高二,但是心裡卻又忐忑:高二努力還來得及嗎?我想,應該有不少同學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天,我們就聽聽過來人怎麼說。@發光熱帶魚肯定來得及,我高一就沒怎麼學習,高二一時半會又跟不上,直到高二下學期才進入狀態。想想那會英語實在太渣了,想學也不知道從哪開始。
  • 新高考3+1+2模式下,為啥老師推薦難度大學科,「物化地」成首推
    後一些省市進行高考改革,實施新的高考模式3+2賦分模式,這種模式下,三大主科得到了無限大的重視,但是選科卻被忽略,尤其是物理這一學科,因其難度大,在可以放棄的前提下, 沒有幾個學生願意選。所以3+2賦分的高考模式下,很多省市出現了「棄物理」的現象,而這與「科技興國」的理念背道而馳,所以不得不再次進行高考改革。
  • 成績中上遊的高中生,新高考賦分模式下,選地理好還是生物好?
    在實施新高考的地區中,生物和地理算是學生們「最願意選的學科」,文理科中這兩個都是相對簡單點,而且這兩個骨子裡就是文理並舉「中性」的那種,擴大志願報考範圍,所以如果在這兩科中只能選一科,對於中上遊的同學那個更划算。
  • 新高考不會選課怎麼辦?這是一篇最全面的選課指導,請收藏!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選課對自己最有利?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卻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有利於自己這個要求,是新高考選課的最高要求。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很難真正認識自己,更何況這只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一個十四五歲的學生。怎樣才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組合呢?我用四個字總結一下:性價比高!什麼樣的組合才是性價比高的組合呢?
  • 高考選考要不要選物理? 聽聽他們怎麼說!
    此前就有媒體報導,從往年的報考統計數據來看,在實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佔總數的30%;浙江的近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也只有8萬人。考生難度高、賦分低遭「嫌棄」物理學科被考生「嫌棄」,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
  • 高考模式新組合,「物化地」和「物生政」,這倆組合更適合哪些人
    文/天意媽媽談教育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文科理科弊端漸漸出現,於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各地紛紛實行高考新組合「3+1+2」的模式。高考新組合模式已經實行一段時間了,其中在高考時選擇最多的組合為「物化生」,但是因為該組合的難度較高,並不適合班級中所有學生學習,基本上只有班級中的「學霸」,才能駕馭得住這個科目組合。當然,高考新組合併非只有物化生面向多,雖然選擇略微少一點,但是也完全夠用的物化地和物生政,也備受學生們喜愛。因為這兩個科目組合不像物化生那樣難,物化地和物生政更適合學習中等的學生選擇。
  • 新高考選科:想上師範,以後當老師,應該怎麼選科?老師這麼建議
    雖然很多人在吐槽老師這份工作,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份工作越來越有吸引力了,畢竟其他工作也都不容易,尤其是對於女生而言,能有這麼一份穩定而且待遇還不錯的工作,其實是不錯的結果。站在家長的角度,很多家長更是把教師這份工作當成首選,所以就有很多家長諮詢我:新高一選科,如果想上師範,當老師,應該怎麼選科?其實,選科主要涉及專業的問題,當然對學校也有一定的影響,那麼,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答案呢?聽聽「贏在高三」老師怎麼分析。
  • 新高考賦分,如何分析,才能利益最大化
    等級賦分的基本思路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市,以最近幾年高考成績數據為基礎,反覆測算確定以30分為等級賦分的起始分,100分為滿分,劃分為五個等級,各等級的人數比例賦分區間分別如下表所示:
  • 聽聽這些「過來人」怎麼說
    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們是不是鬆了口氣?別鬆懈,要想順利進入目標大學,報好志願才算通過最後關卡。不同分數的考生,如何填報符合自己情況的志願?個人愛好和未來職業發展,能否找到最佳平衡點?怎樣才能不浪費分數,進入理想的大學?來聽聽名校學長學姐的志願填報方法。清華還是北大?
