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的心梗和腦梗是人類的頭號殺手。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死亡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40%以上,居首位。該疾病的主要病灶為粥樣硬化斑塊,我國40歲以上的中年人,大概有1/3有頸動脈斑塊,而長在顱內和冠脈的斑塊患者則更多。
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需要多年時間累積,發生卻只需一瞬間。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疾病爆發前的病變期是預防該疾病惡化關鍵。在病變期,患者可通過診斷判斷病灶危險性,了解斑塊的病變程度並進行持續追蹤,採取相應預防性治療措施,以降低心腦血管發生率。
但斑塊穩定性的判斷一直是國際性難題:
其一,傳統醫學將心腦血管狹窄視為疾病重點危害因素,忽略了動脈粥樣斑塊破裂這一篩查方向。
其二,心腦血管疾病在無形中累積產生,患者幾乎很難察覺到自己已罹患疾病。這將導致疾病發生時,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期。
其三,目前臨床上判斷斑塊穩定性手段往往不夠精準。例如頸動脈斑塊超聲檢查手段,便只能粗略判斷血管狹窄度。
景三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滕忠照博士22年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使他敏銳地察覺了心腦血管疾病篩查痛點,並找到早篩防治切入點,與聯合創始人沈逸凌共同創立景三科技聚焦血管斑塊破裂風險評估。
景三科技通過磁共振、CT等醫學影像對心腦血管圖像進行精細分析、處理和重建,搭建起覆蓋頭、頸、心斑塊穩定性評估的阿拉丁智慧醫療平臺,並融入血液動力學建立力學科研服務平臺,提升斑塊穩定性判斷準確性,為心腦血管疾病輔助診斷和精準預防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穩紮穩打:依靠血液動力學打造多維智慧平臺
「我對社會的價值到底是什麼?」這是景三科技創始人沈逸凌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反問自己的問題。儘管沈逸凌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寶潔歐洲總部,但她仍期待自己能夠為社會及人生帶來不一樣的可能性。
家庭醫療氛圍、長期與放射科及神經內科醫生的接觸和這樣一股驅動力疊加在一起,讓她在了解到滕忠照博士已將斑塊穩定性判斷速度提高到20分鐘內、準確率提升至臨床20多倍時,毅然決定放棄穩定的生活,與滕博士一起推進「血管斑塊破裂風險評估」技術商業化。
1998年,滕博士便開始結合血管成像和血液動力學分析評估粥樣硬化斑塊和動脈瘤的穩定性。復旦大學流體力學與劍橋大學放射學雙博士背景,為其帶來了制定心血管疾病治療方案更廣闊的視野。
景三科技創始人滕忠照博士
基於過去十年對將近3000多例病人2-5年隨訪的臨床研究,滕博士與其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由於血壓和血流等因素,斑塊周圍血液將對斑塊造成一定擠壓,導致平滑肌細胞遷移、凋亡或增生,斑塊內滋養血管破裂,在宏觀上可導致纖維帽破壞,斑塊將因此變得不穩定。
滕博士認為除了判斷斑塊的結構大小、狹窄度、炎症外,判斷其受力大小可將斑塊穩定性判斷準確率提高3-4倍。綜合「病灶形態、組分和炎症,和力學載荷」評估斑塊穩定性,更可將斑塊篩查的準確率提高20-30倍。
血液動力學分析對於斑塊穩定性評估、中風以及心梗預防的重要意義,使滕博士決心將力學分析引入斑塊或動脈瘤破裂風險預測中,提升篩查結果準確率,建立融入力學分析技術的阿拉丁智慧醫療平臺。
