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美」這款電池埋入熱地環境就可直接發電,或改變地熱能應用...

2021-01-07 界面新聞

記者 | 徐寧1

通常被視為低利用率的地熱能,有望成為一種偉大的可再生能源。

據美國《每日科學》和CleanTechnica網站日前報導,東京理工大學和Sanoh Industrial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非常穩定的電池,可以直接將熱量轉化為電能,從而提供了一種可持續利用地熱能的方法。

有關該項研究的論文近日已發表在了《材料化學A》期刊上。

地熱,是來自地球內部核裂變產生的一種能量資源。地球內部溫度高達7000℃,在80至100公英裡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650-1200℃。透過地下水和熔巖,熱力得以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巖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滲出地表時,便成了地熱資源。

地熱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其開發前景十分廣闊。除了溫泉沐浴、地下熱水取暖,地熱能還可用於發電。目前,大多數地熱發電系統,主要利用地下熱水或蒸汽為動力源。

但這樣的工作系統通常需要超過180℃的高溫才可以運作,難以大規模的應用。

東京理工大學研究小組開發的這款新型敏熱電池(STCs),能夠在低於100℃的溫度下發電,且無需水或水蒸氣這樣的中間載體。如果這項研究未來可進行商業化生產應用,人們將可利用地熱能大範圍地提供電力。

圖片來源:《材料化學A》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該研究小組研發的STC電池,由三層材料構成,包含了電子傳輸層(ETM)、半導體鍺層以及傳輸銅離子的固體電解質層。

將這種特殊設計的電池埋入熱地環境後,熱量可激發半導體層中的電子從低能態轉變為高能態,使之自然地轉移到ETM層,然後通過電極外部電路的傳遞,電子最終經由另一電極進入電解質層。

在電解質的兩個界面上,銅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能將低能電子帶回半導體層,從而使該過程重新開始循環。

最初,研究小組並不能確定STC電池可將這種循環維持多久,也不確定電流是否會在某一刻停止。

測試後,研究小組最終找到了答案。當電解質層的氧化還原反應發生後,該循環會由於不同類型的銅離子的重新定位而停止。但研究小組同時驚奇地發現,只要打開外部電路一段時間,電池在有熱量的情況下即可自行恢復該循環。

