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名是吐火羅、突厥語,還是希臘語?正確答案:只能是漢語!

2021-01-21 西部人文地理

敦煌的名氣那麼大,但它的行政級別卻低得讓人想不到,為什麼呢?

提示:如果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些地名聯繫在一起,它們就是一首兩千多年前漢王朝奮進的詩篇,從這個角度去說,「敦煌」地名即使少數民族語言,但當漢朝把這個賜予它的時候,它也就只能是漢語了。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在飛機上看敦煌是這樣的,戈壁大漠中的一個綠色小點兒,隨著飛機的下降,它的線條與模樣才能逐漸清晰。後者理所當然與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樣的,而那個綠色的小點兒卻是敦煌的特色或者個性。就像月牙泉雖然置身於沙海卻能明媚千年,而能代表敦煌文化的也都大抵如此。

我們是沿公路進入敦煌市區的,最先是黑漆漆的大戈壁,然後是星星點點的草木,再然後是大片大片的紅柳以及紅柳身後一排排的葡萄架,那看似柔弱的紅柳與葡萄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個個漂亮的女子孕育著一串串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的夢。

在市中心,我們與飛天雕塑相遇,據說,敦煌市區的任何一路公交車都從這裡經過,而敦煌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小的城市,在市區根本不需要坐車,走路就能把市區轉一遍。也有人說,敦煌有一點很有意思,即是這裡所有的商業幾乎都是為遊客提供的,除了早點鋪子,很多店都是十一點才開門。因此,飛天雕塑被酒店環繞,除夜市之外,這裡提供給本地人的商業街十分有限。來這裡旅遊的人們,酒店與門票大多都要預訂,不預訂就意味著沒法住宿並進行觀光。言下之意是,旅遊旺季這裡的接待能力非常有限。

然而,我們要說的是,事情並不是這樣,我們到來的時候很不湊巧地趕上了國慶節,沒有預訂,依然在市中心找到了一家條件相對不錯的酒店。讓我們感到極其親近和舒服的是,這座城市的建築風格都明顯帶著漢朝的風格,這也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敦煌市區的黨河風情線水體工程是一項集城市景觀、休閒娛樂、洩洪排沙、農田灌溉、環境治理於一身的綜合性工程,長3.2公裡,建有水中漫步區、划船區、休閒娛樂區和垂釣區等六個功能區域,有1號、2號兩座橡膠壩及洩洪槽,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風情線的建成讓多少有些乾渴的敦煌,分明多出了幾許水的嫵媚與柔情。在那裡健身或漫步的市民告訴我們,風情線變得更漂亮了。

關於敦煌之名,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它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考證說,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維認為「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

還有人說,敦煌是藏語,為十萬個佛的意思;甚至有人說,是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更有人說,在公元前3世紀有支希臘人達帕米爾高原,後來,他們與塞人混居於敦煌,但又被月氏人驅逐到蔥嶺西南的今之克什米爾。敦煌也可能與這支希臘人有關係。

這些很混亂的學說,很容易把人推到雲裡霧裡,而我們似乎只記得,《漢書·西域傳》中說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高陽帝時有人名允格,其後有以「允」為氏。相傳允格為帝少昊之孫。這就是說,「允姓」似乎可以從三皇五帝那裡找到依託,而其「世居敦煌」則成了一個重要的史實。

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其後,古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說明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這時候,誰還能說「敦煌」地名少數民族語呢?

對此,有人認為,漢武帝設敦煌郡前,為其取名是根據居住在當地的先民所起地名的音譯。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漢朝為河西走廊城市的取名是很有深意的,如果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些地名聯繫在一起,它們就是一首兩千多年前漢王朝奮進的詩篇,從這個角度去說,「敦煌」地名即使少數民族語言,但當漢朝把這個賜予它的時候,它也就只能是漢語了。

今天,敦煌的名氣如此之大,卻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大是因為有著漢王朝2000多年前的強大作為。雖然只是一個縣級市,但這個地名裡,我們只有深深的自豪,而在「允姓」這個史實裡,甚至可以說,我們這個民族最早的根就生存在這裡。

敦煌市三面均被戈壁和沙漠包圍,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總人口18.94萬人,市區人口僅有6萬人。其行政級別是縣級市,為酒泉市代管,這中間當然有著生態的因素,而文化卻始終是它強大的底蘊。作為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敦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成為中國的名片。

回說飛天。飛天其實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 ,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佛教的飛天其實是與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飛天在佛國世界中是伎樂,地位是卑微的,在各種佛教活動中,她們只能擔任配角,起烘託氣氛的作用。但誰也不會否認,她們在佛國諸神世界中是最美的,因為唐代的畫工們在塑造她們的藝術形象時,是以人世間最美麗的女子為藍本的,同時也傾注著藝術家們內心深處的愛。她們的神情與風採,受到今日眾生的普遍讚美。

