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2020-07-03 博科園

歐空局蓋亞衛星空間天文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通過對超過10億顆恆星進行高精度測量,構建我們銀河系的三維地圖。然而,在繪製遙遠恆星地圖的旅途中,蓋亞正在給離我們太陽系家更近的一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通過精確繪製恆星圖,蓋亞衛星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追蹤「丟失」的小行星。利用恆星發現小行星:蓋亞衛星通過重複掃描整個天空來繪製銀河圖。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在蓋亞衛星任務過程中,對其超過10億顆目標恆星中的每一顆都進行了大約70次觀察,以研究它們的位置和亮度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些恆星離地球如此之遠,以至於它們在圖像之間的運動非常小,因此蓋亞必須如此精確地測量它們的位置,才能注意到其中的不同之處。然而,有時蓋亞衛星發現發出微弱的光源,從天空某一區域的一幅圖像移動到下一幅圖像,甚至在消失之前只在一張圖像中被發現。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要如此快速地穿過蓋亞的視野,這些物體必須位於離地球更近的地方。通過對照已知太陽系天體的目錄檢查這些天體位置,這些天體中的許多都是已知小行星。然而,其中一些被確認為是潛在的新探測,然後由天文學團體通過太陽系天體蓋亞衛星後續網絡進行跟蹤,通過這一過程,蓋亞衛星成功發現了新的小行星。這些直接的小行星觀測對太陽系科學家來說很重要。

小行星追蹤能手

然而,蓋亞衛星對恆星位置的高度精確測量,為小行星追蹤提供了更具影響力的間接好處。當我們觀察小行星時,會觀察它相對於背景恆星的運動,以確定它的軌跡,並預測它未來的位置。這意味著我們越是準確地知道恆星的位置,就越能可靠地確定一顆小行星從它們前面經過的軌道。在與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合作下,研究團隊參與了一項針對TC4的觀測活動。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TC4是一顆定於經過地球的小行星,不幸的是,自從2012年首次發現這顆小行星以來,隨著它從地球上退去,它變得越來越微弱,最終變得看不到。在即將到來的觀測任務中,它將出現在天空中的什麼地方並不為人所知。小行星可能出現的天空區域,比望遠鏡一次可以觀測到的區域要大。因此,天文學家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改進對小行星位置的預測。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研究人員回顧了2012年最初發現的觀測,蓋亞衛星後來對圖像背景中一些恆星的位置進行了更準確測量,用這些來更新數據分析小行星軌跡,並預測它將出現在哪裡。研究人員用蓋亞衛星的數據,把望遠鏡對準了預測的天空區域,第一次嘗試就發現了TC4小行星,真是出乎意料。下一個研究目標是精確測量小行星的位置,但在新圖像中,可供參考的恆星很少。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舊星表中列出的恆星有17顆,蓋亞測量的新恆星只有4顆,所以用這兩組數據都進行了計算。未來,當這顆小行星被其他團隊多次觀測,它的軌道也更為人所知時,很明顯,研究只用4顆蓋亞恆星進行的測量,比用17顆恆星進行的測量要準確得多,這真的很令人驚訝。同樣的技術正在應用於從未「丟失」的小行星,使研究人員能夠使用蓋亞衛星的數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準確地確定它們的軌跡和物理性質。

與太陽共舞

這有助於天文學家更新小行星種群模型,並加深我們對小行星軌道如何發展的理解,例如,通過測量微妙的動力學效應,這些效應在將小型小行星推入,可能看到它們與地球相撞的軌道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了對其他恆星位置進行如此精確的測量,蓋亞與我們太陽有著複雜的關係,蓋亞衛星繞日地系統的第二個拉格朗日點L2運行。這個位置讓太陽、地球和月亮都在蓋亞身後: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能讓蓋亞衛星在不受它們幹擾的情況下,觀察天空的很大一部分。蓋亞衛星也處於均勻的熱輻射環境中,經歷了穩定的溫度。然而,蓋亞衛星不能完全落入地球的陰影中,因為太空飛行器仍然依賴太陽能。由於圍繞L2點的軌道不穩定,小的擾動可能會積聚起來,並看到太空飛行器走向日食。蓋亞衛星在歐空局位於達姆施塔特的ESOC任務控制中心。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飛行控制團隊負責修正太空飛行器的軌跡,使其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遠離地球的陰影,他們確保蓋亞衛星仍然是有史以來最穩定和最準確的太空飛行器之一。

