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賦分的基本思路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市,以最近幾年高考成績數據為基礎,反覆測算確定以30分為等級賦分的起始分,100分為滿分,劃分為五個等級,各等級的人數比例賦分區間分別如下表所示:
A等佔15%,賦分區間為100-86分,B等佔35%,賦分區間是85-71分,C等佔比35%,賦分區間為70-56分,D等佔比13%,賦分區間是55到41分,E等佔比2%,賦分區間是40-30分,然後將相應的數據帶入到賦分制等比計算公式即可,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分析:
公式:原始分數區間最大值 -- 原始分 == 賦分區間最大值 -- 賦分成績X
原始分 -- 原始分數區間最小值 賦分成績X -- 賦分區間最小值
根據各省公布的賦分制計算公式,我們來看小明最終的分數是多少分,小明是湖北的考生,選考科目是政治,卷面分是85分,全省位次是百分之3的話,所屬等級是A等級,賦分區是100-86分,原始分區間為99-83分,這個是從當年考試成績中查詢A等級的原始分區間得到的一個數值,假設轉化賦分後的成績為x,將這些已知的數據帶到賦分制的公式中可以得到:
99 -- 85 == 100 -- X
85 --83 X -- 86
X≈87.8≈88(四捨五入取整數)
99減去85,除以85減去83分,等於100減去X,除以X減去86,所以小明最終的分數值約等於87.8分,四捨五入取整數的原則是88分,所以小明政治最終成績是88分。
很多家長會問這麼麻煩為什麼還要賦分制,當然是為了公平,給大家舉個例子:在新高考中只有3+1+2中的2是用賦分制去計算的,所以假如一個考生選擇了生物加上化學,另外一個考生選擇了生物加上政治,他的化學考了100分是全省第一名,政治因為當年比較難,他考了80分,然後也是一個第一名,他們都是第一名,但是分數相差20分,如果不用賦分制的情況下,對只因為選科造成的20分的分差是相當不公平的,但是如果用了賦分制之後,他們的成績幾乎都是相等的,所以賦分制主要是為了公平。
新高考如何選科主要從三個維度去分析
第一:數據維度(了解各科專業覆蓋率,及覆蓋率趨勢)
只,有先了解各科目對應專業的覆蓋率,在選科時才能做到不盲目跟風,有所依據,根據2018年教育部指引,93個專業類的選考要求中。提及最多的科目是物理,共被60個專業所提及,佔專業類總數的64.5%,其次是化學被58個專業類提及,佔半分之62.4,再次是生物,被29個專業提及,佔百分之31.2%,至於政史地三科,只被三到五個專業類所提及,佔3.2%、3.2%、5.4%。
如果加上不設專業的29個專業類,數據就是這樣的,物理化學佔比90%以上,政史地佔比僅佔35%左右,這個是2018的數據,現在來說不是特別的準確,因為每年每個院校會涉及到專業的調整,新增合併以及培養方向的改變,但是變化不會特別大。
接下來看一下2017年上海高考數據對比,物理和化學的覆蓋率有所提升,而生物和政史地三科的覆蓋率均有明顯的下降,這也反映了教育部規範選考科目的方向和目標,以上這些數據將在未來選科時,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PS:顏色越深,覆蓋率越大,具體要求以各院校公布數據為準
結論:選課順序為物理 > 化學 > 生物 > 地理 > 歷史 、 政治,最終選擇還需要興趣維度,發展維度考慮。
第二:興趣、特長維度(了解自身真正的優勢學科,特長學科發掘)
第三:發展維度(選科如何將就業方向,考研方向規划進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