在這裡,我們依然能找到中國文化的根。這也許就是敦煌了,因為生態而小,因為文化而大。它就是一座生態文化或者文化生態之城,來自於生態,更來自於文化。生態在於保護,文化在於交融。當面對敦煌市中心的飛天雕塑和她身後的鳴沙山與月牙泉之時,人們一定會明白這個道理。而敦煌之所以成為很多人的嚮往甚至是迷戀,在於這飛天來自於天,但她確也是一個人,這也許也觸及到了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一部分內容。敦煌正是將這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它生態的文化或者文化的生態。(文/路生)

相關焦點

  • 文化基因——吐火羅
    一、敦煌敦煌作為地名首次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張騫的出使報告中稱:「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敦煌」當是漢武帝建郡時的漢語命名,此後這一地名歷代相傳,沿用至今。敦煌,從漢語字面意思解釋,認為「敦」意為「大」,「煌」意為「盛」。但關於它的語源與原意,早在東漢時就無法確知了。
  • 希臘人稱希臘語為英語,土耳其語為雲南語,希臘語為阿拉伯語?
    希臘人的希臘名字是希臘語。它最初是指在塞西拉斯利亞的一個地區的居民,那裡曾住過阿基裡斯和他的跟班。這個地區和人民認為他們的名字來自海倫,丟卡利翁的兒子,大洪水的倖存者在希臘神話中,巴黎的仇人的美麗的妻子與情婦。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因為過去發現的吐火羅語材料較少,雖然經過近百年的研究,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通過這部殘卷的解讀,可以增加辨識的吐火羅語詞彙,可以積累吐火羅語的語法形式,可以弄清一些吐火羅語名詞和動詞的變化形式,進而可以討論和檢驗前人關於印歐語系諸語言的關係問題,這一問題還牽扯到新疆發現的吐火羅語材料引發的一個更大的學術爭論問題,即印歐人的起源問題。
  • 帝國遺民:大月氏霸權崩潰後的吐火羅系後裔
    他同時擁有希臘式的救世主稱號、波斯式的萬王之王稱號和東方的天子稱號。他的印度步兵,用貿易稅收的錢來僱傭,並駐紮在各貿易節點附近的城市與要塞裡。他麾下有眾多領主和小王,來源也遠不止傳統的吐火羅-月氏一家。他的首都白沙瓦,扼守著興都庫什山兩頭的開伯爾山口。他的大使可以遠航到波斯灣,用希臘語問候羅馬皇帝圖拉真......
  • 新疆雙語地名的奇特景觀——不同時代地名層如化石累積的一地多名
    根據語種的不同,大致可將新疆雙語地名分為下列幾種類型。(一)印歐語—突厥語雙語地名這裡的印歐語多為自漢至唐生活在新疆的印歐語民族留下的地名,現在多為漢字記音。上面所說塞語、粟特語、龜茲語、梵語、佉盧語等都屬於印歐語系語言。(二)漢語—突厥語雙語地名這類地名自古至今都存在。漢人至少從漢代以來或為屯田,或為避難,或被差遣而來新疆者始終不斷,故漢語地名在新疆也由少到多,由大地名到小地名,不絕於書,不絕於世。
  • 千年來你輕吟的故事:來自大漠深處的吐火羅語情詩
    1959年哈密縣發現的佛教文學作品《彌勒會見記》的回鶻文寫本,根據抄本的前言,此劇本最早是從印度語翻譯成託和利(吐火羅)語,然後從吐火羅語翻譯成了回鶻語,這一敘述暗示了此語言的消逝歷程。今天分享的,是一首古代吐火羅人創作,且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一首情詩殘片,講的是一對戀人天各一方的分別之苦,和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千年來你輕吟的故事......我卑微平凡的身軀,未曾體會超越你的珍貴,也不會再有人珍重如你。無盡的熱情與眷戀,升華成生命的氣息,永遠不得移易。我默默地祈願,願攜摯愛,共沐喜樂,沒有背叛,亦無欺騙。
  • 希臘語翻譯都有哪些?
    希臘語作為西方第一大文明語言,在眾多的語言之中,被很多人認為是最有效的交際工具。希臘語表由腓尼基語改制而成,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就出現了。它是第一個同時擁有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的字母表。希臘語分化出依奧利亞、愛奧尼亞、阿卡狄亞—塞普路斯、多利安四種語言,雅典語就是在此後的幾百年以愛奧尼亞為基礎產生的方言,並成了希臘語的主要形式及共同語(Koine)的基礎。最初的希臘字母是從右到左書寫的,但是後來幾經變化,成了現在的樣子。目前約有1000萬人在使用希臘語。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貴霜人和吐火羅人是什麼關係呢?