這意味著,當STC電池中的電流停止後,只需將其埋在熱源中即可進行充電。

STC電池應用場景概念圖, 圖片來源:Tokyo Tech,via New Atlas「(這種電力獲取)不用擔心輻射,不必耗費昂貴的石油,也無需依賴不穩定的太陽能或風能。」該研究小組的首席研究員松下幸子(sachiko matsushita)表示。研究小組的未來目標是對該電池進行下一步的改進,希望有一天能在不損害地球的情況下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製新型地熱能電池 無需高溫也能有效發電
    說到清潔可再生能源,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多是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之類。相比之下,地熱能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存在。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研究團隊在深入這方面的研究,比如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新型地熱能電池。從字面意義可知,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溫暖」的球體。
  • 日本研發新型地熱能電池 無需高溫也能有效發電
    相較於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地熱是較為冷門的再生能源系統,這可能是因為開發難度跟成本較高的原因,而現在日本科學家讓地熱更加親民了,他們研發出「地熱電池」,可直接將熱能轉換成電力,不再需要經過蒸氣來發電。地熱發電跟蒸汽發電原理類似,首先透過鑽井技術將地下高溫泉水及高壓蒸汽取至地表,推動渦輪機發電後,泉水再回灌地下重新加熱,終而復始,雖然說地熱穩定,可以當作基載電力,也不需要燃料與鍋爐,運轉成本較低,但是前期的探勘、鑽井成本非常昂貴,也需要超過180°C的工作環境,開發難度高。
  • 2020年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發展 直接利用快速發展,地熱發電有...
    其中,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佔比達95%以上,主要分布在華北、松遼、蘇北、江漢、鄂爾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東南沿海、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等山地丘陵地區,可用於供暖、工業乾燥、旅遊、康養和種植養殖等;高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主要分布於西藏南部、雲南西部、四川西部和臺灣省,西南地區高溫水熱型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1800萬噸標準煤,發電潛力7120兆瓦,地熱能資源的梯級高效開發利用可滿足四川西部、西藏南部少數民旅地區約
  • 下一場「核戰爭」,主角是電池
    提到「核」這個字,不了解的人可能聞之色變。但他們並不知道,如果正確利用,核能可以被合理地運用在許多地方。這時核電池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利用自身散發的熱能保溫,維持與地面的通訊,白晝來臨時,太陽能電池驅動探測器開始工作。親民的氚電池除了鈽 238,另一種核電池就低調得多,成本上也更加「親民」。
  • 可再生能源廣受青睞 美地熱能發展前景廣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廣受青睞。地熱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一員,由於具有穩定可靠、成本低廉、清潔環保等優點,漸漸吸引了許多國家的關注,發展勢頭也大有追趕廣受歡迎的太陽能和風能之勢。在能源生產與消費大國美國也不例外。  產業發展有潛力  美國地熱能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 「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成西藏首個國家工業遺產
    原標題:「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成西藏首個國家工業遺 產 >   圖片來自西藏日報   12月19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網站公布了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被認定為國家工業遺產,這也是西藏自治區首個國家工業遺產。
  • %的轉換效率 田中貴金屬工業獨家供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釕染料
    (總公司:千代田區丸之內、執行總裁:岡本英彌)發表,由進行田中貴金屬集團製造事業的田中貴金屬工業株式會社(總公司:千代田區丸之內、執行總裁:岡本英彌)開始獨家供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具備全球最高等級大於11.4 % 轉換效率之釕錯合物染料「CYC-B11」 (※1)。本產品為吸光材料的釕錯合物染料,使用於備受矚目的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上。
  • Nokia C1 Plus 上手:電池可拆卸,還能「一鍵」出示健康碼
    久違的可拆卸電池設計2021 年聊採用「可拆卸電池」的手機產品,多少有種回顧歷史的感覺,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上一臺入手此類手機是什麼時候。Nokia C1 Plus 是近半年我接觸過所有手機產品中,唯二選擇這種做法的智慧型手機,有趣的是,上一款也來自 Nokia,型號為 Nokia C3。
  • 全面了解地熱能
    目前可利用的地熱資源主要包括:通過熱泵技術開採利用的淺層地熱能、天然出露的溫泉、通過人工鑽井直接開採利用的地熱流體以及乾熱巖體中的地熱資源。我國地熱資源種類繁多,考慮地質構造特徵、熱流體傳輸方式、溫度範圍以及開發利用方式等因素。      ● 地熱是如何形成的?
  • 地熱發電的原理技術
    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所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象火力發電那樣要備有龐大的鍋爐,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熱能。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
  • 關於地熱能利用的相關介紹
    地熱能可分為淺層地溫能、常規地熱能和乾熱巖地熱能。200米以淺的稱為淺層地溫能,200米至3000米的稱為常規地熱能,3000米至10000米的稱為乾熱巖地熱能。常規地熱能的高溫部分和乾熱巖資源供地熱發電利用,常規地熱能的低溫部分和淺層地溫能用作供暖和其他熱利用。
  • 藉助太陽能電池,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電動汽車
    而在三年前,該團隊提升電子皮膚續航的做法是添加了由石墨烯製成的感光發電傳感器,論文也顯示,讓光伏模塊獲得足夠太陽光的一個關鍵因素便是應用了透明的觸摸感應層。基於這種方法,電子皮膚變得低能耗化,每平方釐米所需能量為 20 毫微瓦,相當於當年最低等級的光伏電池。
  • 建言獻策|盼「十四五」西藏出臺地熱發電價格政策
    從生態環境保護、西藏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認識地熱發電的意義和重要性,筆者建議,西藏自治區政府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規劃編制方面,應強調多能互補協同發展,與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財政部積極溝通《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管理辦法》對於西藏特殊地區(高寒、高海拔、「三區三州」貧困連片區)結合「三大攻堅戰」的產業定位,對地熱發電電價給予價格政策性支持,以優化營商環境、激勵企業投資,推動西藏地熱產業發展
  • 工業之美|裝上這塊透明太陽能電池,你家窗戶也能發電
    記者 | 徐寧1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了突破,未來你家的窗戶也能發電了。若把這一太陽能電池板嵌入窗戶,窗戶即可改造成為一個自主發電機。這將給電力、建築、城市規劃等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據外媒工程網(The Engineer)報導,該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窗戶的顏色與市場上的玻璃窗一樣,每平方米一天約能產生140瓦左右的電能。
  • 地熱發電路漫漫但前景可期
    時至今日,全球地熱的利用方式中,直接利用較為普遍和常見,但是地熱發電對地熱的利用量大於直接利用方式。隨著清潔能源發展力度的逐漸加大,地熱開發利用特別是地熱發電的潛力將逐漸得以釋放。我國地熱發電始於上世紀70年代,起步比較早,但發展過程較為曲折,目前地熱裝機容量僅為27兆瓦,與美國等地熱產業相對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
  • 2020年全球地熱發電報告
    地下的幹蒸汽可直接引入汽輪發電機組發電。地下的熱水可用減壓擴容的方法,使部分熱水汽化,產生蒸汽以驅動汽輪發電機發電;或利用地下熱水的熱量來加熱低沸點的有機化合物液體(如氯乙烷、異丁烷等)使其沸騰汽化,將氣體引入汽輪發電機發電。  在20世紀,對電力的需求導致人們考慮將地熱能用作發電源。
  • 有機朗肯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分析及應用
    北極星環保網訊:節能減排是緩解能源及環境危機的重要舉措,大量工業過程產生的低溫餘熱資源不能被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浪費了能源,還使得熱汙染成為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餘熱回收、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使用有機朗肯循環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可以用有機工質將低溫餘熱回收後進行發電,成為回收低品位熱能的有效技術途徑。
  • 地熱發電不再高不可攀
    把整個地熱發電廠所有的設備、功能,壓縮、集中到一個地熱發電貨櫃裡面,形成了集約化、模塊化、小型化、智能化的新模式。看不見廠房、看不見房子,全是設備的地方電就出來了,地美特瑞麗發電模式我覺得也是新的一種創新和突破。  而且瑞麗項目的成功,也證明了這種模式發電效率非常高,又能快速地將地熱能轉化成電能,這種分布式能源模式,具有非常好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 2020年地熱能開發利用市場現狀分析 全球地熱能開發利用速度加快
    高溫地熱資源(150℃以上)主要用於發電;中溫(90-150℃)和低溫(25-90℃)的地熱資源以直接利用為主,多用於採暖、乾燥、工業、農林牧副漁業、醫療、旅遊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對於25℃以下的淺層地溫,可利用地源熱泵進行供暖、製冷。隨著近年來地源熱泵的興起,國際上主要市場加快了地熱的開發利用。
  • 科學家發明從地熱水中提鋰新工藝 一旦成功可使德國電池製造商「自...
    近期,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KIT)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Jens Grimmer博士與英格勒-邦特研究所(Engler Bunte Institute)的Florencia Saravia博士,共同研發出了一種從地熱中提鋰的新工藝,將其命名為「Grimmer-Saravia工藝」,並為其申請了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