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高考實行賦分制度以來,對賦分制度的質疑就一直不斷,有人明確指出:這樣的賦分制,不是鼓勵學生和優秀的學生相比,而是鼓勵和比自己差的人相比。不鼓勵學生鑽研艱難的學科,而是鼓勵學生學容易學科。
這樣的指責有沒有道理?當然有!新高考下,「功利性」選課遠比興趣、愛好甚至特長更重要!
一、什麼是等級賦分?
簡單說就是考生(選擇的三科)最後的高考得分,不是考生實際的得分,而是根據考生在選擇該科目所有考生中的排名而賦給一個等級分,計入高考成績,這個等級分,有可能高於、等於或者低於你的卷面得分!
二、實行等級賦分的弊端是什麼?
如果你化學考了85分,結果被賦分成60分,你是什麼感受?會不會痛斥這種制度的不公平?對,這就是等級賦分最大的弊端。
學生的最後成績,主要不取決於自己,而是取決於競爭對手,這樣的話,為了能賦出一個更高的分數,學生不得不進行「功利性」選課:選擇競爭小的,和實力不如自己的學生比較;選擇簡單的學科,比如地理、生物,放棄比較難的學科,比如物理!
三、為什麼要實行等級賦分?
有同學可能會問:既然等級賦分對很多同學不公平,那麼為什麼還要實行等級賦分呢?其實他不知道,實行等級賦分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公平,而且這是當前唯一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
比如小明選擇了理化生組合,小華選擇了地化生組合,按照大學對選課的要求,他們都選擇了濰坊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因為這個專業對學生的選課要求是化學和生物必選!但是,因為高考時,物理比地理難,如果按照原始分計入,小明就會明顯吃虧,因為他的物理可能考70分,而小華的地理相對簡單,考了90分,這樣小明就沒有被錄取,這對他是不公平的,而且小明的學習成績還有可能好於小華!
為了彌補試題難度不同帶了的不公平,採用等級賦分是相對公平的應對措施,它可以看出該生在所有選擇這一科的學生中的排名,更加合理一些。
但是,它明顯的忽略了學科難度不同帶了的影響,比如物理比地理難學,所有選擇物理的都是「高手」,即便看排名,這也是不公平的,所有最終導致「棄物理」現象的出現!
我是「贏在高中」,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和教學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歡迎大家轉發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