    貴霜人沒有啥「吐火羅」的東西,貴霜是一個集合了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和塞人文化的帝國,統治者是塞人。幾乎可以說跟吐火羅毫無關係。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貴霜=吐火羅的情況,是這個錯誤推理導致的: 1、唐代的貴霜故地,被稱為「吐火羅斯坦」。
  • 唐代西域與吐火羅
    梅維恆教授是知名敦煌學家,對敦煌白話文有許多研究,近些年對新疆考古、塔裡木古屍、西域古代文明也做了極多的研究探索;馬洛瑞則是世界知名的印歐語研究專家,在西方學術界深具影響。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唐代吐魯番地區,我們確是一點也沒有感受到這裡當年是吐火羅語A通行地區的。這啟示我們:通過有限佛經文字,在吐火羅語研究中,想像的空間雖可以無限,但實際的景況,如佛經文字與世俗語言文字是否一致?是很需要斟酌的。根據大量出土了的表現著唐代高昌居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實況的漢語文書,可以肯定,在唐代吐魯番大地,展開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確實是看不到什麼吐火羅A語、文字之痕跡的。
  • 西方學者:古代亞洲都講希臘語
    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下相繼獨立,瓜分了他的帝國,建立了一系列稱為希臘語的國家。於是希臘-從亞細亞到巴克三亞(阿富汗一代)的馬其頓人建立了許多國家,以希臘語為國語,統治著成千上萬亞洲人,這些亞洲人主動和被動地接受希臘文化和語言。雖然亞歷山大的帝國是短暫的,但他的遺產相當豐富。其他部委建立的塞琉古、託勒密和其他王國持續了300多年。
  • 哲學說希臘語
    無論在世俗性方面,還是在精神性方面,公民在他們的城邦中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一勝利,不僅產生了新的政治統一體——城邦民主制,而且還通過新型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空間,展示了一種新的精神視野。  「哲學說希臘語」,城邦——這一新的精神視野,就是古希臘哲學的發源地。但不是所有的城邦都會產生哲學,在希臘半島上活動著的數以百計的大小城邦中,真正產生了哲學的寥寥無幾。
  • 搞笑猜謎語大全及答案
    (打一成語) ——謎底:奮發圖強  老和尚念書 (打一生理現象) ——謎底:月經  拿不出手 (打一字)—— 謎底:合  有一隻熊走過來(打一成語) ——謎底:有備而來(有bear來)  打算明年生小孩 (打一電影名)—— 謎底:寶貝計劃  咬著包子蹲馬桶 (打一成語) ——謎底:含苞待放  見臉不見發 (打一內蒙地名
  • 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先是漢字和漢語詞彙進入日本,並造就了日本的書面語;當日本在近代與西方相遇後,便大量使用漢字和漢語詞去譯相應的西方名詞、術語;出自日本學人之手的這些譯語,在清末又潮水般湧入中國。——這個過程很複雜,也很有趣。我所能接觸的資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強說出一個大概。二語言中的詞彙,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數種區分。
  • 漢語竟然只能屈居第二?!
    漢語、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希臘語、阿拉伯語……除了這些知名度很高的語言,你還能想到哪些呢?是不是又要默默打開百度了?上面列舉的語言在全球都有數千萬至數億的使用人數,是語言中的「龐然大物」。
  • 「天鴿」來襲,颱風的起源與希臘語/阿拉伯語/粵語都有關!
    外來詞很多,然而和颱風一樣存在多國語言背景的詞彙卻很少,有說它起源於廣東話的大風,還可能受到希臘語和阿拉伯語的影響。據說荷蘭佔領臺灣期間,曾以希臘史詩裡的人物Typhon為其命名。即希臘神話中的Typhon(他是風的擬人形象)、阿拉伯語中的Tufan、粵語發音的toi fong等都與「颱風」的起源有關。
  • 歷史中的西域,吐火羅人文明的發現,引起中外學界的討論
    幾個世紀以後,原始印歐語分裂為凱爾特語、日耳曼語、拉丁語、希臘語、印度一伊朗語、斯拉夫語等。其中的凱爾特語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曾經覆蓋了大半個歐洲,可惜如今說這種語言的人只剩下50萬了。日耳曼語分成了三大語支:北日耳曼語,包括斯堪地那維亞語;西日耳曼語,以英語、德語、荷蘭語為主;東日耳曼語,包括已經消失的勃艮第語、哥特語、汪達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