  • 物理歷史都選,在3+1+2選科中如何賦分?專家:兩科不能同時選擇
    新高考很多省市採用的3+3模式,語數外必選,然後在其他6科中選三種,這是第一批實施新高考的省市使用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有可能出現物理與歷史同時被選中的可能,但由於這種模式導致很多考生不選物理或者歷史,所以很多新高考省市,比如江蘇就出臺了3+1+2的模式,也就是說,語數外必選,
  • 物理化學降分,政史地生加分,中考改革引熱議,這樣改革合適嗎?
    物理化學降分,政史地生加分,中考改革引熱議  然而最近江西省教育廳發布的一項中考改革通知則引發了大家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此次改革將於2021年正式實施。    2、政史地生加分  有減分的科目,自然也有加分的科目。其中共有4個科目在中考中增加了分值。
  • 北大文科專業被理科生佔據?新高考最荒誕的一幕,終於可以結束了
    新高考模式下,傳統文科生的日子越來越難了,我們看一眼北京大學2020年在山東省的各專業選科要求,再看一看山東2020年的高考成績一分一檔表,就知道了過去的傳統文科生,在新高考裡到底有多難!你能想像北大的歷史系,竟然可以招收新高考選科沒選歷史,卻選擇了物理、化學的學生嗎?
  • 中考政史地增60分,物理化學減50分,從江西中考語文改革看未來語文...
    【中考政史地增60分,物理化學減50分,從江西中考語文改革看未來語文變化】 1月6日,從江西省教育廳獲悉,該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通知》。據了解,2021年起江西全面實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涉及13個學科。
  • 新高考暴露新問題,選科不好中等生變學渣,物化生不是最優選
    2020高考結束,不少省份加入到新高考的隊列當中,新高考也是格外的「新」,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沒有往年的參考數據,只能踏踏實實的填報,而填報志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選取專業的同時,對新高考組合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
  • 江蘇新高考賦分學科,化學被無情「拋棄」?這個學科30萬人選擇?
    說到江蘇的高考一直以超級難的狀態示人,從11年前江蘇實行了480分考試制度以來,如今的江蘇高考模式已經完全印在了家長和考生心中。 提到現在的高考模式其實不同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認為當下的高考模式已經改變了江蘇的高考狀態,僅有語數外算分的模式之下,讓很多拔尖的理科生最終無緣名校或者讓重點大學選拔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生,比如從清華北大招生辦的反饋信息來看,如今考入清北的江蘇考生實力和曾經改革以前相比整體素質較差,甚至讓清北等重點985名校為此還對江蘇高考進行了減招計劃。
  • 通過月考看高考選科,各層次考生側重不同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這不僅是自我學習水平的評定,也是為未來高考選科做的準備。  學優生:多從專業和就業方向考慮選科  從東北育才學校渾南高中獲悉,高中第一次月考後準備選擇「老理綜」組合的學生居多。  瀋陽市第五中學高一年級教學主任王智銘分析,這是因為理化生組合,可選專業最多,所有理工科專業都可以選。
  • 棄完物理棄化學,新高考選科最佳正解攻略
    就這一問題,先看看全國新高考選擇現狀再做進一步分析。 全國新高考選考現狀概覽 在目前實施新高考的14個省份中,存在三種選科模式。 3+1+2模式下12種選科組合數據分析 一.3+1+2新高考模式 2018年秋季實施高考改革的8個省份,紛紛採用了「3+1+2」選考科目模式。
  • 很多人高一成績不好,為什麼高二突然「開竅」了,聽聽老師怎麼說
    高一階段,「成績不好了」成為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其實這裡面,有人是真不好了,有人是假不好了。第一次期中考試後,有學生家長就給我發信息,孩子物理考了80多分,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分數,但是家長卻認為孩子「沒考好」,因為初中物理一般都是100分,還提出要給孩子找輔導班的問題。家長很明顯,還停留在以前的定位上,這是明顯的「假不好」。
  • 2021新高考注意:三大主科成提分關鍵,選科策略要慎重!
    第一年摸著石頭過河,相對傳統高考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來深入剖析一下2020年新高考有哪些「翻車現象」,讓大家對新高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給即將要選考的高一高二同學一些警醒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