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黃君芝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可謂是日新月異。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換代,而隨著「綠色主題」的興起,電動汽車也愈發受到人們的喜愛。有鑑於此,當前世界對鋰金屬的需求正呈爆炸式增長。但陸地的鋰礦資源畢竟有限,科學家們只能不斷研發新技術,從其他地方提取鋰資源。
近期,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KIT)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Jens Grimmer博士與英格勒-邦特研究所(Engler Bunte Institute)的Florencia Saravia博士,共同研發出了一種從地熱中提鋰的新工藝,將其命名為「Grimmer-Saravia工藝」,並為其申請了專利。
據了解,「Grimmer-Saravia工藝」主要分為兩步:
1.將鋰離子從熱水中濾出;
2.進一步冷凝,直到鋰以鹽的形式沉澱出來。
KIT能源中心的科學家們表示,德國地熱供暖和電力設施的熱水循環系統中溶解了大量的鋰資源,足以滿足德國大多數電池製造商的需求。Grimmer博士說:「據我們所知,每公升地熱水中鋰含量高達200毫克。如果我們持續利用這種潛力,我們可以滿足德國相當一部分的需求。」
「鋰被提取出來後,熱水返回到地下,該過程不會釋放有害物質,也不會破壞地熱發電和熱能,並可在幾個小時內從地熱工廠的熱水循環系統中連續提取鋰。」他補充說。
不同於南美鹽湖滷水和澳大利亞偉晶巖中的傳統提鋰方法,該工藝利用了現有的地熱設施來實現提鋰。而且相比之下,南美滷水的富集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並且高度依賴於天氣。在常規的鋰生產中,強降雨會導致數周甚至數月的延遲。此外,這個新工藝還可以同時從熱水中提取其他稀有元素,如銣和銫。
該研究進展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如今,德國有許多正在運營或在建的電池廠,以滿足國內汽車工業的需求。巴斯夫(BASF)去年宣布,將在布蘭登堡新建一家工廠,距離特斯拉的新工廠不遠。寧德時代(CATL)也正在聯邦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建造其歐洲第一家電池工廠。出於對亞洲公司主導汽車製造商電池供應的擔憂,德國已撥出20億歐元,鼓勵德國企業在該國建立電池工廠。而當地的鋰資源將大大推動這些計劃。
據了解,萊茵河上遊平原的地熱資源豐富,該地區建有大量地熱工廠,每年有多達數十億公升的熱水流過這些工廠。兩位科學家與幾個行業合作夥伴正在開發一種測試設備。第一臺原型機計劃在萊茵河上遊平原的地熱設施中安裝,最初將提取幾公斤碳酸鋰或氫氧化鋰。如果試驗成功,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建造一個大型工廠,每年可為歐洲電池製造商提供數千噸的鋰。
電動汽車的批評者總說,製造電池是一個碳密集型的過程,因此許多汽車製造商現在熱衷於減少製造電動汽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如今,可持續性是大眾和寶馬的主要考慮因素。對這些公司來說,能夠以一種幾乎不影響環境的方式從當地獲取鋰,將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