博科園|研究/來自:歐空局ESA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歐空局蓋亞衛星空間天文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通過對超過10億顆恆星進行高精度測量,構建我們銀河系的三維地圖。然而,在繪製遙遠恆星地圖的旅途中,蓋亞正在給離我們太陽系家更近的一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通過精確繪製恆星圖,蓋亞衛星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追蹤「丟失」的小行星。利用恆星發現小行星:蓋亞衛星通過重複掃描整個天空來繪製銀河圖。
  • 利用小行星掩星測量恆星的直徑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天文周曆 利用小行星掩星測量恆星的直徑
  • 哈勃拍攝1500萬光年外的星系時,還同時看到太陽系的兩顆小行星!
    乍一看,這張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描繪了AGC111977閃閃發光的恆星,AGC111977是一個距離我們約1500萬光年的矮星系,在下圖的左下角可以看到,同時其他星系與我們銀河系的前景恆星一起散布在這幅圖上。
  • 哈勃拍攝1500萬光年外的星系時,還同時看到太陽系的兩顆小行星
    ​乍一看,這張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描繪了AGC111977閃閃發光的恆星,AGC111977是一個距離我們約1500萬光年的矮星系,在下圖的左下角可以看到,同時其他星系與我們銀河系的前景恆星一起散布在這幅圖上。
  • 拍攝到蟹狀星雲前,有小行星運行痕跡,也是美如畫!
    當天文學家使用NASA/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研究深空時,來自太陽系的小行星,可以在捕捉遙遠星系或星雲的照片上留下痕跡。但天文學家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這些痕跡來發現更多關於小行星本身的信息,而不是對哈勃圖像中的印記痕跡感到惱火。
  • 拍攝到蟹狀星雲前,有小行星運行痕跡,也是美如畫
    當天文學家使用NASA/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研究深空時,來自太陽系的小行星,可以在捕捉遙遠星系或星雲的照片上留下痕跡。但天文學家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這些痕跡來發現更多關於小行星本身的信息,而不是對哈勃圖像中的印記痕跡感到惱火。
  • 歐空局再確認:七千分之一概率,但這顆小行星今年不會撞擊地球!
    歐洲航天局(ESA)和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得出結論,2006QV89小行星今年不會發生碰撞,而且未來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極其渺茫,這是已知的首個通過「非探測」排除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案例。太陽系無數小行星來來去去,確實經常讓天文學家感到沮喪。
  • 一顆恆星擾亂了史前太陽系彗星和小行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約7萬年前,在人類佔領地球的過程中,一顆紅色的小恆星靠近了我們的太陽系,引力作用擾亂了彗星和小行星。來自馬德裡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已經證實,其中一些天體的運動仍然是恆星碰撞的標誌。
  • 它飛行了100萬年,以50倍子彈速度離開太陽系,它的家鄉在哪裡?
    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對它非常感興趣,從它進入太陽系的時候就一直在追蹤觀察它,當它靠近地球的時候,也是人類近距離觀察它的時候,有人甚至認為這會不會一艘披著巖石外層的宇宙飛船?不過更多的科學家認為它就是一顆流浪小行星。
  • 太陽系是雙恆星系統?---涅墨西斯星的猜測
    有科學家認為,這一規律與一顆看不到的太陽伴星有關,這顆伴星是在太陽系以外的遙遠軌道上繞太陽運行。涅墨西斯星在其與太陽互相公轉的軌道上,每隔約2600萬年到達近日點時,周期性地通過其引力影響,改變奧爾特雲內部彗星和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導致部分彗星和小行星受引力影響進入內太陽系,其中進入內太陽系的少數彗星和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響,被地球捕獲,成為近地小行星(註:近地小行星絕大多數來源於小行星帶),
  • 測木衛二,測10億顆恆星!目標:測整個銀河系!
    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就是蓋亞的觀測對象之一,木衛二是木星最大的衛星之一,被認為是在太陽系中發現外星生命的最佳選擇之一。最近,它和它的兄弟木衛一被發現一起在一顆恆星前經過,該事件就是著名的行星掩星現象!所有這些都是由歐空局的蓋亞天文臺實現的,該天文臺讓天文學家準確地知道何時何地尋找這些衛星。除了罕見之外,掩星對天文學家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就像行星在其主恆星前面過境一樣,恆星掩星能夠測量前景中天體的特徵(即大小、形狀、位置等),並能揭示它是否有大氣層、環、從中發出的噴射以及其他特徵。
  • 太陽系中19顆外來小行星,運行軌跡奇特,或是被挾持來的
