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華人潛水愛好者必看的視頻節目#潛行家#▲
瞪著呆萌大眼
擺出無辜表情
神龍擺尾
騰空飛躍
長尾鯊
長尾鯊(英文名Thresher shark),是潛水員朋友們都非常渴望遇見的一種鯊魚,它們擁有獨特的長尾巴,其長度幾乎佔到了體長的一半。小編第一次見到長尾鯊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條長尾鯊扭動著從遠處慢慢遊來,身體隨著左右擺動的長尾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銀色的光芒,它就這樣優雅的從面前遊過,漸行漸遠。那種不期而遇的美麗畫面,永遠清晰的烙印在了心裡,真的美哭了。今天我們就來認真學習一下關於長尾鯊的小知識,希望小夥伴們都能有幸在海裡遇見美麗的它們。
△圖片來源:edgeofexistence.org
世界上不只有一種長尾鯊哦,長尾鯊是鼠鯊目下的一科,長尾鯊科又稱狐鮫科,分布於世界各地溫帶及熱帶的海域。長尾鯊科下只有一屬「長尾鯊屬」(學名Alopias)及其下三個物種。長尾鯊屬的命名來源於希臘語的Alopex,是狐狸的意思,因長尾鯊擁有狐狸一樣的長尾巴並且非常聰明狡猾而得名。當今存在三個物種:
細尾長尾鯊 Common Thresher Shark (Alopias vulpine)
大眼長尾鯊 Big Eye Thresher Shark (Alopias superciliosus)
淺海長尾鯊 Pelagic Thresher Shark (Alopias pelagicus)
△圖片來源:www.threshercove.com
要怎麼區分三種長尾鯊呢?除了可以拿偶遇它們的地理位置、體型大小作為參考外,大家也許已經能從上面的對比圖中看出些端倪了,沒錯,它們身體的顏色有著明顯的差別。常見的細尾長尾鯊背部顏色偏灰綠;大眼長尾鯊除了眼睛明顯比其他兩種大很多之外,背部顏色呈金屬紫-褐色;而最小隻的淺海長尾鯊身體則更偏深藍。或者來看胸鰭的顏色,細尾和淺海長尾鯊胸鰭基部有一塊是白色,而大眼長尾鯊胸鰭就都是褐色,下腹的白色部分基本是水平的一條。淺海長尾鯊的胸鰭末端很長很尖,而其他兩種都是相對較圓。
△common thresher shark細尾長尾鯊,圖片來源:DIVE Magazine
△bigeye thresher shark大眼長尾鯊,圖片來源:oceanforsharks
△pelagic thresher shark淺海長尾鯊,圖片來源:Saeed Rashld
三種長尾鯊中,細尾長尾鯊是最常見,也是體型最大的,體長可達6.5米;大眼長尾鯊排第二,體長約4-5米;體型最小的是淺海長尾鯊,在3米長左右,尾巴有時比軀幹還長。所有長尾鯊雌性都比雄性體型更大。下面放一張常見鯊魚身體尺寸對比圖,可以看到與大白鯊和錘頭鯊相比長尾鯊體型並不算大,而且光尾巴就是身體的二分之一長度了,體重自然比其他身體龐大的鯊魚輕了很多,也是這樣獨特的體型賦予了長尾鯊更靈活、更快速的行動力和更有效的攻擊力。它們是遊泳速度最快的鯊魚之一,能達到48.2km/小時。
不是所有的魚都是冷血動物(體溫和環境溫度一致),極少有魚可以保持自身體溫高於周圍水溫,長尾鯊就可以哦。它們利用自己獨特的逆流熱交換機制(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一種混合血管和動脈的複雜系統,和體內的慢氧化肌肉(Slow-oxidative muscles)來產生熱量:當溫熱的靜脈血從肌肉進入這個系統網絡後,熱量會從脈管壁滲入臨近較冷,從鰓進入的動脈血中,動脈血流入肌肉時已被升溫,這種血液熱量交換機制效果非常驚人,肌肉中97%的熱量可由流入的血液再收回,讓自己的體溫維持在高於周圍水溫2℃,這個特殊技能可以讓他們在冷水中依然維持體內蛋白質活性,以保證肌肉有效收縮和釋放能量,保護自身的眼睛和大腦不受外界冷水的影響,也提升新陳代謝速率和神經傳導速度,擁有更快的遊速和更靈敏的反應。
長尾鯊是遠洋帶大洋表層魚類,喜歡在開放海域中捕食,較少在500米以下的深度出現。細尾長尾鯊和大眼長尾鯊在全球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等熱帶至溫帶海域;而淺海長尾鯊則更趨向於居住在熱帶,只出現於印度太平洋區。太平洋中,在水溫較暖的中西太平洋比較常見到大眼及淺海長尾鯊,而細尾長尾鯊較為稀少。
尾巴是它們有效的捕獵工具,用長尾巴來快速有力擊水(甩尾速度可以達到50英裡/小時),把魚兒們趕到一起,等它們嚇得驚慌失措時美餐一頓,或是直接把獵物打暈過去再去慢慢享用。許多遠洋魚類,像金槍魚,鯖魚,及魷魚,烏賊等都是它們最愛的食物。
長尾鯊是極少數會像海豚一樣跳躍出水面的鯊魚之一 (大白鯊也會哦)。但並不像海豚是為了呼吸,它們這麼做的具體原因未知,只有幾個假設,一個是它們在捕獵中,用尾巴擊打一些靠近水面的獵物,使得它們衝出水面;另一個猜測是它們為了衝出藏在鰓裡面的寄生蟲,再或者……也許就純粹是開心到飛起吧。
長尾鯊自然條件下平均年齡可達20歲,但它們是成熟非常緩慢而且繁殖力很低的一種鯊魚。雌性要8-14年才可性成熟,雄性要7-13年,才可以生育,而且每次只能生2-4胎。
通常雌性鯊魚的卵子成功被受精後,受精卵將會以下面三種之一的方式發育:
1. 胎生。大多數遠洋鯊魚都是以這種方式生育後代。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所需營養都從胎盤中獲得。保證小鯊魚在母體孕育成形後出生。例如錘頭鯊2. 卵生。鯊魚產下的卵有厚厚的卵鞘,這些卵鞘在母體內是軟的,是進入水中以後才變硬,可以抵抗捕食者,鯊魚卵常附著於巖石或海藻上。胚胎發育所需營養來自卵本身,成熟後孵化。例如豹紋鯊
3. 卵胎生。現已知的卵胎生動物很少。長尾鯊就屬於如此特殊的一類。它們的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但母體不直接提供營養,胚胎所需營養靠卵自身的卵黃供給,只在胚胎發育的後期才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或者與母體輸卵管進行一些物質交換。人們猜測卵胎生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由卵生到胎生的一種過渡方式,是一種動物進化的成果,胚胎和幼體的發育和存活環境都有改善。但胎卵生卻也有其缺點,母體內的胚胎發育過程中會吃掉其他的卵,也就等於吃掉了它們自己未來的兄弟姐妹們。
除了人類之外,長尾鯊沒有其他已知天敵。面臨捕魚業的危害,加上自身繁殖能力非常的低,生長速度緩慢,現存的三種長尾鯊都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1列為VU(易危)。
△圖片來源:攝影師特別有文化
https://www.threshercove.com/the-three-species-of-thresher-sharks/
Sharks of the Open Ocean: Biology,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Merry D. Camhi, Ellen K. Pikitch, Elizabeth A. Babcock – 200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te_mirabile
※聲明:文章部分照片和視頻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END--
看更多趣味海洋小生物視頻請猛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