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大千瑰奇,有許許多多神奇的物種,也有了一些神奇的物種名。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忍俊不禁的物種名稱,一定有一些會讓你印象深刻。
神奇的譯名
在與國際學術接軌後,為了方便學術研究和交流,一些物種的學名就要翻譯成中文,其中就出現一些神奇的譯名。
>>>>優雅蟈【guō】螽【zhōng】(Gampsocleis gratiosa)
蟈螽,俗稱蟈蟈,優雅蟈螽是國內北方常見的一種蟈蟈,成蟲出現在盛夏,它們的叫聲可以一直延續到9月。[1]
優雅蟈螽的「優雅」來源其拉丁語學名的「gratiosa」,直譯為「感謝」,翻譯時生物學家起了一個神奇的名字「優雅蟈螽」。然而優雅蟈螽並不是一位優雅的紳士,它兇猛又好鬥,像是一個魯莽的勇士。因為這一特性,民間也有了鬥蟈蟈這一民俗。
>>>>顯赫鼯[wú]鼠(Petaurista nobilis)
鼯鼠俗稱飛鼠,前後肢間長著寬而多毛的飛膜,可以靠此在空中滑翔。小飛鼠屬的體長在13釐米以上,大鼯鼠屬體長50釐米以上。
顯赫鼯鼠是大飛鼠屬(Petaurista)下的一名物種,英文名為「Bhutan Giant Flying Squirrel(不丹大飛鼠)」,在翻譯為中文名時,生物學家根據它的拉丁語學名中的「nobilis」(譯為「高尚的」)直接命名為「顯赫鼯鼠」。
還好顯赫鼯鼠是罕見的野生動物,國內對其影像資料也較為稀少,如果是一個常見物種,不知每次提起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皮卡?那呀?
有的物種,它的中文名普普通通,但學名卻是奇奇怪怪。
>>>>皮卡?(鼠兔科Ochotonidae)
鼠兔的拉丁學名還是挺正常的,但是他的英文名畫風就很不一樣了——Pika。如此萌萌噠的詞語,讓人一下子想到了動漫形象皮卡丘。
根據日媒的報導,皮卡丘的設計者西田敦子說,皮卡丘是結合了糯米糰子和紅松鼠的形象而設計的,「pikachu」這個名字結合了閃光燈的擬聲詞「pika」和可愛的聲音「chu」。[3]
看圖片中的樣子是不是覺得不管是皮卡丘,還是鼠兔,都好可愛。但是伊犁鼠兔因為棲息地被破壞,現在已經是瀕危物種了,保護自然環境才能保護好這些可愛而美麗的小動物們。
>>>>皮卡皮卡!(喜鵲Pica pica)
此「Pica」非彼「皮卡」。喜鵲是一種很常見的鳥類,民間傳說它是報喜的鳥兒,韓愈曾在詩中寫到「家人祝喜鵲」,而喜鵲的學名也異於常鳥——Pica pica,可以說是非常有特點了,給人一種喜鵲就在枝頭嘰嘰喳喳的感覺。
>>>>那呀那呀?(印度眼鏡蛇Naja naja)
印度眼鏡蛇的名字「Naja」來源於印度神話裡的那伽Naga(其他音譯版本為娜迦),那伽在印度教裡是蛇神的名字,眼鏡蛇屬的名字和印度眼鏡蛇的學名都選擇了naja,發音則接近中文的「那呀」。如此兇猛的動物學名用了疊詞,也許就沒那麼可怕了吧?
除了這幾種動物的學名是有趣的疊詞,還有翻車魚(Mola mola, 摸啦摸啦),負子蟾(Pipa pipa, 噼啪噼啪),雕鴞(Bubo bubo, 布波布波),讀起來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古漢語中文名
有些物種的中文名字,是中國古文裡就有記載或是在民間有俗稱的,現代的研究者就繼承了下來,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名字。
>>>>一枝黃花(Solidago decurrens)
一枝黃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大約能及成人的腰部,在4到11月期間開花結果,常分布於我國南方。它的花如它的名字,在植物莖的上部排列成一個圓錐形,遠遠望去,就是一枝頭的黃花,一簇金黃分外好看。[2]
>>>>十大功勞(Mahonia fortunei)
十大功勞是一種可以種在庭園裡用來觀賞的灌木,花朵黃色。分布於我國的南方,在日本、印度尼西亞和美國等地也有栽培。[2]
為什麼叫十大功勞,這個沒一個確切的說法,有個觀點是因為十大功勞全身都可入藥,其功效也很多,老百姓對它褒獎有加,於是就稱呼為十大功勞。
>>>>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打破碗花花是一種高30-120釐米的草本植物,它的花很有特點,一個花序上只長三朵,花為紫紅色或粉紅色,生長在中國南方海拔400-1800米間的低山或丘陵的草坡或溝邊。
為什麼會叫打破碗花花,據說是因為這個植物根莖可以入藥,怕小孩子糟蹋了,大人於是告訴小孩子這花不要採,是打破碗花花,採了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飯。也是一個民間智慧融入命名的故事了。
命名時的烏龍與口饞
>>>>建設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建設馬門溪龍是馬門溪龍屬中的一種,這是一類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大型植食性恐龍,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
建設馬門溪龍的化石裝架
它的名字還有一個故事:1952年四川省宜賓市馬鳴溪渡口附近在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在巖層裡挖出了許多像骨頭樣子的石頭。
古生物專家楊鍾健教授仔細研究,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恐龍化石,於是取名「建設馬鳴溪龍」,以紀念新中國的這次築路活動。但是楊鍾健是陝西人,方言口音把「馬鳴溪」讀作了「馬門溪」,然後被其他研究人員就這麼記錄了下來。
沒辦法,這隻恐龍就只好將錯就錯被命名為「建設馬門溪龍」。在「馬鳴溪」發現「馬門溪龍」的這場烏龍就這麼被沿用了下來。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和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
這兩個學名就十分簡單易懂,非常任性地把吃貨的屬性發掘了出來,命名者用極具誘惑性的形容詞來告訴你,這個可以吃而且很好吃,真懷疑命名時生物學家犯了口饞。
美味牛肝菌又名大腳菇、網紋牛肝菌、白牛肝菌等,因外形長得像牛肝而得名,箘蓋較大,有8釐米左右,向上的一面深黃褐色,有點像沒烤太熟的麵包。它的柄有著網紋,所以也有網紋牛肝菌的稱呼。
可口革囊星蟲又叫泥丁、泥蟲、沙蟲、海丁、土筍等,外表就像大一號的蚯蚓,聽說其肉質脆嫩、味道鮮美,但小編也沒嘗過。想像一下,口感可能像更脆嫩的肉皮吧。
總之,生物世界,多姿多彩而又千奇百怪,給一個物種取名總是需要發揮想像力和借鑑人民智慧的。對於那麼多神奇的生物,生物學家們再取一個神奇的名字,才配得上它們,不是嗎?
參考資料:
[1] 黎薇. 東北地區蟈蟈的反季養殖技術[J]. 遼寧林業科技, 2018, 000(006):66-69,76.
[2] http://www.iplant.cn 中國植物志電子版
[3] Chinadaily.com.cn 《Pikachu inspired by a squirrel, not a m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