該平臺不僅能夠實現CT、核磁共振圖像分析雙覆蓋,還涵蓋頭頸磁共振斑塊和動脈瘤定量定性分析、冠脈CTA智能一鍵全自動報告、腦容積-96腦區全自動分析、景三科技血液動力學科研服務四個維度輔助診斷技術。
磁共振斑塊智能分析平臺
磁共振斑塊智能分析平臺不僅能夠對雙側/單側頸動脈斑塊、顱內動脈斑塊、顱內動脈瘤等進行分析,而且僅需幾個步簡單步驟便能可完成分析,其中包括自動識別管腔管壁、智能標註斑塊成分並提供力學分析,生成三維可視化圖像及結構化報告,並建立起規模最大的斑塊標註資料庫。
磁共振斑塊智能分析平臺
其報告分析維度包含血管狹窄度、血管形態學及斑塊組分量化參數,還有科研模式下的血液動力學分析輸出參數等。產品可兼容性強,支持主流1.5T及以上場強不同廠商磁共振設備,並與PACS 系統無縫對接。
冠脈 CTA智能分析平臺
該智能平臺能對冠脈CTA進行血管智能提取分析,將繁瑣的冠脈後處理簡化為一鍵智能出結構化報告。報告涵蓋起源異常分析、冠脈數自動提取、血管命名、狹窄度測算、斑塊性質判斷等多維度信息。
除此之外,該平臺能夠針對OCT和IVUS進行自動融合,並對DSA影像進行處理。同時,該平臺還可以提供血液動力學科研服務,定量分析壓力梯度分布(FFR),管壁切應力(WSS)及其相關參數,管壁結構應力(VSS)等。
面對傳統影像分析數據難以為科研所使用的困境,景三科技依託自身研發團隊和雲科研平臺,為廣大科研院校和醫療機構提供專業的、資源共享的、多中心合作的臨床科研服務。
腦容積 -96 腦區智能分析平臺
該平臺起源於景三科技醫學圖像技術總監2003年所發表的腦分割算法,該分析平臺能夠基於序列頭部磁共振數據,自動分割腦灰質、白質、腦脊液、小腦和海馬等區域(>96個)。將數據配對中國健康人群全年齡段標準腦模板,找出異常指標,對相關神經系統疾病進行風險評估。
腦容積-96腦區智能分析平臺
同時,針對血管性疾病易引起神經性病變的情況,該技術還能夠作為科研工具,對全腦結構進行量化分析。
從 0 到 1 :專注產品創新和臨床驗證
「科研的專注及團隊的專業性,將為產品創新持續賦能。」景三科技創始人沈逸凌告訴動脈網,這是景三科技分別在南京和英國劍橋建立研發中心的一大原因。江蘇教育資源的豐富能夠為景三科技提供更多人才,而劍橋則為景三科技研究提供了前沿的研究資源與更純粹的研究環境。
沈逸凌告訴動脈網,景三科技團隊結構精簡卻在產品研發上極具鑽研精神。
除滕忠照博士外,景三科技劍橋算法和研究團隊都由資深圖像處理科學家組成,其中不乏前Facebook深度學習工程師。團隊在醫學影像,機器學習和血液動力學研究經驗上的積累,成為景三科技突破血管斑塊破裂風險評估技術難題的背後支撐力。這支20人左右的團隊目前已成功開發出4款產品並獲得臨床註冊證。
「科研壁壘是我們的敲門磚,也是企業能夠在第一階段達成較好現金流的重要因素」沈逸凌說道,「例如血液動力學分析這一突出性優勢,使我們的產品在落地環節中受到醫院支持。」
疫情過後,景三科技便開始在幾個重要的省份建立標杆醫院及種子醫院,利用其在科研上的優勢,通過「科研+產品」的模式實現產品在頭部醫院落地,與醫院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目前,景三科技已與多個頭部醫院建立合作。
現階段,景三科技正通過建立自己的渠道體系實現產品落地規模化,並持續進行產品開發爭取實現心腦血管疾病的全流程人工智慧平臺搭建。
「醫療AI影像行業目前正處於沉澱期,心腦血管領域逐漸開始有優秀的公司嶄露頭角。但科研的積累、產品的創新以及渠道模式,將是決定產品是否能夠成功落地、企業是否能持續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AI影像歸根結底是醫療行業,是嚴肅的,是需要穩紮穩打走好每一步的。」沈逸凌說道。
這也是為什麼景三科技並未在從0到1的階段選擇以「網際網路營銷」的方式來打通渠道實現產品落地,而是選擇用循證和精準醫學的方式為產品提供嚴謹的臨床驗證,樹立標杆醫院的形式打通市場的原因。
目前,景三科技已完成標杆醫院的部署和醫院的產品驗證,正加速推進融資。
(本文轉自 消費日報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