    最近,天文學家觀測到太陽系中有一批非常特殊的天體。這是一批天外的來客,一共19顆小行星在黃道平面上運轉。要知道,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而且都在一個大致的平面上。因此,最初科研人員認為這些小行星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但經過長時間的觀測後,發現這些小行星的黃道平面夾角有些大。
  • 如何通過小行星測量恆星直徑?通過恆星條紋與真點源條紋比較得出
    天文學家如何使用小行星測量恆星?天文學家使用獨特的方法和非凡的望遠鏡陣列來揭示遙遠恆星的直徑令人驚奇的是,您可以從幾個光子中哄騙出多少信息。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觀察小行星遮擋其後方的恆星-這些掩星現象揭示了小行星的「影子」橫掃地球時的形狀和大小。現在,天文學家正在使用小行星掩星來揭示恆星本身的大小。天文學家使用位於亞利桑那州弗雷德·勞倫斯·惠普爾天文臺的甚高能輻射成像望遠鏡陣列系統(VERITAS)來做到這一點,並將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
  • 行星可以有漂亮的星環,恆星有嗎?這個恆星的星環比太陽系還大
    在我們太陽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較大的行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其中以土星環最為壯觀美麗,不過這4顆星體都是行星,那麼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不會也有星環呢?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在與《今日宇宙》的郵件交流中,卡拉斯透露了更多關於HD 106906 b有趣的背景故事:有間接證據表明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盤,類似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2004年7月24日為了進一步研究,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對這個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觀測。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這個恆星系統的中心實際上是雙星系統,也不知道視野中的一顆背景星其實是一顆系外行星。
  • 遊走於太陽系四大行星之間!高傾斜軌道暴露這群小行星的真實起源
    編者按:聚集在木星軌道附近的半人馬座小行星有可能是一群來自其他恆星的小行星族,它們的特點是軌道非常特點,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來回穿梭,科學家認為半人馬座小行星族有可能起源於太陽系之外,當它們進入太陽系之後,如果速度沒有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就可能被各大行星的引力所控制,最終推入這個軌道。
  • 為什麼科學家知道銀河系有多少恆星,卻不知道太陽系有多少行星?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銀河系又是眾多星系中的其中一個。當我們望向夜空中,眾多的星星,或許我們就特別好奇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八大行星呢?我們看到的這些星星不也非常明亮,非常耀眼嗎?它們難道就不被納入其中,所謂的八大行星我們到底能否用肉眼看得到呢?其實我們看到的這些天體,除了八大行星和一些天體以外,基本上都是恆星,因為恆星發光發亮,更容易被我們看到。
  • 它逃逸太陽系,中國科學家發現其被遺棄!
    2017 U1(奧陌陌)是2017年10月18日夏威夷的泛星一號望遠鏡發現的,因此被命名為奧陌陌(夏威夷土語意遠方來的客人),當時距離地球約0.2AU(3000萬千米),處在一條極端雙曲線的軌道上運行,早先認為它是一顆彗星,但經過長時間的觀測後發現其既不是彗星也不是小行星,2017 U1的軌道離心率是1.1922 ± 0.00268,這是太陽系內天體軌道離心率第二高的,像這樣的天體
  • 從小行星「貝努」取樣,「太陽系考古」助力人類走向遙遠星空
    它是碳型小行星,含有大量碳類礦物,從太陽系誕生以來沒有經歷過劇烈變化,物質保持比較完整,是太陽系早期的殘留物。一方面,小行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可能蘊含了地球生命和水體起源的重要線索,同時也蘊藏著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
  • 天文學家發現遙遠冰質天體 或因太空碰撞而成
    天文學家稱,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內觀測到一個遙遠的冰質天體。當時它從一顆明亮的恆星前短暫地掠過,天文學家得以觀測到這顆遙遠的天體。天文學家對位於柯伊伯帶的「KBO 55636」進行觀測研究。柯伊伯帶位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  【科技訊】12月9日消息,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稱,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內觀測到一個遙遠的冰質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